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P2

  ..續本文上一頁266經》)

  這是因爲我們爲無明所蓋,貪愛結使所系,不知五蘊的生滅性質與過患,也不知出離。如此,我們隨著色相而轉,隨著感受而轉,隨著想念而轉,隨著諸行而轉,隨著意識而轉,不能超越五蘊,不能脫離生死流轉。

  佛法難聞

  要能聽聞佛法,我們必須克服八種障礙,那就是:

  (1)生于地獄中;

  (2)生于餓鬼中;

  (3)生于畜生中;

  (4)生于長壽天;

  (5)生于無佛法的邊地;

  (6)心有邪見;

  (7)諸根不全,盲聾闇啞;

  (8)佛不出世。(《中阿含.八難經》)

  有一回一位老比丘生病了,躺在地上,自己的尿糞之中,無人照料,這名老比丘祈求于佛。世尊于是率領了衆多比丘到老僧人的寮房去,親自爲他除去汙穢。釋提桓因、大梵天王及毗沙門天王等,勸世尊勿須親自執勞。

  佛于是說他未成佛前,修菩薩行時,是一位仁慈的國王,釋提桓因天王化爲要吃鴿子的老鷹,考驗菩薩的悲心。爲了保護那只鴿子,仁慈的國王以全身的肉去扺押鴿子肉都不足,但國王勿顧于自己,自投命根,難忍能忍,難行能行。何況今日成就佛道,能舍此老比丘嗎?這時,釋提桓因及毗沙門天王等皆默然。

  世尊于是爲老比丘施設坐具,洗浣衣裳,灌以香水,然後世尊自手授食。吃完後,佛對老比丘說:你現在要舍去這叁世以來的病苦。爲什麼呢?你應當知道,生時有處胎之苦;因爲有生就有老,老時,形羸氣竭;因爲有老就有病,病時,坐臥呻吟,四百四十幾種病,都能得病發作受苦;因爲有病就有死,死時,形神分離,往生善道或是惡道。假設罪業多者,當入地獄,刀山、劍樹、火車、爐炭、吞飲融銅;或爲畜生,爲人所使,食以刍草,受苦無量;又在不可計數無量劫中,生爲餓鬼,身長數十由旬,咽細如針,以融銅而灌其口;又經曆無數劫中得作人身,爲人鞭笞拷掠,不可計數;又于無數劫中,得生天上,與天侶經曆恩愛合會,又遭受恩愛別離,欲無厭足。唯有行賢聖八正道,才能離苦。

  如今有九種人:離于苦患。是那九種人呢?所謂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須陀洹、得須陀洹、種性人。

  比丘們!如來出現世間,甚爲難遇;人身難得;生于有佛法的國土中,也很難遇;與善知識相遇,也很難遇;聽聞佛法,亦不可遇;法法相生,遇緣時才有;比丘們應知!如來今日出現在世間;得聞正法;諸根不缺;又能明白正法。現在要不精勤,後悔無及,這是我之教誡。(故事見《增壹阿含經》40.7)

  對衆生諸多錯誤的見解,《俱舍論》將它們分爲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身見即是薩迦耶見,衆生妄執身心爲“我”、“我所”的錯誤見解;邊見即是妄執身心爲“斷”或“常” 的錯誤見解;邪見即是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不信叁寶、不信有聖人的錯誤見解;見取見即是執取錯誤的見解,並否定其他與自己不同的見解;戒禁取見即是執取無意義的戒條、祭典、儀式、苦行等的錯誤見解。在八正道裏,正見排在首位,這是最重要的。邪見會使一個人生在地獄,或餓鬼之中,所以不可不鑒。

  苦惱無量

  「諸比丘!由于不能澈知四聖谛,你我長久以來,皆迷失于生死輪回!」(見《相應部》56.21)

  爲什麼我們不能見到苦呢﹖因爲沒觀察無常。佛陀常常爲弟子們開示無常的道理。什麼是無常呢?那即是沒有常恒不變的人、事、物。無常在那裏呢?佛說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還說五蘊是魔,是魔法,是苦,是苦法。還說是集法,是滅法,應斷對彼等之欲貪。

  在《雜阿含5經》中佛說﹕「于色愛喜者,則于苦愛喜,于苦愛喜者,則于苦不得解脫,不明(白),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于苦不得解脫。」

  對色無智的執取,對受、想、行、識無智的執取,所帶來的只有憂悲惱苦。有的人夭折,糊裏胡塗的來了,又糊裏胡塗的去了。有的人足壽,但也不滿百歲,一半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了,十五歲前幼童不懂事,六十歲後身體衰弱,常與醫生、醫院及病床結不了緣。壯年時又爲家庭忙碌,剩余很少時間,而又把這寶貴的時間,花在應酬,看無聊的電視節目,上網閑聊,曠時費日的小說,或是閑話,一生就這樣子過了。

  佛以四種馬來比喻四種人,對生老病死苦的思惟的急緩﹕「如是于正法律,有四種善男子;何等爲四﹖謂善男子,聞他聚落,有男子女人,疾病困苦乃至死,聞已能生恐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顧影(鞭的影子)則調(心就調服而領悟)。是名第一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能生怖畏,依正思惟,見他聚落,若男若女,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毛尾,能速調服,隨禦者心(隨順調禦者的心意)。是名第二善男子,于正法律,能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見聚落城邑,有善知識及所親近老病死苦,則生怖畏,依正思惟,如彼良馬,觸其膚肉,然後調服,隨禦者心。是名(第叁)善男子,于聖法律,而自調服。

  複次善男子,不能聞見,他聚落中,男子女人,及所親近,老病死苦,生怖畏心,依正思惟,然于自身,老病死苦,能生厭怖,依正思惟,如彼良馬,侵肌徹骨,然後乃調,隨禦者心。是名第四善男子,于聖法律,能自調服。」(見《雜阿含922經》)

  讀者您是屬于那一種的馬呢﹖

  佛先度有善根者

  「有一位在家居士問佛:如來爲何爲一種人說法,又不爲另一種人說法?

  佛對他說:「我問你,聚落主!譬如有叁種田,第一塊田肥沃,第二塊田中等,第叁塊田貧瘠。聚落主!那麼田主會在那一塊田先耕種呢?」

  聚落主答∶「瞿昙!于最肥沃者,先下種。」

  佛又問:「聚落主!接下來在那一塊田次下種呢?」

  聚落主答:「瞿昙!當于中等的田下種。」

  佛又問:「聚落主!接下來在那一塊田次下種呢?」

  聚落主答:「瞿昙!接下來在那最貧瘠的田下種。

  佛又問:「聚落主!爲什麼這樣做呢?」

  聚落主答:「不欲把種子撒在壞的田地上。」

  佛對他說:「我也如是。那肥沃田者,就如我的比丘、比丘尼衆,我常爲他們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他們聞法已,依于自舍執著、自爲洲渚、自爲覆蓋、自爲蔭涼、自趣涅槃。常以淨眼,觀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聚落主!那塊中等的田地者,就如我的優婆塞、優婆夷弟子,我亦爲他們演說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他們聞法已,依于自舍執著、自爲洲渚、自爲覆蓋、自爲蔭涼、自趣涅槃。常以淨眼,觀照自己而住,作如是念,佛所說法,我悉受持,令我長夜以義饒益,安穩樂住。

  聚落主!那塊最貧瘠的田者,就如那些外道異學尼揵子之輩,我亦爲他們說法,初善、中善、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開示顯現。他們少聞法者,我爲他們說;多聞法者,我亦爲他們說;然後他們在我善說的法中,得一句法語,知道它的意義的,亦能長夜以明白義理而得饒益,安穩樂住。」」(《雜阿含915經》)

  皈依叁寶

  叁界是衆生輪回的地方,我們應當對叁界有正確的認識,知道它是系縛,是我們長久受苦之處,所以要決心從中出離。有智慧的人是會勤求方便透徹四聖谛,透徹八正道,不會求生在叁界六道裏,而會求以智慧舍去對身心的執著,達到寂滅清涼出苦的境界(涅槃),那就是徹底的從欲界,色界與無色界中解脫出來。

  要是我們明白叁寶的莊嚴殊勝,應生起希求之心。再思惟長遠在叁界六道輪回的苦痛,以及我們極少造善業,死後必墮在惡趣的危險,任何一位有智慧的人,就會考慮皈依叁寶,尋求從叁界解脫出來的方法,更何況地獄、餓鬼、畜生道及長壽天神等衆生都無能修行,只有人才有資格修行,這也是佛做菩薩時從兜率天投生人間的原因。因此能生爲人是很殊勝的。佛說能生爲人極爲稀有,就如一只盲龜頸項入于漂浮于海面上的木轭孔一般稀有,我們生爲人又幸遇叁寶,那又更稀罕了。世間財富權位名譽都是無常,死了又帶不去,追求那些帶不走的真是愚蠢。若生在天界死後也難免因善業耗盡而墮落在叁惡道裏,而這世界在遙遠的將來會被七個太陽焚毀,你想將要怎麼辦?那唯有尋求皈依!

  以前有一位婆羅門來找佛,他問佛未來世將會有多少佛出世,佛答說將來有無量恒河沙佛出世,這婆羅門想我當從這些佛修梵行,婆羅門聽完很高興的拜謝佛後離去。在路上他想起怎麼沒問過去有多少佛出世,因此又轉回頭來問佛,佛答說過去世中有無量恒河沙諸佛出現于世,這婆羅門想我過去世中這麼多佛出現于世,我不曾親近修習梵行,假使未來無量恒河沙佛陀出世時,我還是親近娛樂,不修習梵行,那不是很不利嗎?我應當現在就于沙門瞿昙(Gotama)處修行梵行,想完他便合掌對釋迦牟尼佛說,唯願世尊聽我于正法、律中出家修梵行。佛告婆羅門,聽你現在于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出家後,這位婆羅門獨自一人靜處思惟法義,不久就證得阿羅漢果。(故事見《雜阿含946經》)

  皈依叁寶會有下列的功德與利益:

  1.成爲佛門弟子。

  2.是受戒的基礎。

  3.能棄惡向善。

  4.減輕業障。

  5.能積集廣大福德。

  6.不墮惡趣。

  7.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

  8.衆多天神護法隨身護持。

  9.諸善願皆能成就。

  10.成辦佛道。

  真正的皈依叁寶乃是如佛對阿難說的:「阿難!當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雲何自熾燃,熾燃于法,勿他熾燃?當自歸依,歸依于法,勿他歸依?阿難!比丘觀內身,……觀外身,觀內、外身,精勤不懈,憶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複如是。」(見《長阿含經.遊行經》)

  雖然現在是末法時期,去佛已遠,但佛的正確教法仍然可以聽聞到,我們應該爭取這千載難逢的良機,人生難得,佛法難聞,趕快激厲(熾燃)自己,精進求度,以叁寶爲最上最終的歸依處。不要等將來佛法滅後,求度無術,長劫輪回,那不是對自己很不利嗎?

  法增比丘寫于佛曆二五五Ο年二月于臺北。

  願衆生安樂。

  

《人身難得 佛法難聞》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如何持好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