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不尊重自己和不尊重他人。
掉舉:掉舉又叫心散亂,其特相是不平靜,如被風吹起漣漪的水;作用是令心不穩定,如風吹動旗幡;現起是混亂;近因是對散亂之心起不如理作意。
貪——貪是第一個不善因,包括一切自私的欲念、渴求、執著與執取。其特相是執著目標;作用是黏著目標,如肉黏著熱鍋;現起是不能舍棄;近因是認爲導致束縛之法有樂味。邪見:此見是指錯見。其特相是不明智地、錯誤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錯誤地認爲行法是常、樂、我、淨;現起是錯誤的理解或相信;近因是不願見聖者等等。慢:慢的特相是驕傲;作用是自稱自贊;現起是虛榮;近因是與見不相應的貪。
嗔——嗔是第二個不善因,包括了一切及各程度的反感、惡念、生氣、煩躁、惱怒、怨恨。其特相是凶惡殘暴;作用是怒燒自己的依處,即它所依靠而生起的名色法;現起是毀壞身心或自己與他人的福祉;近因是嗔怒事。
嫉妒:其特相是嫉羨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喜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厭惡,不能忍受看到他人的成就;近因是他人的成就。
悭:其特相是隱秘自己已得或當得的利益;作用是不能忍受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利益;現起是躲避與他人分享自己所得和吝啬;近因是自己的成就。
追悔:是追悔已造之惡或當行而未行之善。其特相是事後追悔;作用是追悔已造的惡,以及沒有實行的善;現起是憶起時感到後悔;近因是已造的惡及未行的善。
昏沈:昏沈是心的軟弱或沈重。其特相是缺乏精進;作用是去除精進;現起是心的消沈;近因是不如理地作意無聊或怠惰。
睡眠:睡眠是心所沈滯的狀態。其特相是不適業;作用是閉塞識門;現起是昏昏欲睡;近因與昏沈的一樣。昏沈與睡眠必定同時發生,且與精進對立。昏沈有如心的病;睡眠則有如心所的病。
疑:在此疑是指宗教上的疑;在佛教的角度來看即是不能相信佛、法、僧叁寶以及對過去世、對未來世、對過去世與未來世、對緣起有疑心。其特相是懷疑;作用是起動搖;現起是猶豫不決及有多種立場;近因是不如理作意。
信:其特相是對當信之事有信心。作用是澄清,有如清水寶石能夠使渾濁的水變得清澈;或啓發,如出發越渡洪流。現起是不迷茫,即去除心之不淨,或決意而不猶豫。近因是當信之事,或聽聞正法等(須陀洹的素質)。
念:詞意爲憶念,然而作爲心所,它是心于當下能夠清楚覺知其目標,而不是純粹只是回憶過去。其特相是對目標念念分明而不流失;作用是不迷惑或不忘失;現起是守護或心面對目標的狀態;近因是強而有力的想或四念處。
慚與愧:慚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厭惡,愧的特相是對惡行感到害怕;兩者的作用都是不造惡;現起是退避諸惡;各自的近因是尊重自己與尊重他人。佛陀稱此二法爲世間的守護者,因爲它們製止世間陷入廣泛的不道德。
無貪:其特相是心不貪求目標或心不執著目標,如水珠不黏住荷葉;作用是不執著;現起是無著;近因是目標,或依處+目標+觸,或如理作意。應明白無貪並不只是指沒有貪念,而是也包括正面的品德,如布施與舍離。
無嗔:其特相是不粗野或不對抗;作用是去除怨恨或去除怒火;現起是可喜可愛;近因是目標,或依處+目標+觸,或如理作意。無嗔也包括慈愛、溫和、和藹、友善等良好品德。當無嗔顯現爲慈愛或慈梵住時,其特相是促進有情的幸福;作用是願他們幸福;現起是去除嗔恨;近因是視有情爲可喜可取。應分辨此慈愛和它的近敵,即自私的愛。
中舍性:這是舍心的同義詞,不是舍受,而是心平衡、無著與平等的態度。其特相是平衡心與心所;作用是防止過多或不足或去除偏袒;現起是中舍地旁觀心與心所,如馬車夫中舍地旁視平穩前進之馬;近因是相應名法,或依處+目標+觸,或如理作意。對有情保持中舍的舍無量心,便是這個中舍性的心所。它不分別與不偏袒地對待一切有情衆生,平等地看待他們。不應混淆此舍與其近敵:由于無明而生起的世俗舍,不懂得分別善惡。
身輕安與心輕安:這兩種輕安各自的特相是平靜心所與心的不安;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安;現起是心所與心的安甯冷靜;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煩躁的掉舉與惡作。
身輕快性與心輕快性:這兩種輕快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沈重;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沈重;現起是心所與心不沈重;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沈重的昏沈與睡眠。
身柔軟性與心柔軟性:這兩種柔軟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僵硬性;現起是(心所與心對目標)無對抗;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僵硬的邪見或我慢。
身適業性與心適業性:這兩種適業性各自的特相是去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不適業性;現起是心所與心成功取某所緣爲目標;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適于作業的其余諸蓋。
身練達性與心練達性:這兩種練達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健全;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之疾病;現起是心所與心無殘缺;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健全的無信等等。
身正直性與心正直性:這兩種正直性各自的特相是心所與心的正直性;作用是破除心所與心的欺騙性;現起是心所與心不狡詐;近因是心所與心。它們對治導致心所與心不正直的虛僞、欺詐等等。
正語:是刻意遠離惡語:妄語、惡口、兩舌、绮語。正業:是刻意遠離身惡行:殺生、偷盜、邪淫。正命:是刻意遠離邪命而活,如買賣毒藥、麻醉品、武器、人口以及供屠宰的動物。
悲:其特相是欲拔除他人的痛苦;作用是不忍見他人之苦;現起是不殘忍;近因是以如理作意見到受盡苦難的有情沒有依歸。當能去除殘忍時此悲即已成功,若導致悲傷則已失敗。
喜:其特相是隨喜他人的成就;作用是不妒嫉他人的成就;現起是去除厭惡他人的成就;近因是見到他人的成就。當能去除厭惡時此喜即已成功,若導致同歡同樂則已失敗。
慧根:巴利文pabba是慧,或如實的知見諸法。在此稱它爲根,是因爲對于如實知見諸名色法時,它(觀智)占了主要的地位。在《阿毗達摩藏》裏,慧、無癡、智叁者是同義詞。慧的特相是透徹地、如實知見究竟名色法的自性相;作用是如同照亮目標的油燈一般;現起是清晰、不迷惑;近因是如理作意。《清淨道論》第十四章說:由于佛陀說有定力者,能夠如實的知見諸法,所以慧的近因是禅定力;《殊勝義注》則說:慧的近因是不迷惑,有如一位很好的森林向導。
四界/四大種色:因爲它們“持有自性”所以稱爲界。地界:是擴展的元素;它的特相是硬;作用是作爲其他元素與所造色的立足處;現起是接受;近因是其他叁大元素。水界:水界令其他色法黏在一起,因而避免它們被分散。其特相是流動或溢出;作用是增長其他俱生色法;現起是把同一粒色聚裏的色法,握在一起或黏著;近因是其他叁大元素。根據《阿毗達摩藏》的觀點,水界與其他叁大元素不一樣,是不能直接通過觸覺去覺知,而只能間接地,從觀察其他色法黏在一起的狀況而得知。火界:其特相是熱或冷;作用是使同一粒色聚裏的其他色法成熟;現起是不斷地提供柔軟;近因是其他叁界。火界被體驗爲熱冷或溫度。風界:風界是移動及壓力的元素。其特相是支持;作用是導致其他色法移動;現起是帶動俱生色法從一處至另一處;近因是其他叁大元素。它被體驗爲壓力。從四界整體來看,四大元素立足于地界;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維持;由風界支持。
淨色:是五種個別存在于五根的色法。應分辨淨色與支持它們的五種器官。世俗所稱的眼在《阿毗達摩藏》裏則稱爲混合眼,是各種不同色法的組合。眼淨色只是其中之一,它是位于視網膜裏的淨色,對光與顔色敏感,以及作爲眼識心的依處色法與門。耳淨色是在耳洞裏:在一個狀如手指膠片,長著許多細小褐色毛之處;它是對聲音敏感的淨色,以及作爲耳識心的依處色法與門。鼻淨色位于鼻孔裏,對氣味敏感。舌淨色散置于舌頭上,對味道敏感。身淨色散置于全身,有如浸透棉花的液體一般;它對觸覺敏感。性根色:有女根色與男根色兩種。這兩根各自的特相是女性與男性;它們各自的作用是顯示“她是女性”及“他是男性”;各自的現起是女與男特有的色身、特征、行爲及工作之因。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裏的業生四大元素。
心所依處/心色:心所依處的特相是提供意界和意識界依止或支持的色法;作用是作爲此二界的依處;現起是支撐此二界;近因是同一粒色聚裏的業生四大元素。它位于心髒裏心室的血,受四大元素所支助,以及由命根色法所維持。意界=五門轉向心與兩種領受心,意識界=五識界和意界之外的一切心識。
命根:在此的命根是維持色法的命根。命被稱爲根,是因爲它控製與它俱生之法。命根的特相是維持在住時的俱生色法;作用是使它們發生;現起是維持這些色法存在;近因是當被維持的四大元素。段食:它的特相是食物裏的營養或食素;作用是維持色身;現起是滋養身體;近因是必須受到它滋養的處色。身表:它是心生風界的特別作用,使身體移動以表達自己的意念。語表:它是心生地界的特別作用,使能發出聲音以表達自己的意志。
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條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當中,從投生至死亡之間的生命流不會中斷。在結生心生滅之後,緊接著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與結生心是同一種果報心,但執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會中斷。每當沒有心路過程發生時,有分心即會于每一刹那中生滅;最爲明顯的即是在無夢熟睡的時候,但在清醍的時候,它也在諸心路過程之間出現無數次。
當某個目標撞擊根門…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