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福报与功德▪P2

  ..续本文上一页7偈)

  因此要以正见正思惟来如理地考虑清楚佛所说的:「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北传法句经238偈)

  修行的功德及所将引来的福报就如亲族与好友,欢喜来相迎。「久处于异乡,远处安归来,亲族与好友,欢喜来相迎。」 (南传法句经219偈)

  「行善亦如是,今世往后世,善业如亲友,欢喜来相迎。」 (南传法句经220偈)

  善人择友而交,明智者择邻而居,而最吉祥的事,是一个有正信者,以戒调服身,为己增添福德。佛说:「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敕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北传法句经744偈)

  (6)礼敬圣僧之功德

  佛说:「若人于世间,供牺牲祭祀,求福满一年,彼如是功德,未若四分一,礼敬正直者(预流果或初果)。」 (南传法句经108偈) 世人向神祉供畜生牺牲祭祀,从中国到印度,从非洲到南美洲,从古代到现在,双手染得鲜血淋漓,杀业造得比供养的善业还要重,到如今还没改变。若他们知道礼敬圣僧的功僧大上几倍的话,他们自然会放下牺牲祭祀。

  佛又说:「尊贤与敬老,四事得增长,寿命与容颜,喜悦与精力。」(南传法句经109偈) 尊贤与敬老者能获得长寿,安祥容貌,心情喜悦,和健康体力。

  因此佛说:「是故可舍痴,离慢豪富乐,务学事闻者,是名积聚德。」(北传法句经69偈)真正的积福德是将三毒的贪嗔痴调服,舍弃我慢,努力修学,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这才是聪明人要做的事。

  (7)持戒之功德

  佛对奉修五戒者说:「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阿难问事佛吉凶经)佛又说∶「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勳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因此奉修五戒者戒香飘天上,感动天神。

  佛说∶「戒德可恃怙,福报常随己,见法为人长,终远三恶道。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龙邪毒害,不犯持戒人。」(北传法句经729,730偈)若人以戒德为依怙,福报常随身,是以鬼龙邪毒等,不敢侵犯持戒人。

  佛又说∶「戒德后世业,以作福追身,天人称誉善,心正无不安。」(北传法句经738偈)「戒终老安,戒善安止,慧为人宝,福盗不取。」(北传法句经94偈) 持戒清净者,不止福追身,天神守护,最重要的是心安,这比什么都还好。进而修止观,因慧的生起,而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种功德谁偷的去?

  在《长部.涅槃经》中记载佛陀在巴连弗城外教导居士们说持戒的五种功德:

  1.得大名誉。

  2.得有惭、有愧、正信、精进、多闻、正念、智慧之七圣法财。

  3.持戒者在亲近僧团等清净人士住处时不会羞惭却步。

  4.持戒者在临终不昏昧苦恼。

  5.持戒者可由其心清净,死后得以往生善趣六层欲界天中。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

  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

  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

  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

  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

  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长阿含经》卷二)

  对於比丘众,佛说以十事功德之故,佛为诸比丘众说禁戒:

  1. 承事圣众,

  2. 和合将顺,

  3. 安稳圣众,

  4. 降服恶人,

  5. 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

  6. 不信之人使立信根,

  7. 已有信者倍令增益,

  8. 於现法中得尽有漏,

  9. 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

  10. 复令正法得久住世。(《增壹阿含经》卷42结禁品46.1)

  这是比丘二百二十七戒的功德,佛欲使比丘众勤求方便成就禁戒。

  佛又说∶「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由慧得解脱」。(《长部.涅槃经》) 戒定慧学是每一位修行人必学的,修习圆满者,将得解脱於生老病死苦。

  《清净道论》也这么说:「由戒清净则心清净,由心清净则见清净,乃至于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究竟解脱。」

  (8)持八关斋戒之功德

  八关斋戒(uposatha) 是给在家人的增上戒学,一个月在阴历的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八,廿九或廿九,卅日受持。它能使行者速得成就佛道。八戒内容有:(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非时进食,(7)不唱歌、不跳舞、不奏乐、不观看娱乐、不以鲜花、香水、及化妆品装饰美化身体,(8)不坐睡高贵奢侈大床。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量。

  在《优陂夷堕舍迦经》中佛告堕舍迦(Visakha):「佛正斋法有八戒,使人得度世道,不复堕三恶处,所生常有福佑,亦从八戒本因缘致成佛。何等为佛正斋法?是间有贤善人持戒。一月六日斋: 月八日一斋,十四日一斋, 十五日一斋,二十三日一斋,二十九日一斋, 三十日一斋。斋日朝起告家中言:今日我身斋,家中今一日,且莫饮酒莫斗诤莫道说钱财,家中事意所念口所说,当如阿罗汉。」

  「佛复告优陂夷堕舍迦:是间有人头发有垢自沐其头,沐已其人便喜言,我头垢已去。有人持八戒一日一夜者,明日即喜,喜者便念佛经戒乃如是。其有人心中有恶意即去, 善意即还。

  佛言:有人身体饶垢入水中治,身垢皆去出水即喜言,我垢去身轻。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明日即喜念佛正语,自念当何时得道,使我心不复动不复走,使我心一志无为之道。

  佛言:有人衣多垢,以得灰浣之垢去,其人即喜。其有人斋戒

  一日一夜,明日即喜,便念比丘僧言,比丘僧中,有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念比丘僧如是。

  佛言:如人有镜镜有垢,磨去其垢镜即明。其有人斋戒一日一夜,有慈心于天下,心开如明如镜者,不当有嗔怒意。其有人一日一夜斋戒,阅哀天下,净心自思自端其意,自思念身中恶露如是。如是者不当复嗔怒。

  佛告优陂夷堕舍迦:持八戒斋一日一夜不失者,胜持金银珠玑施与比丘僧也。天下有十六大国。一者名鸯迦。二者名摩竭。三者名迦夷。四者名拘薜罗。五者名鸠溜。六者名般贽荼。七者名阿波耶。八者名阿洹提渝。九者名脂提渝。十者名越祗渝。十一者名速摩。十二者名速赖咤。十三者名越蹉。十四者名末罗。十五者名渝匿。十六者名剑善提。是十六大国中珍宝物施与比丘僧,不如斋戒一日一夜也。斋戒使人得度世道,以财宝施与,不能使人得道。今我得佛道本从是八戒起。

  佛告堕舍迦:天下人多忧家事,我用是故,使一月六斋持八戒。若有贤善人,欲急得阿罗汉道者,若欲疾得佛道者,若欲生天上者,能自端其心一其意者,一月十五日斋亦善,二十日斋亦善,人多忧家事故与一月六斋。六日斋者,譬如海水不可斛量,其有斋戒一日一夜者,其福不可计。」

  (9)闻法之功德

  佛说∶「闻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北传法句经65偈)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在《增壹阿含经》里提道:「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为七财。」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杂阿含25经》里佛说:「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10)忍辱之功德

  佛说∶「若人来欲杀我,我亦不嗔。來欲谤我,我亦不嗔。來欲谮我,我亦不嗔。来欲笑我,我亦不嗔。來欲坏我,令不事佛法,我亦不嗔。但当慈悲心正意,罪灭福生。」(坚意经)若与愚痴的人理会,只会使自己和他一般愚痴。因此有必要以正念生起慈爱的心,面对着那位可怜的人。

  在《杂阿含经》(卷40,1108经)里记载佛说∶「此精舍中有二比丘诤起,一比丘骂,一者默然,时骂比丘寻向悔谢,而彼不受,缘不受故,多人劝谏,故致大声高声斗乱。佛告比丘:云何比丘愚痴之人,人向悔谢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痴人,长夜受得不饶益苦。….. 诸比丘!释提恒因(sakkha indra)於三十三天,为自在王,常行忍辱,亦复赞叹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学道,当行忍辱,赞叹忍者应当学。」人若承认错了,何不大方地接受他呢?更何况是修行人。

  在《七处三观经第24经》(大正藏卷2) 里佛说:「五恶不忍辱。何等为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谗,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闻恶行,五者已命尽身堕恶地狱。是为五恶不忍辱者。佛复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一)为无有怨,(二)为无有谗,(三)为无有不可意,(四)为有十方名闻,(五)为命尽生天上。」因此忍辱是有很大之功德。

  (11)不净施之功德

  佛说∶「不净施之功德,不及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分之一。」(泰文巴利经25册244页)以不清净的心态,或以不清净的手段得来的财物布施,或以不清净的物品布施,只能得到行慈功德的十六的十六次方的一份,那有多大呀。

  世人邪见颠倒,常行身恶行,语恶行,意恶行,他们也知道是不善,为了弥补这些恶业,故此他们会想我也应行一些善,弥补自己的恶行,因此他们也会发心布施,但这功德只是这么微小。若他们能弃恶从善,以自己正当得来的财物布施,那功德就很大了。

  (12)修安般念之功德

  佛说∶「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

  1.住于净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

《福报与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