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巴利名相▪P7

  ..续本文上一页文句分别」中解释:「无论何处,凡是铺设有国王卧床的地方称爲寝宫,乃至只是围着帐幕之处也是。」

  善逝指宽。指宽,即以手指的宽度来测量长短。根据注疏,善逝指宽是常人指宽的三倍。

  应悔过:即比库对所犯的行爲应受到呵责、应当悔过之义。这一类学处共有四条。北传佛教依梵语pratide÷an

  ya音译爲「波罗提提舍尼」。

  认定学家:如果有些家庭因爲信心增长而不惜耗损家财来作佈施,僧团可以通过白二甘马的方式而对如此的家庭给予「学家」的认定。被认定爲「学家」之后,无病的比库在没有受到邀请的情况下不能到其家中去托钵。

  衆学:即应当学习之法。这一类学处主要是关于比库行止威仪的规定。这一类学处并不象其他「止持」学处一样,採用说出罪名的方式,即「若比库……者,犯恶作。」而是在学处之后加上「应当学」,这显示了此类学处乃属于「作持」的范畴,即「应当如此作」之义。比库只有以不恭敬的态度违犯这一类的学处,才犯恶作罪。

  我将齐整地着下衣:(遍圆的;全圆的;周圆的;完全的;圆整的;齐整的)。ni(…之下)+√vas(穿着)=下着;穿下面的。即穿着下衣。在「文句分别」中解释「齐整地着下衣」爲:「应齐整地覆盖脐轮和膝轮而穿着。」比库在穿着下衣时,上面应覆盖住肚脐,下面应遮住膝盖。站着时下衣之下摆应在从膝骨往下算起的八指宽处。盘腿时则衣之下摆应在膝下的四指宽处。如果由于不恭敬而前面或后面垂下地穿着者,犯恶作。

  踮脚:其原意爲双腿弯曲、脚跟抬起、臀部枕在脚跟的蹲踞姿势。义注中解释说:「于此,称爲『踮脚』乃是指提起脚跟或脚尖后,只是以脚尖或脚跟触地踮着行走。」不抱膝:即不应以手抱膝或以衣抱膝而坐着。平钵:直译爲平满,等满,齐平。即所接受的食物不超过钵口的边缘线。

  义注:意为义,义理;kathà,意为论,说。即解释巴利三藏的文献。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中,律、经、论三藏圣典称为“巴利”, 对三藏的注解称为“义注”,对义注的再解释称为“复注”,对复注的再解释称为“再复注”。其中,《律藏》的义注有《普端严》和《疑惑度脱》。《经藏》的义注有《吉祥悦意》、《破除疑障》、《显扬心义》、《满足希求》、《胜义光明》等;论藏的义注有《殊胜义注》、《迷惑冰消》和《五部论注》。

  四、教理

  圣谛:巴利语ariyasacca, 即圣者的真谛。圣,意为神圣的,尊贵的,圣者。谛意为真谛,真理,真实。这四圣谛之所以被称为“圣谛”,《清净道论》中以四义解释说:1. 因为是佛陀等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如说:“诸比库,这四种是圣谛。哪四种呢?…诸比库,这些是四圣谛。这些为诸圣者所通达,所以称为圣谛。”2. 又因是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如《相应部》中说:“诸比库,在有诸天、魔、梵的世间中,有沙门、婆罗门、天与人的人界,如来是圣者,所以称为“圣谛”。”该经义注说:“由于这些属于圣者所有的,已被圣者、如来所通达、所宣说,因此以圣者的真谛故,为“圣谛”的意思。”3. 因正觉了这些而成就圣位,故称为“圣谛”。如说:“诸比库,如实正觉了此四圣谛故,如来称为“阿拉汉、全自觉者”。”4.又因诸圣者皆是真实故为“圣谛”;诸圣者即是如实、不违如、不异如的意思。如说:“诸比库,此四圣谛为如、不违如、不异如,所以称为“圣谛”。”圣谛有四种,称为四圣谛1.苦圣谛,2.苦集圣谛,3.苦灭圣谛,4.导至苦灭之道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任何的善法皆为四圣谛所包摄。

  苦圣谛:简称苦谛。即揭示生命本质的真理。

  苦,巴利语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无的)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一谛下劣,是许多祸害的依处;空无,并没有愚人们所遍计的恒常、净、乐、我之性。因为下劣故,空无故,称为“苦”。”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圣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根据《分别论》,苦圣谛是除了渴爱(属于贪心所)之外的烦恼、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报、既非善不善和果报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81世间心,51心所,28色)。

  苦集圣谛:简称集谛。即揭示苦生起的原因之圣谛。集,巴利语samudaya,由saü(集合)+u(生起)+aya (原因)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此第二谛以有其余诸缘的集合作为苦生起的原因,这样的集合作为生起苦的原因,称为“苦之集””。在经教中,苦集圣谛通常指渴爱。如《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谛?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于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根据《分别论》,苦之因除了渴爱之外,还可以指一切烦恼、一切不善法、三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

  苦灭圣谛:简称灭谛。即关于苦的灭尽、渴爱止息的圣谛。灭,由ni(没有)+rodha(流浪,旅行)构成。《清净道论》解释说:“因为在此并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证得[灭]时,那里便没有被称为轮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与之相反故,称为苦之灭。或作为苦的不生、灭尽之缘故,为苦之灭。”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谛?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灭、舍弃、舍离、解脱、无执着。”

  导至苦灭之道圣谛:简称道谛。即能够达到灭苦的途径、方法的圣谛。《清净道论》解释说:“第四谛因为以彼苦之灭为目标、朝向它而前进故;是到达苦之灭的行道故,所以称为“导至苦灭之道”。”在《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谛?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念处:念的住立或现起处为念处。有四种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

  觉支:又作正觉支。正觉的因素或导向正觉的要素称为正觉支。有七种正觉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

  八支圣道:又作八圣道分,即圣道的八个要素。道,即道路;导向正觉与涅槃的道路为圣道。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北传佛教多作“八正道”。

  正见:见,即见解,意见,观点。若加上前缀即为正见,单独使用则专指邪见。正见与智、慧、明、无痴等同义,为慧根心所的异名。正见包括观正见与道正见两种,但多数是指道正见,即对四圣谛的智慧。如《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为正见。”

  正思惟:思惟,即思索,思维,专注,为寻心所的异名。有三种正思惟: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么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为正思惟。”

  正语:正确的言语,即远离四种不正当的语言:虚妄语、离间语、粗恶语、杂秽语。《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么是正语呢?离虚妄语、离离间语、离粗恶语、离杂秽语。诸比库,这称为正语。”

  正业:正确的行为,即远离三种不正当的行为:杀生、不与取(偷盗)、欲邪行(邪淫)。《大念处经》中说:“诸比库,什么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为正业。”

  正命:正当的谋生方式。《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命呢?诸比库,于此,圣弟子舍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为正命。”

  正精进:正确的努力、奋斗。正精进通常指四正勤。《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精进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为正精进。”

  正念:念,即心清楚地了知对象;保持心对所缘念念分明、不忘失。正念的所缘通常有四种,即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念呢?诸比库,于此,比库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为正念。”

  正定:定,即心一境性心所,为心只专注于所缘的状态。经典中通常将正定解释为四种禅那。《大念处经》说:“诸比库,什么是正定呢?诸比库,于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诸比库,这称为正定。”

  五、禅修

  业处:巴利语kamma

  hàna的直译,字义为“工作的处所”,即修行的法门,或修行时专注的对象。

  有两大类业处:1.止业处为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心学。2. 观业处,为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属于增上慧学。

  止:意为平静。为心处于平静、专一、无烦恼、安宁的状态…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