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名相▪P9

  ..續本文上一頁妙快樂。在經典中,諸天通常指“六欲天”,即六種欲界的諸天衆。他們由下向上依次爲:

  1.四大王天(爲守護四方的四大王天及其眷屬所居);2.叁十叁天(古音譯忉利天。此天之主稱沙咖天帝);3.亞馬天(古音譯夜摩天、焰摩天);4.都西答天(古音譯兜率天、睹史多天);5.化樂天(又稱樂變化天);6.他化自在天(即魔天)。有時,諸天也包括比六欲天更高級的色界梵天、無色界梵天,以及一些較低級的地居天、空居天等。通過積累布施、持戒等福德善業,命終之後可投生到天界。成就禅那者死後則可投生到梵天界。

  四大王天:巴利語Càtummahàràjika, 六欲天中最低的天界。此天界爲四大天王及其眷屬所居,故名。四天王分別守護著四方。他們分別是:1.持國天王,守護東方,統領甘塔拔;2.增長天王,守護南方,統領甕睾鬼;3.廣目天王,守護西方,統領諸龍;4.韋沙瓦納天王,守護北方,統領亞卡。此四大天王既守護四方,也保護佛陀及佛弟子們。

  沙咖天帝:巴利語Sakka devànaminda,直譯作沙咖諸天之主。沙咖,意爲“能”,乃天帝之姓。爲叁十叁天之主,居住在須彌山頂善見城中的最勝殿 ,亦是佛教的護法主神。漢傳佛教將之訛略爲帝釋、天帝釋。

  韋沙瓦納:四大天王中的北方天王,統領亞卡衆。據說他的前世是位婆羅門,因樂善好施而投生爲名叫古韋拉的天子。後因統轄維薩納城而被稱爲“韋沙瓦納”。北傳佛教稱之爲多聞天王,並尊奉爲財寶神和佛教保護神。

  甘塔拔:巴利語gandhabba的音譯, 意爲食香、香陰、香行等。天界的音樂神,爲東方持國天王之部屬。古音譯作幹闼婆、犍闼婆、幹沓婆等。

  甕睾鬼:巴利語kumbha

  óa的直譯。鬼類名,爲南方增長天王所領之鬼衆。由于此類鬼衆的陰囊狀如甕形,故得此名。古音譯作鸠槃荼、恭畔荼等,意爲甕形鬼,冬瓜鬼。

  龍:巴利語nàga。爲身長無足、類似蛇的有情類,多居住在江河湖海中,有呼雲喚雨之神力。有些也守護佛教。

  亞卡:巴利語yakkha的音譯。非人的一種,是地位比諸天低但又具有諸天威力的一類鬼神,爲北方韋沙瓦納天王所統領。亞卡的種類極其繁多,有些是凶殘暴戾、能傷害人類的惡鬼,有些是依止山川樹木而居的樹神、地居天,還有些則是如有大福德、大威勢的諸天。在《中部小愛行盡經》中,甚至把沙咖天帝也稱爲亞卡。漢傳佛教依梵語yakùa音譯爲夜叉、藥叉等。

  阿蘇羅:巴利語asura的音譯,爲一種低等的天神。古印度傳說阿蘇羅經常與諸天發生戰爭,被金剛手天王打敗後退居到大海。阿蘇羅的首領稱爲阿蘇羅王,經典中較常見的有韋巴吉帝、拉胡、巴哈拉達等。還有一種稱爲隨苦處的阿蘇羅,他們屬于四惡趣之一,住在村落或樹林,常受痛苦煎迫,依賴村民丟棄的食物等維生。古音譯作阿修羅、阿素洛、阿須倫等,意爲非天、非同類、不端正、不酒等。

  五蘊:巴利文khandha蘊的意思是組、堆或聚集。佛陀把有情分析爲五蘊:“無論是那一類色,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或近,這一切色都稱爲色蘊。”對于受、想、行、識四蘊也是如此。五取蘊:稱爲取蘊是因爲它們組成了執取的目標。佛陀說:“無論是那一類與漏有關及會被執取的色,過去、現在、未來、內外、遠近等,這一切色都稱爲色取蘊。”對于其他四取蘊的定義也是如此。在此,一切能被四取所執取的五蘊成份皆名爲取蘊。這包括了所有色蘊及屬于世間的四名蘊。出世間的四名蘊並不屬于取蘊,因爲它們完全超越了執取的範圍,不會成爲貪或邪見的目標。

  世俗谛:世俗谛是指世俗的概念或觀念和表達方式。它包括組成世間還未受到分析的種種現象,如:有情、人、男人、女人、動物,以及看似恆常不變的事物。就《阿毗達摩》的觀點,這些現象並沒有究竟實質,只是由心構想而成的産物,並非基于其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究竟法。

  究竟谛:究竟谛乃是分析現象至其究竟實體,即純粹只論諸究竟法。究竟法是基于它們各自的自性而存在、不可再分解的法。此等實際存在之法是組成種種錯綜複雜現象的成份。究竟法;在《阿毗達摩藏》裏一共有四種究竟法:心、心所、色、涅槃。首叁種包含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第四種涅槃,是無爲的究竟法(不是由于因緣和合而成之法)。對于闡釋任何究竟名色法,巴利論師建議采用四種鑒別法以區別之:一、相,它的特相;二、作用(亦作味),它所執行的任務或所獲得的成就;叁、現起,它呈現于(禅修者的)體驗的方式;四、近因,它直接依靠的近緣。

  四大元素(四大種色)稱爲界,因爲它們“持有自性”。稱爲地界是因爲它有如地一般,作爲俱生色法的支助或立足處。巴利文(地)是源自意爲“擴展”的詞根,因此地界是擴展的元素。地界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爲其他元素與所造色的立足處;現起是接受;近因是其他叁大元素。

  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風界名爲元素色。眼、耳、鼻、舌、身名爲淨色。顔色、聲、香、味、觸(地火風界叁大種)名爲境色。女與男根色名爲性根色。心所依處名爲心色。命根色名爲命色。段食名爲食色。這十八種色法合爲一組,因爲有自性色、有相色、完成色、真實色及觀智所思惟色。空界名爲限製色;身表與語表名爲表色;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及兩種表色名爲變化色;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名爲相色。積集與相續是指色法的生時。這十種一組的色法被稱爲不完成色,因爲它們不是由四種色法之因直接造成,而只是完成色的素質。

  色:諸論師認爲:「稱爲色是因爲它遭受熱、冷等色法妨害緣所造成的變易之故。」佛陀本身解釋「色法」一詞說:「諸比丘,爲何說是色?因爲它被破壞,所以稱之爲色。色法可分爲兩類:四大元素(四大種色)及由四大元素所造的色法。四大元素是地界、水界、火界與風界,它們是色法不可分離的主要元素,組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山嶽的一切物質。所造色是源自或依靠四大元素而有,它們一共有二十四種。

  觸:不應把觸理解爲只是色法在撞擊身根。事實上它是一個心所,通過它心得以「接觸」目標,而啓動了整個心路過程。

  受:受是感受及體驗目標的心所;此感受可以是樂、苦、舍。其他心所只是間接地體驗目標(所緣),但受則直接與完全地體驗它。

  想:想的特相是體會目標的品質;作用是對它作個印記,以便再次體會相同的目標時能夠知道「這是一樣的」,或者其作用是認出以前已體會過的目標;現起是通過以前已領會過的表徵分析目標;近因是所出現的目標。

  思:是實現識知過程的目的之心所,由此它稱爲思。諸注疏對思的解釋是:它組織各相應法以對目標採取行動。其特相是意願的狀況;作用是累積(業);現起是指導互相配合;近因是相應法。它就有如一位大弟子,不單只自己背誦功課,也確保其他弟子都背誦功課;所以當思開始對目標作業時,它也指揮其他相應法執行各自的任務。思是造業的最主要因素,因爲所采取的行動之善惡即決定于思。

  一境性:這是心與目標結合爲一境。它有令心專一的能力,執行把心專注于目標的作用。

  名法命根:命根有兩種,其一是維持相應名法之命的名命根,另一者是維持俱生色法之命的命根色。二者之中只有名命根是心所。

  作意:是令心轉向目標的心所;通過它目標才得以呈現于心。作意有如船的舵,控製船的方向以朝向目的地。應分別作意與尋兩者:前者把相應法轉向目標,後者則把它們投入目標。作意是一切心不可或缺的識知因素;尋則是並非不可缺少的特有心所。

  尋:尋把心投向目標。其特相是把心投向或導向目標;作用是全面地撞擊目標;現起是把心導向目標;近因即是目標。一般的尋只是把心投向目標。然而,通過培育定,尋則能變成禅支。其時它名爲安止,即把心安止于目標。尋亦稱爲思惟,且分爲邪思惟與正思惟兩種。後者是八聖道分的第二道分。

  伺:伺也是禅支之一,其特相是重複地省察目標;作用是重複地把相應名法置于目標;現起是把它們鈎住目標;近因是目標。

  勝解:直譯巴利文adhimokkha則是“把心放開,讓它進入目標”;由此譯爲勝解或決意。其特相是確定(目標);作用是不猶豫;現起是確定或決定;近因是須要抉擇之事。基于它對目標不可動搖的決心,它被形容爲石柱。

  精進:其特相是支持、奮鬥或激起力量;作用是支持或穩固相應名法;現起是不放棄;近因是悚懼、逼迫感或精進事,即任何能夠激起精進之事。

  喜:其特相是令歡喜;作用是令身與心清新或遍佈勝心生色至全身;現起是身心喜悅;近因是名色(或目標;或目標+依處+觸)

  欲:在此欲是指欲行動,即要實行某件事或要獲取某些成就。應分別此欲與屬于不善的貪或貪欲。後兩者肯定是不善;但前者則不定,當它與善心所配合時,即能作爲追求良善目的的善欲。

  癡——癡是無明的同義詞。其特相是心盲目或無智,不能透徹地知見究竟法的真實性;作用是覆蔽或不能徹知目標的真實性;現起是沒有正見或心昏暗;近因是不如理作意,即作意目標爲常、樂、我、淨等。應知這是一切不善法的根源。

  疑相應:一、由于思緒紛雜困亂而致的困惑;二、缺少智慧解決問題。這兩項解釋皆顯示“疑”是指由于顯著的愚癡而致的困惑、懷疑或猶豫不決。與此疑相應的心是第一種癡根心。掉舉相應:掉舉是不平靜、心散亂或煩躁;而受此掉舉困擾的心是第二種癡根心。

  無慚與無愧:無慚的特相是不厭惡身語惡行(或無恥于惡行);無愧的特相是不害怕惡行。它們各自的作用是無恥地爲惡和無懼地爲惡;現起是不退避于造惡;各自的近因…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