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報與功德
世人日日求福,而福卻不至,人但斷卻衆惡,福報自然臨門。若再增上修慈,慈悲於一切如母衆生,福報倍增,功德無量,衆惡緣轉減或消除,邪魔遠離,事事如意。
福報指善業(kusala)的功德(puñ;ñ;a)所帶來的善果報,至於惡業(akusala)的惡名昭彰(apuñ;ñ;a)也叫邪惡(pápa)。本文只舉善業的功德,舉正而知邪惡之害。僧團的四雙八輩行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anuttaram puñ;ñ;a-kkhettam lokassa),可讓信衆種福。證取道果的聲聞衆的最高行者阿羅漢已不再造作,已經超越功德與邪惡兩者。
(1)禮佛之功德
在《增一阿含經》(卷24,(叁)《大正藏2冊》,p674a)裏佛言∶「諸比丘!承事禮佛有五事功德∶雲何爲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聲。
叁者多財饒寶。
四者生長者家。
五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
所以然者,如來無與等也。如來有信,有戒,有聞,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複以何因緣禮佛而得端正?以見佛形像已,發歡喜心,以此因緣而得端正。
複以何因緣得好音聲?以見如來形像已,叁自稱號:南無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此因緣得好音聲。
複以何因緣多財饒寶?緣彼見如來而作大施,散華,然燈,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緣獲大財寶。
複以何因緣生長者家?若見如來形已,心無染著,右膝著地,長跪叉手,至心禮佛。以此因緣生長者家。
複以何因緣,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諸佛世尊常法,諸有衆生,以五事因緣禮如來者,便生善處天上。
是謂∶比丘!有此五因緣禮佛功德。是故,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禮佛者,當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因此要日日累積功德,自當日日早晚禮佛。因禮敬佛而得五官端正,生於大長者之家。並應勤於佛前供燈,燃香,供花果,因此而獲得世間的大財富。阿育王(無憂王Asoka)就因上一世以沙作飯供佛的功德,而成爲印度最偉大的國王。因禮佛進而修持正法,而能獲生天上。這是因爲佛是聖人中的至聖,於諸天神,魔王,沙門,婆羅門之中,無有能超越世尊者,佛是世間上最勝的福德田。
(2)皈依之功德
皈依叁寶會有下列的功德與利益:
1.成爲佛門弟子,
2.是受戒的基礎,
3.能棄惡向善,
4.減輕業障,
5.能積集廣大福德,
6.不墮叁惡趣,
7.人與非人都不能娆亂,
8.衆多天神護法隨身護持,
9.諸善願皆能成就,
10.成辦佛道。
世間許多人四處祭拜神祉祈求,想要升官發財,但只要皈依叁寶,自然累積衆多功德,若再誠心持守五戒,戒殺、戒盜、戒邪淫、戒妄語、戒酒。不止積集廣大福德,不會墮落在叁惡趣:即地獄,鬼道和畜生道;還能獲得衆多天神護法神的隨身護持,最後成正覺佛成阿羅漢,脫離叁界,永斷輪回之苦。這樣的功德實在是無量,不可思議。
此外敬信叁寶之功德,還不只這些,佛說:「正信具足戒,有聲譽財富(信、戒、慚、愧、聞法、舍、慧七財),無論至何處,隨處受人敬。」 (南傳法句經303偈)
佛說:「欲求吉祥福,當信敬于佛,欲求吉祥福,當聞法句義,欲求吉祥福,當供養衆僧,戒具清淨者,是爲最吉祥。」(北傳法句經756偈) 所以敬信叁寶是世間上最吉祥的事。
(3)孝養父母之功德
在《增壹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20.11) 中佛教導說:「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耨,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尿溺,猶不能得報恩。比丘! 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
在《增壹阿含經》(卷11善知識品20.10) 中佛說:「有二法與凡夫人,得大功德,大果報。得甘露味,至無爲處。雲何爲二法?
1.供養父母,….
2.供養一生補處菩薩。」
在《雜阿含經》(卷40,1104經) 中佛說:「若能受持七種受者,以是因緣,得生天帝釋(叁十叁天或仞利天)處。謂天帝釋本爲人時,
1.供養父母,及
2.家諸尊長,
3.和顔軟語。
4.不惡口,
5.不兩舌,
6.常真實言,
7. 於悭貪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悭貪,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
因此要生天上,當行上述七法。
(4)布施之功德
佛說:「施安雖小,其報彌大,慧從小施,受見景福。」(北傳法句經495偈) 布施的財物是很小的,但所得福報卻是很大,世人多數不懂這裏邊的奧妙。
因爲衆生輪回受苦的原因,即是耕耘宿業之農田,以識爲種,施以愛欲的肥水,因此累劫累世,長久輪回,此生彼死,彼死此生,不得解脫生老病死苦。而布施給認真要修行度過生死苦海者,那功德可就大了。佛說:「愛欲意爲田,淫怨癡爲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北傳法句經369偈)
在十波羅蜜(Pāramī)裏,布施(dāna)有助于持戒(sila),而且布施較持戒易于修持,但它的成果比不上持戒;持戒能淨化施者(與受者),布施能帶來今世或後世的財富。而持戒能再投生到人間天界;持戒後易得禅定,故能出離欲染煩惱而達到清淨;出離(nekkhamma) 欲染煩惱後心清淨,易于生定(samadhi),産生智慧(pañ;ñ;a),智慧又要靠精進力(viriya)才能圓滿;有精進的行者才能忍受諸苦難;有忍辱(khanti)的菩薩只說真實的話語;通過真實(sacca),菩薩決意(adhitthāna)不移地修持諸波羅蜜;決意後才常以慈心(mettā)爲衆生謀福利;最後舍(upekkhā)是以平等無分別的態度來修持。
布施是以自己所擁有的物品施與他人的施舍;施舍去心中的悭吝態度。布施有物施和法施,無畏施叁種。物施是是以食物或日常需用品對修行的人布施,法施是修行者對施主以正法開示和教導,無畏施是對生命與財物的保護。
布施時要有叁種清淨思,即施前快樂,施時心清楚與清淨,施後歡喜。受施者也要具有叁種清淨思,即無貪或修持離貪,無嗔或修持離嗔,無癡或修持離癡。這樣清淨的布施的福報是無量的。
在《佛說分別布施經》裏,佛爲阿難說有十四種布施。何等爲十四呢
。
一者于病苦人而行布施,這可獲兩倍的福報;
二者于破戒人而行布施,這可獲百倍的福報;
叁者于持戒人而行布施,這可獲千倍的福報;
四者于離染著的人而行布施,這可獲萬倍的福報;
五者于向須陀洹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六者于須陀洹果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七者于向斯陀含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八者于斯陀含果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九者于向阿那含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十者于阿那含果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十一者于向阿羅漢行者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十二者于阿羅漢果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十叁者于諸緣覺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十四者于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而行布施,這可獲無量的福報。
(5)行善之功德
佛說:「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北傳法句經724偈)福報緣到自然成熟,不管受報者的尊卑。
「應急速行善,竭止心作惡(貪rāga,嗔dosa,癡moha),延緩行善者,心喜于邪惡。」(南傳法句經116偈) 但世人都不認爲修行有什麼重要,急什麼呢?時間多得很,他們從來都沒想過時間過得很快,一下子人就白發蒼蒼了,而且我們一被俗緣纏住,極難擺脫,而生病與死的逆緣極多,躲也躲不了。我們的心則心猿意馬,長期騁馳在花花綠綠的滾滾紅塵裏,很難調服,未調服的心將繼續造作輪回的業,未來的苦還有得受,真是危險極了!
對於正念不強,常常犯戒者,應下定決心,從今以後不再犯它。應思惟犯戒造惡的苦果。佛說:「若人已作惡,不應數重犯,莫喜于作惡,積惡乃痛苦。若人已行善,應當數重作,歡喜于行善,積善乃安樂。」(南傳法句經117,118偈)
造惡業者,不知惡道之苦,不是不報,時間未到。佛說:「今世悲苦受,來世悲苦受,造作惡業者,兩處悲苦受,念己造惡業,心中更悲苦,趣向惡道時(Duggati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四惡趣),忍受巨大苦。」 (南傳法句經17偈)
而行善者,心中歡喜,臨終時還記起所作的善業,並因此而生於善道。「今世喜樂受,來世喜樂受,造作善業者,兩處喜樂受,念己造善業,心中更愉悅,趣向善道時,享受諸喜樂。」 (南傳法句經18偈)
佛對奉修正法者肯定說:「奉善不造惡,精進行聖道,實踐善法者,今世來世樂。」 (南傳法句經169偈)
善惡的果報是肯定的,行善種福者來生人中或生於天上,而造惡者最終自作作受,遭受畜生,餓鬼,或地獄之苦報。「有福爲天人,非法受惡形(畜生,餓鬼,地獄衆生),聖人明獨見,常善承佛令。」(北傳法句經737偈)
而天天修行的功德則大於天天向神靈祭拜,這是世間上多數愚癡的迷信人所做的。「月月祭千金,祭祀供百年,未若須臾頃,供養修己者,如是之供養,勝祭祀百年。」 (南傳法句經106偈)
「林中拜火神(Aggi),事火一百年,未若須臾頃,供養修己者,如是之供養,勝祭祀百年。」 (南傳法句經10…
《福報與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