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巴利名相▪P12

  ..續本文上一頁酷相對。喜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態度及協助去除對他人成就的妒嫉與不滿。舍:屬于梵住的舍是沒有執著、沒有厭惡而平等地對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態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與偏愛及反感相對。

  七清淨:一、戒清淨;二、心清淨;叁、見清淨;四、度疑清淨;五、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行道智見清淨;七、智見清淨。戒清淨/四種遍清淨戒: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這是依比丘之戒而說的。別解脫律儀戒:別解脫是比丘必須遵守的基本戒。此戒一共有輕重不等的二百廿七條戒。完全遵守別解脫則被稱爲「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是指以正念防護諸根,在遇到外緣時,不讓心執取可喜所緣,也不讓心排斥不可喜所緣。活命遍淨戒:是有關比丘獲取生活必須品的方式。他不應以不適合比丘的方式獲取必須品。資具依止戒:是指比丘必須在用衣、食、住、藥四種資具或必須品之前、當時與之後適當地省察運用它們的正確, 目的。心清淨:包含了兩種定,即近行定與安止定。見清淨:依特相、作用、現起與近因辨識名色。見清淨因爲能協助人們清除「永恆之我」的邪見而得其名。通過辨識所謂的人只是在因緣和合之下生起的名色法組合,在它們之內或背後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存在,即會達到這階段的清淨。這階段也名爲「名色分別智」,因爲是依名色法的特相等分別它們。

  度疑清淨:辨識那些名色法的諸緣。通過緣起之智,禅修者辨識現在的名色組合並不是無端端地生起,也不是萬能之神所造或因靈魂而有,而是因爲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而生起。他也運用相同的法則辨識過去與未來名色法的諸緣。這階段也名爲緣攝受智。道非道智見清淨:通過辨識光明等觀之染爲進展的障礙而得以分辨道與非道之特相。思惟智:即以觀照名色法叁相修觀的階段。首先禅修者必須把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劣、勝、遠、近的色法都歸納于色蘊,同樣地他也把一切的受、想、行與識歸納于各自的蘊,即受蘊、想蘊、行蘊與識蘊,然後觀照歸納爲五蘊等的行法之叁相。一切行法都有以下叁相:一、「壞滅而無常」,因爲它們在生起之處即遭受壞滅,而沒有轉變爲其他法或有所遺留;二、「可畏而苦」,因爲一切無常之法都不可靠而可畏;叁、「無實質而無我」,因爲它們沒有我、實質或主宰者。

  生滅隨觀智:觀照諸行法生滅之智。生是指生起之時;滅是指變易、毀壞與消失之時。依緣修習生滅智是指禅修者觀照諸行如何由于它們的諸緣生起而生起以及由于它們的諸緣滅盡而滅盡。依刹那修習生滅智是指觀照諸行法的刹那生滅。生滅智有兩個階段。在未成熟的生滅智階段,當觀照力提昇時,十種觀之染即可能會生起于禅修者。他可能會看到從其身發射出極亮的光明。他也可能會體驗到從所未有極強的喜、輕安與樂。其勝解與策勵增長、智趨向成熟、念變得穩定及舍變得不受動搖。他也可能會對這些體驗生起了微細的欲,即享受與執著這些體驗。分辨道與非道之特相:當禅修者體驗上述首九種殊勝的經驗時,若缺少分辨的能力,他就可能會以爲自己已經達到出世間道果,也就可能會停止進展,而只是享受那些體驗,並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執著它們。但若他有能力分辨,他將會知道這些體驗只是成熟的觀智的副産品,會觀照它們爲無常、苦、無我,繼續提昇其觀禅之修習,而不會執著它們。分辨十種觀之染爲非道,觀禅是道的能力被稱爲道非道智見清淨。

  行道智見清淨:當他如此脫離那些進展的障礙而繼續修行時,證得了有關叁相的一系列觀智,即從生滅智直至隨順智,這九種觀智名爲行道智見清淨。以下是這九種觀智:生滅智(成熟階段):這與觀之染生起之前的觀智是同一智,但在克服觀之染以後,它變得成熟、更強及敏銳。壞滅智:當禅修者的觀智變得敏銳時,他不再作意諸行法的生時與住時,而只觀照它們的壞滅,這即是壞滅智。怖畏智:當禅修者觀照叁世行法的壞滅時,覺知在一切生存地裡不斷壞滅的這些行法是可畏的。

  過患智:通過覺知一切行法爲可畏,禅修者照見它們爲毫無實質、不圓滿、毫無可取而只有過患,也明瞭只有無生無滅的無爲法才是安全的。厭離智:當知見一切行法的過患之後,他對它們感到厭離,不再樂于一切生存地的任何行法。欲解脫智:這是在觀照時生起欲脫離一切行法之願。審察智:爲了脫離諸行法,禅修者再以種種方法觀照那些行法的叁相。當他清晰地審察諸行法的叁相時,那即是審察智。

  行舍智:在審察之後,禅修者照見諸行法當中無一物可執取爲「我」及「我的」,因此舍棄了怖畏與取樂兩者,而對一切行法感到中舍,如是生起了行舍智。隨順智:這是在出世間道心路過程裡,于種姓心之前生起的欲界心。此智被稱爲隨順是因爲它順著之前八種觀智的作用以及順著之後道智的作用。當他如此觀照時,由于其智已成熟,他感到:「如今道安止即將生起。」于是在有分斷之後生起了意門轉向;隨著生起的是兩個或叁個緣取目標的無常等任何一相的觀智心,它們被稱爲遍作、近行與隨順。當行舍智與隨順智圓滿時也被稱爲「導向出起之觀」。

  智見清淨:通過修習六清淨而次第地證得的四聖道名爲智見清淨。在隨順心之後生起了取涅槃爲目標的(更改)種姓心,超越了凡夫的種姓而達到聖者的種姓。在這之後即刻生起了須陀洹道;該道心徹知苦谛、斷除集谛、證悟滅谛及開展道谛而證入了出世間安止心路過程。之後有兩個或叁個果心生滅,然後再沈入有分。在有分中止之後,生起了省察智。智者省察道、果、涅槃以及省察或沒有省察他已斷與還剩下的煩惱。更改種姓心:這是第一個轉向涅槃之心,也是出世間道的無間緣。它被稱爲「更改種姓」,因爲它是從凡夫種姓進入聖者種姓的轉變點。雖然此智與道智一樣緣取涅槃爲目標,但它並不能像道智一樣驅除覆蓋四聖谛的煩惱。在趨向第二及更高的道心時,它被稱爲「淨化」,而不是「更改種姓」,因爲那時禅修者已屬于聖者的種姓。

  在經文中,有時佛陀只說受爲兩種:樂與苦。這是一種隱喻式的分析法,把無可指責的舍受包括在樂受之內,以及把應受指責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內。佛陀又在《相應部》說道:“所感受的都是苦。”這句話裏的苦,並不是指狹義的苦受,而是指廣義的苦,即一切有爲法(因緣和合而成之法)無常則苦。受共分爲五種:樂受的特相是體驗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增長相應法;現起是身體之愉樂;近因是身根(即身淨色)。苦受的特相是體驗不可喜的觸所緣;作用是減弱相應法;現起是身體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悅受的特相是體驗自性可喜,或者造作至可喜的所緣;作用是體驗所緣之可喜;現起是內心愉悅之狀態;近因是輕安。憂受的特相是體驗自性不可喜,或者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緣;作用是體驗所緣之不可喜;現起是內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處。舍受的特相是被體驗爲中性;作用是不增長亦不減弱相應法;現起是平靜的狀態;近因是沒有喜的心。

  道:道心同時執行與四聖谛有關的四種作用。在此所提及的這四種作用是遍知苦、斷除渴愛(苦之因)、證悟涅槃(苦之滅盡)及開展八聖道。于利根者沒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有叁個果心生起;于鈍根者則有遍作心生起,所以在道心之後只有兩個果心生起。省察智:在四出世間道每一者之後,聲聞弟子通常都會省察道、果與涅槃,但並不一定會省察已斷除及還剩下的煩惱。如是最多有十九種省察智:首叁道每一者都有五種(即省察道、果、涅槃、已斷之煩惱、未斷之煩惱),而第四道則只有四種。這是因爲已完全解脫的阿拉漢已沒有剩下的煩惱。

  六門心路過程:直譯巴利文vithi是路,但在此則意爲過程。當諸心于眼、耳、鼻、舌、身五根門或意門生起,以識知目標或對象時,它們不會雜亂無章或單獨地生起,而是在一系列不同的識知過程階段,依照有條有理的次序,一個心接著一個心地生起,這種次序名爲“心之定法”。

  門:在《阿毗達摩藏》裏,門用以譬喻心與所緣境(目標)交往的管道。六個識知之門即六門。通過此六門,心與心所得以接觸目標;亦通過此六門,目標得以前來呈現于心和心所。首五門是色法,即五種感官裏的淨色。每一種淨色皆是一門,通過它,生起于心路過程的心與心所得以緣取它們的目標;亦是通過它,目標才能被心與心所緣取。眼淨色是眼門心路過程諸心之門,使它們能通過眼睛識知顔色。對于其他根門的淨色和各自的目標亦是如此。

  有分稱爲意門:有別于首五門,意門並非色法,而是名法,即有分心。對于意門心路過程的目標,該心路過程裏的諸心只是通過意門緣取它,完全不依靠任何淨色。依處:于有色法的生存地,心與心所必須依靠依處而生起。依處是支持心生起的色法。雖然首五依處與五淨色相符,但依處與門並不完全一致,因爲它對心之生起有不同的作用。心路過程裏的心與心所,通過門而得以和目標接觸;依處則是支持心與心所生起的色法。

  轉向:當目標撞擊任何一個根門或意門時,即會有一個名爲有分波動的心識刹那發生,有分于此波動了一個心識刹那。繼之而來的心識刹那名爲有分斷,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斷。緊接而生起的心即轉向五門或意門的目標。這轉向于目標的作用名爲轉向。五門轉向心:當外在目標撞擊五根門之一,在相符的五識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須先生起,該心即是五門轉向心;其作用是轉向呈現于五根門之一的目標。此心並沒有看、聽、嗅、嘗、觸該目標;它純粹只是轉向該目標,以使五識之一能夠隨後生起。

  意門轉向心:這種心能夠生起于五門心路過程或意門心路過程。在這兩種心路過程裏,它實行個別不同的作用。當它在五門心路過程裏生起時,稱爲確定心;其作用是確定或鑒別五識之一剛識知…

《巴利名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