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
掉举:掉举又叫心散乱,其特相是不平静,如被风吹起涟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稳定,如风吹动旗幡;现起是混乱;近因是对散乱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贪——贪是第一个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执着与执取。其特相是执着目标;作用是黏着目标,如肉黏着热锅;现起是不能舍弃;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之法有乐味。邪见:此见是指错见。其特相是不明智地、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认为行法是常、乐、我、净;现起是错误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等。慢:慢的特相是骄傲;作用是自称自赞;现起是虚荣;近因是与见不相应的贪。
嗔——嗔是第二个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恶念、生气、烦躁、恼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恶残暴;作用是怒烧自己的依处,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现起是毁坏身心或自己与他人的福祉;近因是嗔怒事。
嫉妒:其特相是嫉羡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厌恶,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悭:其特相是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现起是躲避与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追悔:是追悔已造之恶或当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后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恶,以及没有实行的善;现起是忆起时感到后悔;近因是已造的恶及未行的善。
昏沉:昏沉是心的软弱或沉重。其特相是缺乏精进;作用是去除精进;现起是心的消沉;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无聊或怠惰。
睡眠:睡眠是心所沉滞的状态。其特相是不适业;作用是闭塞识门;现起是昏昏欲睡;近因与昏沉的一样。昏沉与睡眠必定同时发生,且与精进对立。昏沉有如心的病;睡眠则有如心所的病。
疑: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三宝以及对过去世、对未来世、对过去世与未来世、对缘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怀疑;作用是起动摇;现起是犹豫不决及有多种立场;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信:其特相是对当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宝石能够使浑浊的水变得清澈;或启发,如出发越渡洪流。现起是不迷茫,即去除心之不净,或决意而不犹豫。近因是当信之事,或听闻正法等(须陀洹的素质)。
念:词意为忆念,然而作为心所,它是心于当下能够清楚觉知其目标,而不是纯粹只是回忆过去。其特相是对目标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现起是守护或心面对目标的状态;近因是强而有力的想或四念处。
惭与愧:惭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厌恶,愧的特相是对恶行感到害怕;两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恶;现起是退避诸恶;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佛陀称此二法为世间的守护者,因为它们制止世间陷入广泛的不道德。
无贪:其特相是心不贪求目标或心不执着目标,如水珠不黏住荷叶;作用是不执着;现起是无着;近因是目标,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应明白无贪并不只是指没有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与舍离。
无嗔: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对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现起是可喜可爱;近因是目标,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无嗔也包括慈爱、温和、和蔼、友善等良好品德。当无嗔显现为慈爱或慈梵住时,其特相是促进有情的幸福;作用是愿他们幸福;现起是去除嗔恨;近因是视有情为可喜可取。应分辨此慈爱和它的近敌,即自私的爱。
中舍性:这是舍心的同义词,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无着与平等的态度。其特相是平衡心与心所;作用是防止过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现起是中舍地旁观心与心所,如马车夫中舍地旁视平稳前进之马;近因是相应名法,或依处+目标+触,或如理作意。对有情保持中舍的舍无量心,便是这个中舍性的心所。它不分别与不偏袒地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平等地看待他们。不应混淆此舍与其近敌:由于无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别善恶。
身轻安与心轻安:这两种轻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静心所与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安;现起是心所与心的安宁冷静;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烦躁的掉举与恶作。
身轻快性与心轻快性:这两种轻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沉重;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沉重;现起是心所与心不沉重;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沉重的昏沉与睡眠。
身柔软性与心柔软性:这两种柔软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僵硬性;现起是(心所与心对目标)无对抗;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僵硬的邪见或我慢。
身适业性与心适业性:这两种适业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不适业性;现起是心所与心成功取某所缘为目标;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适于作业的其余诸盖。
身练达性与心练达性:这两种练达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之疾病;现起是心所与心无残缺;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健全的无信等等。
身正直性与心正直性:这两种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与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与心的欺骗性;现起是心所与心不狡诈;近因是心所与心。它们对治导致心所与心不正直的虚伪、欺诈等等。
正语:是刻意远离恶语: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正业:是刻意远离身恶行:杀生、偷盗、邪淫。正命:是刻意远离邪命而活,如买卖毒药、麻醉品、武器、人口以及供屠宰的动物。
悲: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见他人之苦;现起是不残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见到受尽苦难的有情没有依归。当能去除残忍时此悲即已成功,若导致悲伤则已失败。
喜:其特相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现起是去除厌恶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见到他人的成就。当能去除厌恶时此喜即已成功,若导致同欢同乐则已失败。
慧根: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实的知见诸法。在此称它为根,是因为对于如实知见诸名色法时,它(观智)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达摩藏》里,慧、无痴、智三者是同义词。慧的特相是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名色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同照亮目标的油灯一般;现起是清晰、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清净道论》第十四章说:由于佛陀说有定力者,能够如实的知见诸法,所以慧的近因是禅定力;《殊胜义注》则说: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导。
四界/四大种色:因为它们“持有自性”所以称为界。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它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其他元素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水界:水界令其他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们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动或溢出;作用是增长其他俱生色法;现起是把同一粒色聚里的色法,握在一起或黏着;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根据《阿毗达摩藏》的观点,水界与其他三大元素不一样,是不能直接通过触觉去觉知,而只能间接地,从观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的状况而得知。火界:其特相是热或冷;作用是使同一粒色聚里的其他色法成熟;现起是不断地提供柔软;近因是其他三界。火界被体验为热冷或温度。风界:风界是移动及压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导致其他色法移动;现起是带动俱生色法从一处至另一处;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它被体验为压力。从四界整体来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维持;由风界支持。
净色:是五种个别存在于五根的色法。应分辨净色与支持它们的五种器官。世俗所称的眼在《阿毗达摩藏》里则称为混合眼,是各种不同色法的组合。眼净色只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视网膜里的净色,对光与颜色敏感,以及作为眼识心的依处色法与门。耳净色是在耳洞里:在一个状如手指胶片,长着许多细小褐色毛之处;它是对声音敏感的净色,以及作为耳识心的依处色法与门。鼻净色位于鼻孔里,对气味敏感。舌净色散置于舌头上,对味道敏感。身净色散置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体一般;它对触觉敏感。性根色:有女根色与男根色两种。这两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与男性;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显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现起是女与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为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
心所依处/心色:心所依处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识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作用是作为此二界的依处;现起是支撑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里的业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脏里心室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法所维持。意界=五门转向心与两种领受心,意识界=五识界和意界之外的一切心识。
命根:在此的命根是维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称为根,是因为它控制与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维持在住时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它们发生;现起是维持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当被维持的四大元素。段食:它的特相是食物里的营养或食素;作用是维持色身;现起是滋养身体;近因是必须受到它滋养的处色。身表:它是心生风界的特别作用,使身体移动以表达自己的意念。语表:它是心生地界的特别作用,使能发出声音以表达自己的意志。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刹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