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P2

  ..续本文上一页266经》)

  这是因为我们为无明所盖,贪爱结使所系,不知五蕴的生灭性质与过患,也不知出离。如此,我们随着色相而转,随着感受而转,随着想念而转,随着诸行而转,随着意识而转,不能超越五蕴,不能脱离生死流转。

  佛法难闻

  要能听闻佛法,我们必须克服八种障碍,那就是:

  (1)生于地狱中;

  (2)生于饿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长寿天;

  (5)生于无佛法的边地;

  (6)心有邪见;

  (7)诸根不全,盲聋闇哑;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难经》)

  有一回一位老比丘生病了,躺在地上,自己的尿粪之中,无人照料,这名老比丘祈求于佛。世尊于是率领了众多比丘到老僧人的寮房去,亲自为他除去污秽。释提桓因、大梵天王及毗沙门天王等,劝世尊勿须亲自执劳。

  佛于是说他未成佛前,修菩萨行时,是一位仁慈的国王,释提桓因天王化为要吃鸽子的老鹰,考验菩萨的悲心。为了保护那只鸽子,仁慈的国王以全身的肉去扺押鸽子肉都不足,但国王勿顾于自己,自投命根,难忍能忍,难行能行。何况今日成就佛道,能舍此老比丘吗?这时,释提桓因及毗沙门天王等皆默然。

  世尊于是为老比丘施设坐具,洗浣衣裳,灌以香水,然后世尊自手授食。吃完后,佛对老比丘说:你现在要舍去这三世以来的病苦。为什么呢?你应当知道,生时有处胎之苦;因为有生就有老,老时,形羸气竭;因为有老就有病,病时,坐卧呻吟,四百四十几种病,都能得病发作受苦;因为有病就有死,死时,形神分离,往生善道或是恶道。假设罪业多者,当入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吞饮融铜;或为畜生,为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无量;又在不可计数无量劫中,生为饿鬼,身长数十由旬,咽细如针,以融铜而灌其口;又经历无数劫中得作人身,为人鞭笞拷掠,不可计数;又于无数劫中,得生天上,与天侣经历恩爱合会,又遭受恩爱别离,欲无厌足。唯有行贤圣八正道,才能离苦。

  如今有九种人:离于苦患。是那九种人呢?所谓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须陀洹、得须陀洹、种性人。

  比丘们!如来出现世间,甚为难遇;人身难得;生于有佛法的国土中,也很难遇;与善知识相遇,也很难遇;听闻佛法,亦不可遇;法法相生,遇缘时才有;比丘们应知!如来今日出现在世间;得闻正法;诸根不缺;又能明白正法。现在要不精勤,后悔无及,这是我之教诫。(故事见《增壹阿含经》40.7)

  对众生诸多错误的见解,《俱舍论》将它们分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身见即是萨迦耶见,众生妄执身心为“我”、“我所”的错误见解;边见即是妄执身心为“断”或“常” 的错误见解;邪见即是不信因果、不信轮回、不信三宝、不信有圣人的错误见解;见取见即是执取错误的见解,并否定其他与自己不同的见解;戒禁取见即是执取无意义的戒条、祭典、仪式、苦行等的错误见解。在八正道里,正见排在首位,这是最重要的。邪见会使一个人生在地狱,或饿鬼之中,所以不可不鉴。

  苦恼无量

  「诸比丘!由于不能澈知四圣谛,你我长久以来,皆迷失于生死轮回!」(见《相应部》56.21)

  为什么我们不能见到苦呢﹖因为没观察无常。佛陀常常为弟子们开示无常的道理。什么是无常呢?那即是没有常恒不变的人、事、物。无常在那里呢?佛说色是无常,受、想、行、识是无常;还说五蕴是魔,是魔法,是苦,是苦法。还说是集法,是灭法,应断对彼等之欲贪。

  在《杂阿含5经》中佛说﹕「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白),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对色无智的执取,对受、想、行、识无智的执取,所带来的只有忧悲恼苦。有的人夭折,糊里胡涂的来了,又糊里胡涂的去了。有的人足寿,但也不满百岁,一半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了,十五岁前幼童不懂事,六十岁后身体衰弱,常与医生、医院及病床结不了缘。壮年时又为家庭忙碌,剩余很少时间,而又把这宝贵的时间,花在应酬,看无聊的电视节目,上网闲聊,旷时费日的小说,或是闲话,一生就这样子过了。

  佛以四种马来比喻四种人,对生老病死苦的思惟的急缓﹕「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种善男子;何等为四﹖谓善男子,闻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闻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顾影(鞭的影子)则调(心就调服而领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见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毛尾,能速调服,随御者心(随顺调御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见聚落城邑,有善知识及所亲近老病死苦,则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马,触其肤肉,然后调服,随御者心。是名(第三)善男子,于圣法律,而自调服。

  复次善男子,不能闻见,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亲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厌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马,侵肌彻骨,然后乃调,随御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圣法律,能自调服。」(见《杂阿含922经》)

  读者您是属于那一种的马呢﹖

  佛先度有善根者

  「有一位在家居士问佛:如来为何为一种人说法,又不为另一种人说法?

  佛对他说:「我问你,聚落主!譬如有三种田,第一块田肥沃,第二块田中等,第三块田贫瘠。聚落主!那么田主会在那一块田先耕种呢?」

  聚落主答∶「瞿昙!于最肥沃者,先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接下来在那一块田次下种呢?」

  聚落主答:「瞿昙!当于中等的田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接下来在那一块田次下种呢?」

  聚落主答:「瞿昙!接下来在那最贫瘠的田下种。

  佛又问:「聚落主!为什么这样做呢?」

  聚落主答:「不欲把种子撒在坏的田地上。」

  佛对他说:「我也如是。那肥沃田者,就如我的比丘、比丘尼众,我常为他们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闻法已,依于自舍执着、自为洲渚、自为覆盖、自为荫凉、自趣涅槃。常以净眼,观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稳乐住。

  聚落主!那块中等的田地者,就如我的优婆塞、优婆夷弟子,我亦为他们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闻法已,依于自舍执着、自为洲渚、自为覆盖、自为荫凉、自趣涅槃。常以净眼,观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说法,我悉受持,令我长夜以义饶益,安稳乐住。

  聚落主!那块最贫瘠的田者,就如那些外道异学尼揵子之辈,我亦为他们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开示显现。他们少闻法者,我为他们说;多闻法者,我亦为他们说;然后他们在我善说的法中,得一句法语,知道它的意义的,亦能长夜以明白义理而得饶益,安稳乐住。」」(《杂阿含915经》)

  皈依三宝

  三界是众生轮回的地方,我们应当对三界有正确的认识,知道它是系缚,是我们长久受苦之处,所以要决心从中出离。有智慧的人是会勤求方便透彻四圣谛,透彻八正道,不会求生在三界六道里,而会求以智慧舍去对身心的执着,达到寂灭清凉出苦的境界(涅槃),那就是彻底的从欲界,色界与无色界中解脱出来。

  要是我们明白三宝的庄严殊胜,应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长远在三界六道轮回的苦痛,以及我们极少造善业,死后必堕在恶趣的危险,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会考虑皈依三宝,寻求从三界解脱出来的方法,更何况地狱、饿鬼、畜生道及长寿天神等众生都无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资格修行,这也是佛做菩萨时从兜率天投生人间的原因。因此能生为人是很殊胜的。佛说能生为人极为稀有,就如一只盲龟颈项入于漂浮于海面上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们生为人又幸遇三宝,那又更稀罕了。世间财富权位名誉都是无常,死了又带不去,追求那些带不走的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后也难免因善业耗尽而堕落在三恶道里,而这世界在遥远的将来会被七个太阳焚毁,你想将要怎么办?那唯有寻求皈依!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来找佛,他问佛未来世将会有多少佛出世,佛答说将来有无量恒河沙佛出世,这婆罗门想我当从这些佛修梵行,婆罗门听完很高兴的拜谢佛后离去。在路上他想起怎么没问过去有多少佛出世,因此又转回头来问佛,佛答说过去世中有无量恒河沙诸佛出现于世,这婆罗门想我过去世中这么多佛出现于世,我不曾亲近修习梵行,假使未来无量恒河沙佛陀出世时,我还是亲近娱乐,不修习梵行,那不是很不利吗?我应当现在就于沙门瞿昙(Gotama)处修行梵行,想完他便合掌对释迦牟尼佛说,唯愿世尊听我于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罗门,听你现在于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出家后,这位婆罗门独自一人静处思惟法义,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故事见《杂阿含946经》)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真正的皈依三宝乃是如佛对阿难说的:「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受、意、法观,亦复如是。」(见《长阿含经.游行经》)

  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佛的正确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炽燃)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终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法增比丘写于佛历二五五Ο年二月于台北。

  愿众生安乐。

  

《人身难得 佛法难闻》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持好戒?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