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名相▪P8

  ..續本文上一頁,亦即禅定的修行法門。古音譯作奢摩他。諸經論注說:“令諸敵對法止息爲止。”在《清淨道論》中,把佛陀所教導的修習止的種種方法歸納爲四十種業處: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想、一差別。

  觀:又音譯爲維巴沙那。爲直觀覺照一切名色法(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本質,亦即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門。古音譯作毗婆舍那、毗缽舍那。諸經論注說:“以無常等不同的行相觀照爲觀。”在修行觀業處時,依據修習世間智直至出世間智而次第成就的觀智可分爲十六種,即:名色識別智、緣攝受智、思惟智、生滅隨觀智、壞滅隨觀智、怖畏現起智、過患隨觀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審察隨觀智、行舍智、隨順智、種姓智、道智、果智和省察智。

  入出息念:巴利語ànàpànassati的直譯,又音譯作阿那般那念,或被訛略爲安般念。ànàpàna由assasati(入息)和passasati(出息)組成,即入出息、呼吸。sati意爲念,即保持心對所緣念念分明、不忘失。入出息念即保持正念專注于呼吸的修行方法。修習入出息念可以證得四種色界禅那。北傳佛教有時將之稱爲“數息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的教學實踐,“數息”只是修習入出息念的最初階段,不能代表整個修習過程。而且,入出息念包括了由止到觀的完整修法,不能籠統地稱爲“觀”。

  禅相:巴利語nimitta。nimitta意爲標志,標記,征兆。禅修時由于專注禅修所緣生起的影像爲禅相。禅相由心想而生,屬于概念法。有叁種禅相:遍作相、取相和似相。在叁種禅相中,四十種業處都可通過適當的方法獲得遍作相與取相,但只有十遍、十不淨、身至念與入出息念22種業處才能獲得似相,並且必須通過專注似相證得近行定與安止定。

  不淨修習:巴利語asubha-bhàvanà的直譯。sabha意爲清淨的,美的;加上表示反義的前綴a,意爲不清淨的。bhàvanà意爲修習,禅修,培育。不淨修習即取身體的厭惡不淨作爲禅修所緣的修行方法。有兩種修習不淨的方法:1.有意識的不淨業處,又作身至念、叁十二身分,即思惟有生命的身體叁十二個部分厭惡與不淨的禅修業處。2.無意識的不淨業處,又分爲十種,即思惟無生命的身體(死屍)腫脹腐爛的十種不淨相(十不淨)。修習不淨業處能鎮伏貪欲,也可以證得初禅。北傳佛教依說一切有部等所傳的“五停心觀”將“不淨修習”稱爲“不淨觀”。“五停心觀”意謂五種停止心之惑障的觀法,即不淨觀、慈悲觀、緣起觀、界分別觀、數息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不淨業處屬于修止而非修觀。因此不能把巴利語asubha-bhàvanà訛作“不淨觀”。

  四梵住:巴利語cattàro-brahmavihàrà,即修習慈、悲、喜、舍四種梵住。《清淨道論》中說:“當知以最勝處及以無過失性而稱爲梵住。以對諸有情正確地行道故住于最勝。又如梵天以無過失之心而住,如此與這些相應的禅修者相當于梵天而住。故以最勝處及以無過失性而稱爲梵住。”四梵住又作四無量。由于修習慈等是對無量的對象而轉起,無量的有情是它們的對象,以所緣無量故爲“無量”。祝願有情幸福快樂爲慈;希望拔除有情之苦爲悲;隨喜有情的成就爲喜;對有情保持中舍平等的態度爲舍。

  慈心修習:巴利語mettà-bhàvanà的直譯,又作修慈,培育慈愛。mettà意爲慈,慈愛;bhàvanà意爲修習,培育。慈心修習即希望一切有情快樂的修行方法。修習慈心屬于四梵住之一,又是四種保護業處之一。修習慈心能證得色界第叁禅。北傳佛教依“五停心觀”將“慈心修習”稱爲“慈心觀”。然而,根據上座部佛教,修習慈心屬于修止而非修觀。因此不能把巴利語Mettà-bhàvanà訛作“慈心觀”。

  佛隨念:巴利語 Buddhànussati的直譯。禅修者思惟佛陀的九種功德:“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漢、全自覺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間解、無上調禦丈夫、天人導師、佛陀、世尊。”也可以只憶念佛陀九德中的其中一項功德,如“阿拉漢,阿拉漢…”。此業處因爲以佛陀的功德爲所緣,只能達到近行定,不能證得安止。

  六、道果

  叁相:一切行法(有爲法,世間法)皆具有的叁種本質:無常、苦、無我。以諸行生滅變易故爲無常;以諸行數數受到生滅的逼迫故爲苦;以一切法(包括世間、出世間法)並不存在可稱爲“我”的實體故爲無我。北傳佛教有“法印”(梵語dharma-mudrà)之說,謂小乘經有“叁法印”,即以“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項義理印證各種說法之正邪,或再加“一切行苦”成“四法印”;又謂大乘經有“一實相印”雲雲。南傳上座部佛教並無“法印”之說。

  弟子:巴利語sàvaka,直譯作聲聞,意謂通過聽聞佛陀音聲言教而修行、證果的弟子。如果依勝義谛,只有證悟道果的聖弟子(四雙八輩)才能稱爲“聲聞”;但若依世俗谛,則包括只要受了叁皈五戒的所有僧俗佛教信徒皆可稱爲弟子。

  入流:又作至流,四種聖果中的初果,爲巴利語sotàpanna的直譯。sota,意爲流,河流;àpanna, 意爲已進入,已到達。入流即已進入聖道之流,必定流向般涅槃。《增支部第十集》注中說:“入流者,爲已進入聖道之流。”以上是就聖果位而言的。若就聖道位而言,巴利語則爲sotàpatti。sota (流) + àpatti (進入,到達),中文也譯作入流。在聖典中也常作“爲現證入流果的已行道者”或“正進入證悟入流果者”。入流聖道能斷除最粗的叁種結:①、執著實有我、我所、靈魂、大我、至上我存在的“有身見”(又作身見,我見,邪見,薩迦耶見);②、執著相信修持苦行、祭祀、儀式等能夠導向解脫的“戒禁取”;③、對佛法僧、戒定慧、叁世因果及緣起的“疑”。同時,入流道智也能斷除一切強得足以導致投生至四種惡趣(地獄、畜生、餓鬼、阿蘇羅)的貪瞋癡,以及所有尚未産生四種惡趣果報的惡業。因此,初果入流聖者不可能再墮入四惡趣。對于漫長的生死旅途來說,入流聖者已經走近了輪回的終點,他們的未來世將只投生于人界與天界兩種善趣當中,而且次數最多不會超過七次。也即是說:入流聖者將于不超過七次的生命期間,必定能得究竟苦邊,趣無余依般涅槃,絕不會再有第八次受生。在聖典中常如此描述入流聖者:“滅盡叁結,成爲入流者,不退墮法,必定趣向正覺。”漢傳佛教依梵語srota-àpanna音譯作須陀洹、窣路多阿半那等。

  一來:四種聖道果的第二種,爲巴利語sakid (一次) + àgama (來,前來) + in (者, …的人)的組合。意爲再回來此世間結生一次。《中部若希望經》注中說:“一來者,爲回來一次。”《人施設論》注中說:“再回來結生一次者,爲一來。”在《人施設論》中說:“哪一種人爲一來者?于此,有一種人滅盡叁結,貪瞋癡減弱,成爲一來者,只來此世間一次即作苦之終結。這種人稱爲“一來”。”一來聖者在初道時已斷了有身見、戒禁取、疑叁結,于今又減弱了較粗的欲貪、瞋恚與愚癡,最多只會再回來此欲界世間受生一次,即盡苦邊。一來聖者偶然還會生起一些較輕的煩惱,但並不會時常發生,同時它們的困擾力已經很弱。漢傳佛教依梵語音譯作斯陀含、沙羯利陀伽彌等。

  不來:四種聖道果的第叁種,爲巴利語anàgàmin的直譯。爲na (不) + àgàma (來,前來) + in (具有)的組合。意爲不再返回欲界受生。在《五部論注》中說:“不來者,名爲對欲貪、瞋恚于心不動搖,以及決定性不會再從其世間退回來者。”聖典中常如此描述不來聖者:“滅盡五下分結 ,成爲化生者,在那裏般涅槃 ,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不來聖者因爲已斷盡了能把有情系縛于欲界的欲貪與瞋恨兩結,所以不會受到欲界的煩惱力牽引而再投生到欲界。不來聖者若在今生不能夠證悟阿拉漢果,死後只會投生于色界或無色界梵天,並于其處證趣般涅槃。漢傳佛教古音譯作阿那含、阿那伽彌等,也意譯爲不還。

  學人:又作有學。通常指已經證得入流等叁種道果的聖者,因他們還必須繼續修學戒定慧叁學、八支聖道,故爲學人。《增支部》中說:“比庫,應學故,稱爲學人。學什麼呢?學增上戒學,學增上心學,學增上慧學。比庫,應學故,稱爲學人。”《相應部》中說:“比庫,于此,具足有學正見…具足有學正定。比庫,這樣才是學人。”有七種學人:爲作證入流果之行道者,入流聖者;爲作證一來果之行道者,一來聖者;爲作證不來果之行道者,不來聖者;爲阿拉漢之行道者。有時把善行凡夫也稱爲學人。如《律注》中說:“凡夫之善者以及七種聖者,以應學叁學故爲學人。”

  無學者:即阿拉漢聖者。因爲阿拉漢聖者對所應修、所應學之法,皆已圓滿,更無所應學,故稱爲無學者。《律注》中說:“已超越諸學法,住立于至上果,從此再也沒有更應當學的漏盡者,稱爲無學者。”漏盡者:即阿拉漢聖者。漏,煩惱的異名。有四種漏:欲漏、有漏、見漏和無明漏。因爲透過阿拉漢道完全地斷除了一切漏,故稱爲漏盡者。在《中部根本法門經》注中說:“有四種漏:欲漏…無明漏。這四種漏已被阿拉漢滅盡、舍斷、正斷、止息、不可能再生,已被智火燒盡,因此稱爲漏盡者。”

  七、非人 非人:巴利語amanussa,指人類以外的其他有情。通常指諸天、龍、亞卡、阿蘇羅、鬼、地獄衆生等,有時也專指禍害人類的鬼怪。諸天:巴利語devatà,爲輪回流轉中的善趣之一。其果報比人類要殊勝,他們壽命長久,身體清淨光明,能飛行虛空,變化自在,常享勝…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