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文句分別」中解釋:「無論何處,凡是鋪設有國王臥床的地方稱爲寢宮,乃至只是圍著帳幕之處也是。」
善逝指寬。指寬,即以手指的寬度來測量長短。根據注疏,善逝指寬是常人指寬的叁倍。
應悔過:即比庫對所犯的行爲應受到呵責、應當悔過之義。這一類學處共有四條。北傳佛教依梵語pratide÷an
ya音譯爲「波羅提提舍尼」。
認定學家:如果有些家庭因爲信心增長而不惜耗損家財來作佈施,僧團可以通過白二甘馬的方式而對如此的家庭給予「學家」的認定。被認定爲「學家」之後,無病的比庫在沒有受到邀請的情況下不能到其家中去托缽。
衆學:即應當學習之法。這一類學處主要是關于比庫行止威儀的規定。這一類學處並不象其他「止持」學處一樣,採用說出罪名的方式,即「若比庫……者,犯惡作。」而是在學處之後加上「應當學」,這顯示了此類學處乃屬于「作持」的範疇,即「應當如此作」之義。比庫只有以不恭敬的態度違犯這一類的學處,才犯惡作罪。
我將齊整地著下衣:(遍圓的;全圓的;周圓的;完全的;圓整的;齊整的)。ni(…之下)+√vas(穿著)=下著;穿下面的。即穿著下衣。在「文句分別」中解釋「齊整地著下衣」爲:「應齊整地覆蓋臍輪和膝輪而穿著。」比庫在穿著下衣時,上面應覆蓋住肚臍,下面應遮住膝蓋。站著時下衣之下擺應在從膝骨往下算起的八指寬處。盤腿時則衣之下擺應在膝下的四指寬處。如果由于不恭敬而前面或後面垂下地穿著者,犯惡作。
踮腳:其原意爲雙腿彎曲、腳跟擡起、臀部枕在腳跟的蹲踞姿勢。義注中解釋說:「于此,稱爲『踮腳』乃是指提起腳跟或腳尖後,只是以腳尖或腳跟觸地踮著行走。」不抱膝:即不應以手抱膝或以衣抱膝而坐著。平缽:直譯爲平滿,等滿,齊平。即所接受的食物不超過缽口的邊緣線。
義注:意爲義,義理;kathà,意爲論,說。即解釋巴利叁藏的文獻。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承中,律、經、論叁藏聖典稱爲“巴利”, 對叁藏的注解稱爲“義注”,對義注的再解釋稱爲“複注”,對複注的再解釋稱爲“再複注”。其中,《律藏》的義注有《普端嚴》和《疑惑度脫》。《經藏》的義注有《吉祥悅意》、《破除疑障》、《顯揚心義》、《滿足希求》、《勝義光明》等;論藏的義注有《殊勝義注》、《迷惑冰消》和《五部論注》。
四、教理
聖谛:巴利語ariyasacca, 即聖者的真谛。聖,意爲神聖的,尊貴的,聖者。谛意爲真谛,真理,真實。這四聖谛之所以被稱爲“聖谛”,《清淨道論》中以四義解釋說:1. 因爲是佛陀等聖者所通達,所以稱爲“聖谛”。如說:“諸比庫,這四種是聖谛。哪四種呢?…諸比庫,這些是四聖谛。這些爲諸聖者所通達,所以稱爲聖谛。”2. 又因是聖者的真谛,故爲“聖谛”。如《相應部》中說:“諸比庫,在有諸天、魔、梵的世間中,有沙門、婆羅門、天與人的人界,如來是聖者,所以稱爲“聖谛”。”該經義注說:“由于這些屬于聖者所有的,已被聖者、如來所通達、所宣說,因此以聖者的真谛故,爲“聖谛”的意思。”3. 因正覺了這些而成就聖位,故稱爲“聖谛”。如說:“諸比庫,如實正覺了此四聖谛故,如來稱爲“阿拉漢、全自覺者”。”4.又因諸聖者皆是真實故爲“聖谛”;諸聖者即是如實、不違如、不異如的意思。如說:“諸比庫,此四聖谛爲如、不違如、不異如,所以稱爲“聖谛”。”聖谛有四種,稱爲四聖谛1.苦聖谛,2.苦集聖谛,3.苦滅聖谛,4.導至苦滅之道聖谛。四聖谛是佛陀教法的根本,任何的善法皆爲四聖谛所包攝。
苦聖谛:簡稱苦谛。即揭示生命本質的真理。
苦,巴利語dukkha,由du(下劣的)+kha(空無的)構成。《清淨道論》解釋說:“此第一谛下劣,是許多禍害的依處;空無,並沒有愚人們所遍計的恒常、淨、樂、我之性。因爲下劣故,空無故,稱爲“苦”。”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聖谛?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即苦。”根據《分別論》,苦聖谛是除了渴愛(屬于貪心所)之外的煩惱、不善法、叁善根有漏法、有漏善法、有漏善不善法的果報、既非善不善和果報的唯作法,及一切色法(81世間心,51心所,28色)。
苦集聖谛:簡稱集谛。即揭示苦生起的原因之聖谛。集,巴利語samudaya,由saü(集合)+u(生起)+aya (原因)構成。《清淨道論》解釋說:“此第二谛以有其余諸緣的集合作爲苦生起的原因,這樣的集合作爲生起苦的原因,稱爲“苦之集””。在經教中,苦集聖谛通常指渴愛。如《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集聖谛?此愛是再有,與喜、貪俱,于處處而喜樂,這就是:欲愛、有愛、無有愛。”根據《分別論》,苦之因除了渴愛之外,還可以指一切煩惱、一切不善法、叁善根有漏法和一切有漏善法。(Vbh.206-210)
苦滅聖谛:簡稱滅谛。即關于苦的滅盡、渴愛止息的聖谛。滅,由ni(沒有)+rodha(流浪,旅行)構成。《清淨道論》解釋說:“因爲在此並沒有被稱爲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一切之趣已空故;或已證得[滅]時,那裏便沒有被稱爲輪回流浪的苦的征途;也因與之相反故,稱爲苦之滅。或作爲苦的不生、滅盡之緣故,爲苦之滅。”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苦滅聖谛?即是那種愛的無余離貪、滅、舍棄、舍離、解脫、無執著。”
導至苦滅之道聖谛:簡稱道谛。即能夠達到滅苦的途徑、方法的聖谛。《清淨道論》解釋說:“第四谛因爲以彼苦之滅爲目標、朝向它而前進故;是到達苦之滅的行道故,所以稱爲“導至苦滅之道”。”在《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何謂導至苦滅之道聖谛?此即八支聖道,這就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念處:念的住立或現起處爲念處。有四種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
覺支:又作正覺支。正覺的因素或導向正覺的要素稱爲正覺支。有七種正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和舍覺支。
八支聖道:又作八聖道分,即聖道的八個要素。道,即道路;導向正覺與涅槃的道路爲聖道。八支聖道即: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北傳佛教多作“八正道”。
正見:見,即見解,意見,觀點。若加上前綴即爲正見,單獨使用則專指邪見。正見與智、慧、明、無癡等同義,爲慧根心所的異名。正見包括觀正見與道正見兩種,但多數是指道正見,即對四聖谛的智慧。如《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麼是正見呢?諸比庫,苦之智、苦集之智、苦滅之智、導至苦滅之道之智。諸比庫,這稱爲正見。”
正思惟:思惟,即思索,思維,專注,爲尋心所的異名。有叁種正思惟: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麼是正思惟呢?出離思惟、無恚思惟、無害思惟。諸比庫,這稱爲正思惟。”
正語:正確的言語,即遠離四種不正當的語言:虛妄語、離間語、粗惡語、雜穢語。《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麼是正語呢?離虛妄語、離離間語、離粗惡語、離雜穢語。諸比庫,這稱爲正語。”
正業:正確的行爲,即遠離叁種不正當的行爲:殺生、不與取(偷盜)、欲邪行(邪淫)。《大念處經》中說:“諸比庫,什麼是正業呢?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諸比庫,這稱爲正業。”
正命:正當的謀生方式。《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麼是正命呢?諸比庫,于此,聖弟子舍離邪命,以正命而營生。諸比庫,這稱爲正命。”
正精進:正確的努力、奮鬥。正精進通常指四正勤。《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麼是正精進呢?諸比庫,于此,比庫爲了未生之惡、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爲了已生之惡、不善法的斷除,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爲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爲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長、廣大、修習、圓滿,生起意欲、努力、激發精進、策勵心、精勤。諸比庫,這稱爲正精進。”
正念:念,即心清楚地了知對象;保持心對所緣念念分明、不忘失。正念的所緣通常有四種,即四念處: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和法念處。《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麼是正念呢?諸比庫,于此,比庫于身隨觀身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受隨觀受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心隨觀心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于法隨觀法而住,熱誠,正知,具念,調伏世間的貪、憂。諸比庫,這稱爲正念。”
正定:定,即心一境性心所,爲心只專注于所緣的狀態。經典中通常將正定解釋爲四種禅那。《大念處經》說:“諸比庫,什麼是正定呢?諸比庫,于此,比庫已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于初禅;尋伺寂止,內潔淨,心專一性,無尋、無伺,定生喜、樂,成就並住于第二禅;離喜,住于舍,念與正知,以身受樂,正如聖者們所說的:“舍、具念、樂住。”成就並住于第叁禅;舍斷樂與舍斷苦,先前的喜、憂已滅沒,不苦不樂,舍念清淨,成就並住于第四禅。諸比庫,這稱爲正定。”
五、禅修
業處:巴利語kamma
hàna的直譯,字義爲“工作的處所”,即修行的法門,或修行時專注的對象。
有兩大類業處:1.止業處爲培育定力的修行方法,屬于增上心學。2. 觀業處,爲培育智慧的修行方法,屬于增上慧學。
止:意爲平靜。爲心處于平靜、專一、無煩惱、安甯的狀態…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