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妙快乐。在经典中,诸天通常指“六欲天”,即六种欲界的诸天众。他们由下向上依次为:
1.四大王天(为守护四方的四大王天及其眷属所居);2.三十三天(古音译忉利天。此天之主称沙咖天帝);3.亚马天(古音译夜摩天、焰摩天);4.都西答天(古音译兜率天、睹史多天);5.化乐天(又称乐变化天);6.他化自在天(即魔天)。有时,诸天也包括比六欲天更高级的色界梵天、无色界梵天,以及一些较低级的地居天、空居天等。通过积累布施、持戒等福德善业,命终之后可投生到天界。成就禅那者死后则可投生到梵天界。
四大王天:巴利语Càtummahàràjika, 六欲天中最低的天界。此天界为四大天王及其眷属所居,故名。四天王分别守护着四方。他们分别是:1.持国天王,守护东方,统领甘塔拔;2.增长天王,守护南方,统领瓮睾鬼;3.广目天王,守护西方,统领诸龙;4.韦沙瓦纳天王,守护北方,统领亚卡。此四大天王既守护四方,也保护佛陀及佛弟子们。
沙咖天帝:巴利语Sakka devànaminda,直译作沙咖诸天之主。沙咖,意为“能”,乃天帝之姓。为三十三天之主,居住在须弥山顶善见城中的最胜殿 ,亦是佛教的护法主神。汉传佛教将之讹略为帝释、天帝释。
韦沙瓦纳: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统领亚卡众。据说他的前世是位婆罗门,因乐善好施而投生为名叫古韦拉的天子。后因统辖维萨纳城而被称为“韦沙瓦纳”。北传佛教称之为多闻天王,并尊奉为财宝神和佛教保护神。
甘塔拔:巴利语gandhabba的音译, 意为食香、香阴、香行等。天界的音乐神,为东方持国天王之部属。古音译作干闼婆、犍闼婆、干沓婆等。
瓮睾鬼:巴利语kumbha
óa的直译。鬼类名,为南方增长天王所领之鬼众。由于此类鬼众的阴囊状如瓮形,故得此名。古音译作鸠槃荼、恭畔荼等,意为瓮形鬼,冬瓜鬼。
龙:巴利语nàga。为身长无足、类似蛇的有情类,多居住在江河湖海中,有呼云唤雨之神力。有些也守护佛教。
亚卡:巴利语yakkha的音译。非人的一种,是地位比诸天低但又具有诸天威力的一类鬼神,为北方韦沙瓦纳天王所统领。亚卡的种类极其繁多,有些是凶残暴戾、能伤害人类的恶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树木而居的树神、地居天,还有些则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势的诸天。在《中部小爱行尽经》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称为亚卡。汉传佛教依梵语yakùa音译为夜叉、药叉等。
阿苏罗:巴利语asura的音译,为一种低等的天神。古印度传说阿苏罗经常与诸天发生战争,被金刚手天王打败后退居到大海。阿苏罗的首领称为阿苏罗王,经典中较常见的有韦巴吉帝、拉胡、巴哈拉达等。还有一种称为随苦处的阿苏罗,他们属于四恶趣之一,住在村落或树林,常受痛苦煎迫,依赖村民丢弃的食物等维生。古音译作阿修罗、阿素洛、阿须伦等,意为非天、非同类、不端正、不酒等。
五蕴:巴利文khandha蕴的意思是组、堆或聚集。佛陀把有情分析为五蕴:“无论是那一类色,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劣、胜、远或近,这一切色都称为色蕴。”对于受、想、行、识四蕴也是如此。五取蕴:称为取蕴是因为它们组成了执取的目标。佛陀说:“无论是那一类与漏有关及会被执取的色,过去、现在、未来、内外、远近等,这一切色都称为色取蕴。”对于其他四取蕴的定义也是如此。在此,一切能被四取所执取的五蕴成份皆名为取蕴。这包括了所有色蕴及属于世间的四名蕴。出世间的四名蕴并不属于取蕴,因为它们完全超越了执取的范围,不会成为贪或邪见的目标。
世俗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观念和表达方式。它包括组成世间还未受到分析的种种现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动物,以及看似恆常不变的事物。就《阿毗达摩》的观点,这些现象并没有究竟实质,只是由心构想而成的产物,并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
究竟谛:究竟谛乃是分析现象至其究竟实体,即纯粹只论诸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们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法。此等实际存在之法是组成种种错综复杂现象的成份。究竟法;在《阿毗达摩藏》里一共有四种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首三种包含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第四种涅槃,是无为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缘和合而成之法)。对于阐释任何究竟名色法,巴利论师建议采用四种鉴别法以区别之:一、相,它的特相;二、作用(亦作味),它所执行的任务或所获得的成就;三、现起,它呈现于(禅修者的)体验的方式;四、近因,它直接依靠的近缘。
四大元素(四大种色)称为界,因为它们“持有自性”。称为地界是因为它有如地一般,作为俱生色法的支助或立足处。巴利文(地)是源自意为“扩展”的词根,因此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为其他元素与所造色的立足处;现起是接受;近因是其他三大元素。
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风界名为元素色。眼、耳、鼻、舌、身名为净色。颜色、声、香、味、触(地火风界三大种)名为境色。女与男根色名为性根色。心所依处名为心色。命根色名为命色。段食名为食色。这十八种色法合为一组,因为有自性色、有相色、完成色、真实色及观智所思惟色。空界名为限制色;身表与语表名为表色;色轻快性、色柔软性、色适业性及两种表色名为变化色;色积集、色相续、色老性、色无常性名为相色。积集与相续是指色法的生时。这十种一组的色法被称为不完成色,因为它们不是由四种色法之因直接造成,而只是完成色的素质。
色:诸论师认为:「称为色是因为它遭受热、冷等色法妨害缘所造成的变易之故。」佛陀本身解释「色法」一词说:「诸比丘,为何说是色?因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为色。色法可分为两类:四大元素(四大种色)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是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它们是色法不可分离的主要元素,组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岳的一切物质。所造色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们一共有二十四种。
触: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色法在撞击身根。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
受:受是感受及体验目标的心所;此感受可以是乐、苦、舍。其他心所只是间接地体验目标(所缘),但受则直接与完全地体验它。
想:想的特相是体会目标的品质;作用是对它作个印记,以便再次体会相同的目标时能够知道「这是一样的」,或者其作用是认出以前已体会过的目标;现起是通过以前已领会过的表徵分析目标;近因是所出现的目标。
思:是实现识知过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称为思。诸注疏对思的解释是:它组织各相应法以对目标採取行动。其特相是意愿的状况;作用是累积(业);现起是指导互相配合;近因是相应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单只自己背诵功课,也确保其他弟子都背诵功课;所以当思开始对目标作业时,它也指挥其他相应法执行各自的任务。思是造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所采取的行动之善恶即决定于思。
一境性:这是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它有令心专一的能力,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
名法命根:命根有两种,其一是维持相应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维持俱生色法之命的命根色。二者之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
作意:是令心转向目标的心所;通过它目标才得以呈现于心。作意有如船的舵,控制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应分别作意与寻两者:前者把相应法转向目标,后者则把它们投入目标。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识知因素;寻则是并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寻:寻把心投向目标。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导向目标;作用是全面地撞击目标;现起是把心导向目标;近因即是目标。一般的寻只是把心投向目标。然而,通过培育定,寻则能变成禅支。其时它名为安止,即把心安止于目标。寻亦称为思惟,且分为邪思惟与正思惟两种。后者是八圣道分的第二道分。
伺: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複地省察目标;作用是重複地把相应名法置于目标;现起是把它们钩住目标;近因是目标。
胜解:直译巴利文adhimokkha则是“把心放开,让它进入目标”;由此译为胜解或决意。其特相是确定(目标);作用是不犹豫;现起是确定或决定;近因是须要抉择之事。基于它对目标不可动摇的决心,它被形容为石柱。
精进:其特相是支持、奋斗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稳固相应名法;现起是不放弃;近因是悚惧、逼迫感或精进事,即任何能够激起精进之事。
喜:其特相是令欢喜;作用是令身与心清新或遍佈胜心生色至全身;现起是身心喜悦;近因是名色(或目标;或目标+依处+触)
欲:在此欲是指欲行动,即要实行某件事或要获取某些成就。应分别此欲与属于不善的贪或贪欲。后两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则不定,当它与善心所配合时,即能作为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痴——痴是无明的同义词。其特相是心盲目或无智,不能透彻地知见究竟法的真实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彻知目标的真实性;现起是没有正见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标为常、乐、我、净等。应知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疑相应:一、由于思绪纷杂困乱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决问题。这两项解释皆显示“疑”是指由于显著的愚痴而致的困惑、怀疑或犹豫不决。与此疑相应的心是第一种痴根心。掉举相应:掉举是不平静、心散乱或烦躁;而受此掉举困扰的心是第二种痴根心。
无惭与无愧:无惭的特相是不厌恶身语恶行(或无耻于恶行);无愧的特相是不害怕恶行。它们各自的作用是无耻地为恶和无惧地为恶;现起是不退避于造恶;各自的近因…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