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奢摩他。诸经论注说:“令诸敌对法止息为止。”在《清净道论》中,把佛陀所教导的修习止的种种方法归纳为四十种业处: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观:又音译为维巴沙那。为直观觉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现象)的无常、苦、无我本质,亦即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门。古音译作毗婆舍那、毗钵舍那。诸经论注说:“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为观。”在修行观业处时,依据修习世间智直至出世间智而次第成就的观智可分为十六种,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
入出息念:巴利语ànàpànassati的直译,又音译作阿那般那念,或被讹略为安般念。ànàpàna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意为念,即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入出息念即保持正念专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修习入出息念可以证得四种色界禅那。北传佛教有时将之称为“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教学实践,“数息”只是修习入出息念的最初阶段,不能代表整个修习过程。而且,入出息念包括了由止到观的完整修法,不能笼统地称为“观”。
禅相:巴利语nimitta。nimitta意为标志,标记,征兆。禅修时由于专注禅修所缘生起的影像为禅相。禅相由心想而生,属于概念法。有三种禅相:遍作相、取相和似相。在三种禅相中,四十种业处都可通过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与取相,但只有十遍、十不净、身至念与入出息念22种业处才能获得似相,并且必须通过专注似相证得近行定与安止定。
不净修习:巴利语asubha-bhàvanà的直译。sabha意为清净的,美的;加上表示反义的前缀a,意为不清净的。bhàvanà意为修习,禅修,培育。不净修习即取身体的厌恶不净作为禅修所缘的修行方法。有两种修习不净的方法:1.有意识的不净业处,又作身至念、三十二身分,即思惟有生命的身体三十二个部分厌恶与不净的禅修业处。2.无意识的不净业处,又分为十种,即思惟无生命的身体(死尸)肿胀腐烂的十种不净相(十不净)。修习不净业处能镇伏贪欲,也可以证得初禅。北传佛教依说一切有部等所传的“五停心观”将“不净修习”称为“不净观”。“五停心观”意谓五种停止心之惑障的观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不净业处属于修止而非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asubha-bhàvanà讹作“不净观”。
四梵住:巴利语cattàro-brahmavihàrà,即修习慈、悲、喜、舍四种梵住。《清净道论》中说:“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四梵住又作四无量。由于修习慈等是对无量的对象而转起,无量的有情是它们的对象,以所缘无量故为“无量”。祝愿有情幸福快乐为慈;希望拔除有情之苦为悲;随喜有情的成就为喜;对有情保持中舍平等的态度为舍。
慈心修习:巴利语mettà-bhàvanà的直译,又作修慈,培育慈爱。mettà意为慈,慈爱;bhàvanà意为修习,培育。慈心修习即希望一切有情快乐的修行方法。修习慈心属于四梵住之一,又是四种保护业处之一。修习慈心能证得色界第三禅。北传佛教依“五停心观”将“慈心修习”称为“慈心观”。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修习慈心属于修止而非修观。因此不能把巴利语Mettà-bhàvanà讹作“慈心观”。
佛随念:巴利语 Buddhànussati的直译。禅修者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也可以只忆念佛陀九德中的其中一项功德,如“阿拉汉,阿拉汉…”。此业处因为以佛陀的功德为所缘,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六、道果
三相:一切行法(有为法,世间法)皆具有的三种本质:无常、苦、无我。以诸行生灭变易故为无常;以诸行数数受到生灭的逼迫故为苦;以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法)并不存在可称为“我”的实体故为无我。北传佛教有“法印”(梵语dharma-mudrà)之说,谓小乘经有“三法印”,即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项义理印证各种说法之正邪,或再加“一切行苦”成“四法印”;又谓大乘经有“一实相印”云云。南传上座部佛教并无“法印”之说。
弟子:巴利语sàvaka,直译作声闻,意谓通过听闻佛陀音声言教而修行、证果的弟子。如果依胜义谛,只有证悟道果的圣弟子(四双八辈)才能称为“声闻”;但若依世俗谛,则包括只要受了三皈五戒的所有僧俗佛教信徒皆可称为弟子。
入流:又作至流,四种圣果中的初果,为巴利语sotàpanna的直译。sota,意为流,河流;àpanna, 意为已进入,已到达。入流即已进入圣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说:“入流者,为已进入圣道之流。”以上是就圣果位而言的。若就圣道位而言,巴利语则为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进入,到达),中文也译作入流。在圣典中也常作“为现证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进入证悟入流果者”。入流圣道能断除最粗的三种结:①、执着实有我、我所、灵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见”(又作身见,我见,邪见,萨迦耶见);②、执着相信修持苦行、祭祀、仪式等能够导向解脱的“戒禁取”;③、对佛法僧、戒定慧、三世因果及缘起的“疑”。同时,入流道智也能断除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投生至四种恶趣(地狱、畜生、饿鬼、阿苏罗)的贪瞋痴,以及所有尚未产生四种恶趣果报的恶业。因此,初果入流圣者不可能再堕入四恶趣。对于漫长的生死旅途来说,入流圣者已经走近了轮回的终点,他们的未来世将只投生于人界与天界两种善趣当中,而且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七次。也即是说:入流圣者将于不超过七次的生命期间,必定能得究竟苦边,趣无余依般涅槃,绝不会再有第八次受生。在圣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圣者:“灭尽三结,成为入流者,不退堕法,必定趣向正觉。”汉传佛教依梵语srota-àpanna音译作须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等。
一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二种,为巴利语sakid (一次) + àgama (来,前来) + in (者, …的人)的组合。意为再回来此世间结生一次。《中部若希望经》注中说:“一来者,为回来一次。”《人施设论》注中说:“再回来结生一次者,为一来。”在《人施设论》中说:“哪一种人为一来者?于此,有一种人灭尽三结,贪瞋痴减弱,成为一来者,只来此世间一次即作苦之终结。这种人称为“一来”。”一来圣者在初道时已断了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于今又减弱了较粗的欲贪、瞋恚与愚痴,最多只会再回来此欲界世间受生一次,即尽苦边。一来圣者偶然还会生起一些较轻的烦恼,但并不会时常发生,同时它们的困扰力已经很弱。汉传佛教依梵语音译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弥等。
不来:四种圣道果的第三种,为巴利语anàgàmin的直译。为na (不) + àgàma (来,前来) + in (具有)的组合。意为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在《五部论注》中说:“不来者,名为对欲贪、瞋恚于心不动摇,以及决定性不会再从其世间退回来者。”圣典中常如此描述不来圣者:“灭尽五下分结 ,成为化生者,在那里般涅槃 ,不再从那世间回来。”
不来圣者因为已断尽了能把有情系缚于欲界的欲贪与瞋恨两结,所以不会受到欲界的烦恼力牵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来圣者若在今生不能够证悟阿拉汉果,死后只会投生于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并于其处证趣般涅槃。汉传佛教古音译作阿那含、阿那伽弥等,也意译为不还。
学人:又作有学。通常指已经证得入流等三种道果的圣者,因他们还必须继续修学戒定慧三学、八支圣道,故为学人。《增支部》中说:“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学什么呢?学增上戒学,学增上心学,学增上慧学。比库,应学故,称为学人。”《相应部》中说:“比库,于此,具足有学正见…具足有学正定。比库,这样才是学人。”有七种学人:为作证入流果之行道者,入流圣者;为作证一来果之行道者,一来圣者;为作证不来果之行道者,不来圣者;为阿拉汉之行道者。有时把善行凡夫也称为学人。如《律注》中说:“凡夫之善者以及七种圣者,以应学三学故为学人。”
无学者:即阿拉汉圣者。因为阿拉汉圣者对所应修、所应学之法,皆已圆满,更无所应学,故称为无学者。《律注》中说:“已超越诸学法,住立于至上果,从此再也没有更应当学的漏尽者,称为无学者。”漏尽者:即阿拉汉圣者。漏,烦恼的异名。有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因为透过阿拉汉道完全地断除了一切漏,故称为漏尽者。在《中部根本法门经》注中说:“有四种漏:欲漏…无明漏。这四种漏已被阿拉汉灭尽、舍断、正断、止息、不可能再生,已被智火烧尽,因此称为漏尽者。”
七、非人 非人:巴利语amanussa,指人类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诸天、龙、亚卡、阿苏罗、鬼、地狱众生等,有时也专指祸害人类的鬼怪。诸天:巴利语devatà,为轮回流转中的善趣之一。其果报比人类要殊胜,他们寿命长久,身体清净光明,能飞行虚空,变化自在,常享胜…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