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2.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4.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复次比丘,
5.空闲林中离诸愦闹是名五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杂阿含801经》)
此外,修安般念可以得以下的功德∶
1.寂静与殊胜---生起如灰烟的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当它变成白时叫取相(uggaha nimitta),当它变成清净及光亮时叫似相(patibhaga nimitta),
2.不杂,
3.乐住,
4.已生恶不善法速令灭及寂止。
修安般念能迅速地调服散漫之心,让心能清净,进入定境,就能得大果大功德,它可直修到解脱。佛教罗睺罗说∶「培育安般念(出入息) ,常培育安般念,常修习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如何修习
于林中,树下,空闲处,放直身体;
1.正念入息,正念出息,如是修。
2.知长入息,知长出息,如是修。
3.知短入息,知短出息,如是修。
4.知入息的全部过程,知出息的全部过程,如是修。
5.知缓慢入息,知缓慢出息,如是修。
6.体验喜入息,体验喜出息,如是修。
7.体验乐入息,体验乐出息,如是修。
8.知念生灭入息,知念生灭出息,如是修。
9.知念止息入息,知念止息出息,如是修。
10.有全知觉入息,有全知觉出息,如是修。
11.知轻安入息,知轻安出息,如是修。
12.知定入息,知定出息,如是修。
13.知心解脱(心解脱于贪瞋)入息,知心解脱出息,如是修。
14.知(诸色相)幻化入息,知幻化出息,如是修。
15.知欲解脱(心解脱于欲)入息,知欲解脱出息,如是修。
16.知灭(想受灭)入息,知灭出息,如是修。
17.知寂灭(涅槃)入息,知寂灭出息,如是修。
如是修出入息,罗睺罗!常培育安般念,常修习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
18.最后一息(死时)的入息,最后一息的出息,也以正念而知道它,不是失念。」(大罗睺罗经Maharahulovada Sutta)
(13)修习经行法之功德
我们的姿态是不能长时间保持不变的,坐久了我们想站起來走动,走累了我们想坐下来歇一会,疲倦了想躺下来休养一阵,这是身体的状况。因此对一个修定者來说,安般念坐禅和经行一样的重要。一个修习坐禅的行者,若是被睡意所侵占,就应警觉地选择经行。这对正念的培育,以及提升用以观照的定力,都是很重要的。
在《七处三观经第20经》(大正藏卷2)里佛指出步行有五德:「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饮食易消不作病,五者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为久。」因此经行能提高念力与定力,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行法门。
经行是南传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户内户外经行虽也行,但户内杂物太多,还有其它人与事易生分心。户外林下空气清凉,选择一条直线约二十到三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杂枝和树叶,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径,来回经行。让心平静安祥,缓缓地走,不论以右或左脚先起步,维持不变,转回原行路时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计)完成它,右脚先开步右转,左脚先开步左转。走的时候眼看前方约一公尺处,注意足底接触地面的感觉。经行因为速度非常的缓慢,需要有很强的正念,很仔细地跟随每一个既定的步骤,并细密地觉知经行的开展,若是正念受到杂念的干扰,不能进入下一个既定的步骤,将会跌倒而受伤,所以行者必需很仔细地行走,以免发生意外。虽然经行的目标比安般念来得粗显,但长时间经行可以使行者因为修习行禅而使心获得平静而产生“止”(samatha),然後因为心专注而产生禅定(jhana),经行可以达到三禅的境界。
经行时应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三次才开始走,若以右足先行,应先念“右足”三次才走,“左足”“停止”“ 转弯”等也一样,念是想,属於名法,身与动作是色法,是四大组合。当经行的正念培育起來时,步伐自然会放缓,达到初禅或二禅或三禅时,皆能进行观照,心静时能观察到平时粗心大意行走所观察不到的细节,行走只是一连串的不断变易与生灭的小步伐,观照时能很仔细地观察到行走是物质与精神的名色法的组合,及观照名色法的变易与生灭的性质。
经行法的观照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 观照我是五蕴,是名色法;念是想,和触受属於名法;身与动作是色法,是四大组合。
(2) 观照名色法无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灭,故是无常;名法的想念与脚步的触受也一直在变易,故是无常。
(3) 观照名色法是苦;变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观照名色法无我,若名色法无常,一直在变易,是苦,故是无我。
(5) 观照的成果是远离(vivekanissita)对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定心”和“心离贪”。
(6) 观照的成果是离贪(virāganissita)於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有上心”“心离贪”和“心离痴”。
(7) 观照的成果是灭尽(nirodhanissita)对五蕴的执取,这是心念处的“心解脱”。
(14)修习慈爱之功德
修习慈心而解脱的行者,都能获得十一种利益。这记录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经》里∶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被培育、开展、勤习、驾御、作为基础、建立、稳固与正确地修行时,可望得到十一种利益:是那十一种呢?
1.睡眠安稳;
2.不做恶梦;
3.醒觉安稳;
4.为人所爱;
5.为非人所爱;
6.天神守护;
7.不被火、毒药与武器所伤害;
8.心易得定;
9.相貌安祥;
10.临终不迷惑;
11.若未能证得更高的成就,他将投生到梵天界。」
佛说∶「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北传法句经405偈) 当一个人被忿怒所控制,他已不能控制自己,又怎能知道佛陀的微妙教法?
波斯匿王(Pasenadi)来见佛,对佛说∶「我独处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恶业者,他们是不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不爱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业者,他们是爱自己,虽然他们会说我不爱自己,而实际上他们是爱自己。为什么呢?他们的所为,正是一个朋友会对另一个朋友所做的,所以他们爱自己。佛说∶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说的。([相应部III,4])爱自己的不要做会伤害自己的事,这才是真正的爱自己。
佛说∶「仁无乱志,慈最可行,愍伤众生,此福无量。」(北传法句经132偈) 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佛说一个人若是做许多世间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个修慈爱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说:「比丘们!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脱者的慈爱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犹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们。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 犹如雨季的最后一个月里,无云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阳升起后,阳光照耀,光芒明朗,驱除黑暗,尽管如此,无论如何累积於未来世成熟的福报,所有这些福报都不及一个修慈心解脱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语]27经)。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极大的。
(15)观照无常之功德
佛说∶「只要弹指顷观无常,成就无常想(aniccasañ;ñ;a),它的功德胜过供养以佛陀为首的整个僧团。」(泰文巴利经23册406页)
在《杂阿含经》(卷1,11经) 里佛说:「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受想行)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受想行)识,云何有常?
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则是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於色,厌於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为何色身无常呢?天天看是看不出来的,把自己过去的照片拿出来一看,那不就真相大白了吗?会变化,变迁,改变,变异的色身怎会是我的呢?破了对色身的邪见与执取,那就是须陀洹果圣人了。受想行识也是如此观照它们。
(16)证初果之功德
佛说∶「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一切世君王,不胜预流果。(Sotāpattiphala须陀洹果,初果)。」(南传法句经178偈)
在《杂阿含1135经》里记载证初果生天上之功德:「有四十天子,极妙之色,夜过晨朝,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 汝等成就於佛不坏净,於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时一天子从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坏净,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法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僧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圣戒不坏净成就,缘此功德,身坏命终,今生天上。时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记说须陀洹果已。即没不现。」
由此可知须陀洹果圣者的珍贵,他不必是富翁,但已比富翁乃至转轮圣王还要富裕,因为他会在人间天上来回走七趟而己,就涅槃解脱了。
(17)精进修善不歇之功德
佛说∶「莫轻小善,以为无福,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北传法句经290偈) 功德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所以不要因为是小功德就不为。
佛说∶「我于二法依止多住:云何为二﹖
(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
(二)于断(正断烦恼)未曾远离。
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除了积极行善之外,我们还要精勤地断除内在的烦恼,它们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因此佛为菩萨时於此二法,终不休息,常乐增进。直到成佛为止。乃至成佛,还为盲眼的阿那律陀(Anuruddha)穿针,并为一位要病死的老比丘清洁尿粪,换上乾净的袈裟,并为他做临死前的开示,帮助他证果。
佛又说∶「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北传法句经239偈)作福的功德,久而才明显。只有修行的人自己心中明了。
(18)福德不会丧失
我们所累积的功德能够追随着我们直到涅槃,佛说∶「快哉福报,所愿皆成,敏于上寂,自致泥洹。」(北传法句经370偈)
「福为善眷属,罪为恶心怨,地狱极重苦,无生笫一乐。」(天请问经) 尽管能修福,但福还是会耗尽,当时若恶缘到来,难免也要地狱去一趟,那不真是苦吗?有智慧者,只在孜孜不倦地求取涅槃,达到无生之究竟乐。
善人所累积的功德是不会因为国王,政府,或盗贼,或被水火风所浸毁,或为非人所夺。佛说∶「福非火所烧,风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烂,能扶持世间。福能与王贼,勇猛相抗敌,不为人非人,之所来侵夺。」(天请问经)
因此佛对那些今世有大福报的人劝告说:「若有多珍财,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后世,彼极自欺诳。」(天请问经) 不要被你的财富,地位,名誉冲昏了头脑,赶快趁年轻时积善修福吧!
法增比丘,马来西亚彭亨州(Pahang)孟加叻(Memkarak)佛教会
27/1/2007愿众生安乐!
《福报与功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