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福报与功德

  福报与功德

  世人日日求福,而福却不至,人但断却众恶,福报自然临门。若再增上修慈,慈悲於一切如母众生,福报倍增,功德无量,众恶缘转减或消除,邪魔远离,事事如意。

  福报指善业(kusala)的功德(puñ;ñ;a)所带來的善果报,至於恶业(akusala)的恶名昭彰(apuñ;ñ;a)也叫邪恶(pápa)。本文只举善业的功德,举正而知邪恶之害。僧团的四双八辈行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lokassa),可让信众种福。证取道果的声闻众的最高行者阿罗汉已不再造作,已经超越功德与邪恶两者。

  (1)礼佛之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24,(三)《大正藏2册》,p674a)里佛言∶「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着,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

  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因此要日日累积功德,自当日日早晚礼佛。因礼敬佛而得五官端正,生於大长者之家。并应勤於佛前供灯,燃香,供花果,因此而获得世间的大财富。阿育王(无忧王Asoka)就因上一世以沙作饭供佛的功德,而成为印度最伟大的国王。因礼佛进而修持正法,而能获生天上。这是因为佛是圣人中的至圣,於诸天神,魔王,沙门,婆罗门之中,无有能超越世尊者,佛是世间上最胜的福德田。

  (2)皈依之功德

  皈依三宝会有下列的功德与利益:

  1.成为佛门弟子,

  2.是受戒的基础,

  3.能弃恶向善,

  4.减轻业障,

  5.能积集广大福德,

  6.不堕三恶趣,

  7.人与非人都不能娆乱,

  8.众多天神护法随身护持,

  9.诸善愿皆能成就,

  10.成办佛道。

  世间许多人四处祭拜神祉祈求,想要升官发财,但只要皈依三宝,自然累积众多功德,若再诚心持守五戒,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酒。不止积集广大福德,不会堕落在三恶趣:即地狱,鬼道和畜生道;还能获得众多天神护法神的随身护持,最后成正觉佛成阿罗汉,脱离三界,永断轮回之苦。这样的功德实在是无量,不可思议。

  此外敬信三宝之功德,还不只这些,佛说:「正信具足戒,有声誉财富(信、戒、惭、愧、闻法、舍、慧七财),无论至何处,随处受人敬。」 (南传法句经303偈)

  佛说:「欲求吉祥福,当信敬于佛,欲求吉祥福,当闻法句义,欲求吉祥福,当供养众僧,戒具清净者,是为最吉祥。」(北传法句经756偈) 所以敬信三宝是世间上最吉祥的事。

  (3)孝养父母之功德

  在《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20.11) 中佛教导说:「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饮食,床耨,卧具,病瘦医药,即於肩上放尿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 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

  在《增壹阿含经》(卷11善知识品20.10) 中佛说:「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云何为二法?

  1.供养父母,….

  2.供养一生补处菩萨。」

  在《杂阿含经》(卷40,1104经) 中佛说:「若能受持七种受者,以是因缘,得生天帝释(三十三天或仞利天)处。谓天帝释本为人时,

  1.供养父母,及

  2.家诸尊长,

  3.和颜软语。

  4.不恶口,

  5.不两舌,

  6.常真实言,

  7. 於悭贪世间,虽在居家而不悭贪,行解脱施,勤施,常乐行施,施会供养,等施一切。」

  因此要生天上,当行上述七法。

  (4)布施之功德

  佛说:「施安虽小,其报弥大,慧从小施,受见景福。」(北传法句经495偈) 布施的财物是很小的,但所得福报却是很大,世人多数不懂这里边的奥妙。

  因为众生轮回受苦的原因,即是耕耘宿业之农田,以识为种,施以爱欲的肥水,因此累劫累世,长久轮回,此生彼死,彼死此生,不得解脱生老病死苦。而布施给认真要修行度过生死苦海者,那功德可就大了。佛说:「爱欲意为田,淫怨痴为种,故施度世者,得福无有量。」(北传法句经369偈)

  在十波罗蜜(Pāramī)里,布施(dāna)有助于持戒(sila),而且布施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净化施者(与受者),布施能带来今世或后世的财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间天界;持戒后易得禅定,故能出离欲染烦恼而达到清净;出离(nekkhamma) 欲染烦恼后心清净,易于生定(samadhi),产生智慧(pañ;ñ;a),智慧又要靠精进力(viriya)才能圆满;有精进的行者才能忍受诸苦难;有忍辱(khanti)的菩萨只说真实的话语;通过真实(sacca),菩萨决意(adhitthāna)不移地修持诸波罗蜜;决意后才常以慈心(mettā)为众生谋福利;最后舍(upekkhā)是以平等无分别的态度来修持。

  布施是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施与他人的施舍;施舍去心中的悭吝态度。布施有物施和法施,无畏施三种。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对修行的人布施,法施是修行者对施主以正法开示和教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

  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嗔或修持离嗔,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

  在《佛说分别布施经》里,佛为阿难说有十四种布施。何等为十四呢

  。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两倍的福报;

  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百倍的福报;

  三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这可获千倍的福报;

  四者于离染着的人而行布施,这可获万倍的福报;

  五者于向须陀洹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六者于须陀洹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一者于向阿罗汉行者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二者于阿罗汉果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三者于诸缘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十四者于如来应供正等正觉而行布施,这可获无量的福报。

  (5)行善之功德

  佛说:「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北传法句经724偈)福报缘到自然成熟,不管受报者的尊卑。

  「应急速行善,竭止心作恶(贪rāga,嗔dosa,痴moha),延缓行善者,心喜于邪恶。」(南传法句经116偈) 但世人都不认为修行有什么重要,急什么呢?时间多得很,他们从来都没想过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人就白发苍苍了,而且我们一被俗缘缠住,极难摆脱,而生病与死的逆缘极多,躲也躲不了。我们的心则心猿意马,长期骋驰在花花绿绿的滚滚红尘里,很难调服,未调服的心将继续造作轮回的业,未来的苦还有得受,真是危险极了!

  对於正念不强,常常犯戒者,应下定决心,从今以后不再犯它。应思惟犯戒造恶的苦果。佛说:「若人已作恶,不应数重犯,莫喜于作恶,积恶乃痛苦。若人已行善,应当数重作,欢喜于行善,积善乃安乐。」(南传法句经117,118偈)

  造恶业者,不知恶道之苦,不是不报,时间未到。佛说:「今世悲苦受,来世悲苦受,造作恶业者,两处悲苦受,念己造恶业,心中更悲苦,趣向恶道时(Duggati恶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四恶趣),忍受巨大苦。」 (南传法句经17偈)

  而行善者,心中欢喜,临终时还记起所作的善业,并因此而生於善道。「今世喜乐受,来世喜乐受,造作善业者,两处喜乐受,念己造善业,心中更愉悦,趣向善道时,享受诸喜乐。」 (南传法句经18偈)

  佛对奉修正法者肯定说:「奉善不造恶,精进行圣道,实践善法者,今世来世乐。」 (南传法句经169偈)

  善恶的果报是肯定的,行善种福者来生人中或生於天上,而造恶者最终自作作受,遭受畜生,饿鬼,或地狱之苦报。「有福为天人,非法受恶形(畜生,饿鬼,地狱众生),圣人明独见,常善承佛令。」(北传法句经737偈)

  而天天修行的功德则大於天天向神灵祭拜,这是世间上多数愚痴的迷信人所做的。「月月祭千金,祭祀供百年,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 (南传法句经106偈)

  「林中拜火神(Aggi),事火一百年,未若须臾顷,供养修己者,如是之供养,胜祭祀百年。」 (南传法句经10…

《福报与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