..續本文上一頁時,有分心即會被中止,而活躍的心路過程也就生起,以識知該目標。一旦心路過程結束,有分心就會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個心路過程發生爲止。如此,在不活躍的階段,有分心即會在每一個心識刹那裏生滅,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絕不會連續保持靜止于兩個心識刹那。
四種漏:一、欲漏;二、有漏;叁、邪見漏;四、無明漏。漏的意義是流出之物。該巴利文代表從膿瘡流出來的膿,也代表已發酵許久的酒。列爲漏的煩惱被稱爲流出之物是因爲它們就像流出來的膿及已發酵許久的酒。在四漏當中,欲漏與有漏都是屬于貪心所,前者是對欲樂之貪,後者是對有(存在或生命)之貪。邪見漏是邪見心所;無明漏則是癡心所。四種瀑流:一、欲瀑流;二、有瀑流;叁、邪見瀑流;四、無明瀑流。這些煩惱稱爲瀑流,因爲它們把諸有情沖到生存的大洋,也因爲它們難以越渡。四種轭:一、欲轭;二、有轭;叁、邪見轭;四、無明轭。這些煩惱稱爲轭,因爲它們把諸有情套在痛苦裡,不讓他們逃脫。
四種系:一、貪婪之身系;二、瞋恨之身系;叁、執著儀式(戒禁)之身系;四、武斷地執取「只有這才是真實的」之身系。身系是因爲它們把心系于身,或把今世之身系于未來世之身而得其名。在此,身的意義是「聚集」,是指名身與色身兩者。在四系當中,貪婪是指把諸有情牽扯向欲樂目標的渴愛或貪。瞋恨是瞋心所,呈現爲對不想要的目標厭惡。執著儀式(戒禁)是相信實行儀式能夠導向解脫。武斷之信是堅信只有己見才是真實的,其他一切見解都是錯的。後兩種身系都是屬于邪見心所的一面。
四種取:一、欲取;二、邪見取;叁、戒禁取;四、我論取。于四取當中,第一種可以是對欲樂強烈的渴愛,但諸注疏指出此取可以更廣泛地包括對一切世間之物的渴愛。邪見取是執取任何在道德上是屬于邪惡之見,例如無作見、斷見等,或是執取任何有關「世界是永恒的還是不永恒的」等的憶測之見。戒禁取是認爲實行儀式或修苦行及其種種戒禁能夠導向解脫。我論取即是執著「身見」,即認爲五蘊的任何一個是「我」或「我所有」。經典裏提出了二十種身見。對五蘊的每一個可有四種觀念,例如:「認爲色蘊是我,或我擁有色蘊,或色蘊是在我裏面,或我在色蘊裏面」,對于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也是如此,所以共得二十種身見。欲取是貪的一種呈現方式,其他叁種取則是邪見心所的呈現方式。
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色貪結;叁、無色貪結;四、瞋恚結;五、我慢結;六、邪見結;七、戒禁取結;八、疑結;九、掉舉結;十、無明結。根據論教法,另十種結是:一、欲貪結;二、有貪結;叁、瞋恚結;四、我慢結;五、邪見結;六、戒禁取結;七、疑結;八、嫉結;九、悭結;十、無明結。諸結是把有情綁在生死輪回裏的不善心所。第一組十結在經藏與論藏裏都有提及,第二組十結則只記載于論藏。在第一組裏,第一至第叁項是屬于貪心所;第六與第七項是屬于邪見心所;其馀的是個別的心所。在第二組裏,第一與第二項是屬于貪心所;第五與第六項是屬于邪見心所;其馀的是個別的心所。
四食:段食、觸食、意思食、識(心)食。食這一詞是指作爲強大助緣,以維持其他法之法。根據經教的解釋,段食維持色身;觸食維持感受;意思食維持叁界輪回,因爲業即是思,而且業導致投生;識食則維持名色。根據論教法,段食維持身體裏由四種因産生的色法,而其他叁食維持一切與它們俱生的名色法。屬于色法的段食是無記法,而其他叁種名食,則可以屬于所有叁種道德素質(善、不善或無記)。
叁十七菩提分: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支。四念處:在此巴利文patthana可作兩種解釋,即建立起及作爲念的立足處。四念處即:一、身念處;二、受念處;叁、心念處;四、法念處。這是一套對正念與觀智完整的禅修方法。四念處都有同一個要義,即具有正念地觀照諸法。它們之間的差別只在于正念所觀照的四種目標:身、受、心、法。最後一種包括了五蓋、五蘊、六處、七覺支、四聖谛等法。修習四念處與修習八聖道分的正念相等。
四正勤:一、精進于斷除已生的惡法;二、精進于防止未生的惡法生起;叁、精進于令未生的善法生起;四、精進于令已生的善法增長。這是精進心所執行了四種作用。這四正勤與八聖道分的正精進相等。
四成就之法(四神足):一、欲爲成就之法;二、精進爲成就之法;叁、心爲成就之法;四、觀爲成就之法。在此巴利iddhi(成就)是指一切通過勤修佛陀的教法,而證得的世間廣大法與出世間法。獲得這些成就的主要方法即稱爲成就之法。然而,只有在運用它們于證得佛教的目標時才能算是成就之法。成就之法包括世間與出世間法兩者。
五根:一、信根;二、精進根;叁、念根;四、定根;五、慧根。五力:一、信力;二、精進力;叁、念力;四、定力;五、慧力。根與力擁有相同的五種心所,盡管這兩組的作用並不一樣。根是在其範圍之內執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則是該些心所不會受到對立之法動搖。因此五根在它們各自的勝解、致力、警覺、不散亂及照見範圍裏執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們協助對治對立之法:猶豫不決、懈怠、失念、散亂及愚癡。
五力即是這五法不受到對立之法不動搖與無法擊敗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時必須平衡信與慧,以避免輕易盲信與機智狡詐兩端;以及平衡精進與定,以避免心散亂煩躁與軟弱無力。然而,在任何時候都必須具備極強的念根,因爲念能夠看管其馀諸根的提升以及確保它們平衡。
七覺支:一、念覺支;二、擇法覺支;叁、精進覺支;四、喜覺支;五、輕安覺支;六、定覺支;七、舍覺支。在七覺支當中,擇法覺支是慧的一個名稱,即如實知見名色法的觀智。輕安是指心與心所兩者的輕安。舍在此是指中舍性心所,而不是舍受。擇法、精進與喜叁覺支對治心的軟弱無力;輕安、定與舍叁覺支則對治心的激動。念覺支則確保這兩組平衡,不使其中一者強過另一者。
八聖道分:一、正見;二、正思惟;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在八聖道分當中,正見是了知四聖谛的慧心所。正思惟是把心導向出離、無瞋與無害的尋心所。正語正業正命則與叁離心所相同。正精進與四正勤相同。正念與四念處相同。正定則被定義爲經教的四禅。
出世間禅與世間禅在幾個方面有所不同:一、世間禅的目標是某種概念,如遍相;出世間禅的目標則是涅槃,即無爲究竟法。二、世間禅只是暫時鎮伏煩惱,所以諸煩惱還是潛伏性地存在;屬于出世間禅的道則徹底根除諸煩惱,令它們不會再生起。叁、世間禅能導致投生到色界天,因而延長了生死輪回;屬于出世間禅的道則斬斷把人緊縛于輪回之諸結,因而導向解脫生死輪回。四、在世間禅裏,慧次要于定;在出世間禅裏,慧與定則適當地平衡:定把心專注于無爲界,而慧則知見四聖谛之奧義。果定是聖弟子才能證入的出世間安止,而其所緣是涅槃。證入果定的目的是當下得以體驗涅槃之樂。在這些安止裏生起的心,是與聖弟子證悟的層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個階級的聖人都能證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須陀洹能證入須陀洹果定;余者亦可以此類推。在證入果定之前,聖弟子先決意要證入果定,然後從生滅智次第地培育諸觀智,直至證入果定。
業處:直譯巴利文kammatthana是「作業之地」或「工作之處」。這一詞用以代表禅修之法,是禅修者培育特別成就的工作處。在佛教裏有兩大類禅法:止禅與觀禅。止(奢摩他)是代表心的甯靜。止被定義爲八定裏的「心一境性」,即經教法的四色禅及四無色禅裏的一境性心所。這些定被稱爲止是因爲心一境性平息了心的猶豫或驚慄。觀(毗婆舍那)被解釋爲從各種不同的方面照見。觀是直接地照見諸究竟法的無常、苦、無我叁相。這是導向揭開諸究竟法真實本性的慧心所的作用。
叁種禅相:遍作相是在起始修行階段用以培育定的目標。取相是與肉眼所看到的目標一模一樣、出現在心中的影像。毫無瑕疵的心之影像是似相。似相被形容爲「呈現爲有如自取相中出來,而且是比它更爲清淨一百倍或一千倍…就有如從雲朵背後出來的圓月」。禅那 其一意爲念慮,另一者意爲燒盡。諸禅那因它們密切地念慮目標,亦因它們燒盡與定對抗之法而得其名。那些與定對抗之境即是五蓋:欲欲(對欲樂的欲求)、瞋恨、昏沈與睡眠、掉舉(散亂的心)與惡作(追悔)、疑。禅那是通過修習止禅而證得。這種禅定涉及提升定根。通過把心專注于所選定的單一目標,一切心的困擾得以清除;諸蓋皆已受到鎮伏,心也完全投入其目標之中。
安止:巴利文appana原本是指受到高度提升的「尋心所」;它把相應名法深深地投入于目標裏,致使它們安止于其中。雖然在超越初禅之後即不再有尋,但由于入禅之心已一境專注于其目標,因此安止一詞,亦包括一切屬于色界、無色界及出世間的禅那定。禅支:在每一禅心裏的許多心所當中,即是這些稱爲禅支的心所分別了諸禅的不同,而且是它們令心證入安止(禅那)。初禅有五禅支:尋、伺、喜、樂、一境性。若要達到初禅,這五禅支必須達至平衡、緊密地念慮目標及燒盡阻礙證入安止的五蓋。
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風遍、藍遍、黃遍、紅遍、白遍、虛空遍與光明遍。遍的意義是全部或整體。如此稱之是因爲必須把其似相擴大至十方無邊之處。四梵住/四無量:慈、悲、喜與舍。這些法被稱爲無量,是因爲在禅修時必須把它們遍布至十方一切的無量衆生。它們也被稱爲梵住,因爲它們是梵天界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慈是希望一切衆生幸福快樂。它有助于去除瞋恨。悲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與殘…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