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福報與功德▪P3

  ..續本文上一頁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

  2.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

  3.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爲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叁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

  4.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複次比丘,

  5.空閑林中離諸愦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雜阿含801經》)

  此外,修安般念可以得以下的功德∶

  1.寂靜與殊勝---生起如灰煙的遍作相(parikamma nimitta),當它變成白時叫取相(uggaha nimitta),當它變成清淨及光亮時叫似相(patibhaga nimitta),

  2.不雜,

  3.樂住,

  4.已生惡不善法速令滅及寂止。

  修安般念能迅速地調服散漫之心,讓心能清淨,進入定境,就能得大果大功德,它可直修到解脫。佛教羅睺羅說∶「培育安般念(出入息) ,常培育安般念,常修習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如何修習

  于林中,樹下,空閑處,放直身體;

  1.正念入息,正念出息,如是修。

  2.知長入息,知長出息,如是修。

  3.知短入息,知短出息,如是修。

  4.知入息的全部過程,知出息的全部過程,如是修。

  5.知緩慢入息,知緩慢出息,如是修。

  6.體驗喜入息,體驗喜出息,如是修。

  7.體驗樂入息,體驗樂出息,如是修。

  8.知念生滅入息,知念生滅出息,如是修。

  9.知念止息入息,知念止息出息,如是修。

  10.有全知覺入息,有全知覺出息,如是修。

  11.知輕安入息,知輕安出息,如是修。

  12.知定入息,知定出息,如是修。

  13.知心解脫(心解脫于貪瞋)入息,知心解脫出息,如是修。

  14.知(諸色相)幻化入息,知幻化出息,如是修。

  15.知欲解脫(心解脫于欲)入息,知欲解脫出息,如是修。

  16.知滅(想受滅)入息,知滅出息,如是修。

  17.知寂滅(涅槃)入息,知寂滅出息,如是修。

  如是修出入息,羅睺羅!常培育安般念,常修習安般念,可得大果大利益。

  18.最後一息(死時)的入息,最後一息的出息,也以正念而知道它,不是失念。」(大羅睺羅經Maharahulovada Sutta)

  (13)修習經行法之功德

  我們的姿態是不能長時間保持不變的,坐久了我們想站起來走動,走累了我們想坐下來歇一會,疲倦了想躺下來休養一陣,這是身體的狀況。因此對一個修定者來說,安般念坐禅和經行一樣的重要。一個修習坐禅的行者,若是被睡意所侵占,就應警覺地選擇經行。這對正念的培育,以及提升用以觀照的定力,都是很重要的。

  在《七處叁觀經第20經》(大正藏卷2)裏佛指出步行有五德:「一者能走,二者有力,叁者除睡,四者飲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爲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爲久。」因此經行能提高念力與定力,是一種很重要的修行法門。

  經行是南傳佛教常教的修定方法,戶內戶外經行雖也行,但戶內雜物太多,還有其它人與事易生分心。戶外林下空氣清涼,選擇一條直線約二十到叁十步的平坦地面,除去雜枝和樹葉,要能清楚看得到小徑,來回經行。讓心平靜安祥,緩緩地走,不論以右或左腳先起步,維持不變,轉回原行路時以四或六步(左右合計)完成它,右腳先開步右轉,左腳先開步左轉。走的時候眼看前方約一公尺處,注意足底接觸地面的感覺。經行因爲速度非常的緩慢,需要有很強的正念,很仔細地跟隨每一個既定的步驟,並細密地覺知經行的開展,若是正念受到雜念的幹擾,不能進入下一個既定的步驟,將會跌倒而受傷,所以行者必需很仔細地行走,以免發生意外。雖然經行的目標比安般念來得粗顯,但長時間經行可以使行者因爲修習行禅而使心獲得平靜而産生“止”(samatha),然後因爲心專注而産生禅定(jhana),經行可以達到叁禅的境界。

  經行時應先起念“我要行”或“行走”,念叁次才開始走,若以右足先行,應先念“右足”叁次才走,“左足”“停止”“ 轉彎”等也一樣,念是想,屬於名法,身與動作是色法,是四大組合。當經行的正念培育起來時,步伐自然會放緩,達到初禅或二禅或叁禅時,皆能進行觀照,心靜時能觀察到平時粗心大意行走所觀察不到的細節,行走只是一連串的不斷變易與生滅的小步伐,觀照時能很仔細地觀察到行走是物質與精神的名色法的組合,及觀照名色法的變易與生滅的性質。

  經行法的觀照分爲以下幾個層次:

  (1) 觀照我是五蘊,是名色法;念是想,和觸受屬於名法;身與動作是色法,是四大組合。

  (2) 觀照名色法無常;色法的步行一直在生滅,故是無常;名法的想念與腳步的觸受也一直在變易,故是無常。

  (3) 觀照名色法是苦;變易的名色法是苦。

  (4) 觀照名色法無我,若名色法無常,一直在變易,是苦,故是無我。

  (5) 觀照的成果是遠離(vivekanissita)對五蘊的執取,這是心念處的“定心”和“心離貪”。

  (6) 觀照的成果是離貪(virāganissita)於五蘊的執取,這是心念處的“有上心”“心離貪”和“心離癡”。

  (7) 觀照的成果是滅盡(nirodhanissita)對五蘊的執取,這是心念處的“心解脫”。

  (14)修習慈愛之功德

  修習慈心而解脫的行者,都能獲得十一種利益。這記錄在《增支部》的《慈心功德經》裏∶

  「諸比丘,當慈心解脫被培育、開展、勤習、駕禦、作爲基礎、建立、穩固與正確地修行時,可望得到十一種利益:是那十一種呢?

  1.睡眠安穩;

  2.不做惡夢;

  3.醒覺安穩;

  4.爲人所愛;

  5.爲非人所愛;

  6.天神守護;

  7.不被火、毒藥與武器所傷害;

  8.心易得定;

  9.相貌安祥;

  10.臨終不迷惑;

  11.若未能證得更高的成就,他將投生到梵天界。」

  佛說∶「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北傳法句經405偈) 當一個人被忿怒所控製,他已不能控製自己,又怎能知道佛陀的微妙教法?

  波斯匿王(Pasenadi)來見佛,對佛說∶「我獨處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惡業者,他們是不愛自己。雖然他們會說我愛自己,而實際上他們不愛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業者,他們是愛自己,雖然他們會說我不愛自己,而實際上他們是愛自己。爲什麼呢?他們的所爲,正是一個朋友會對另一個朋友所做的,所以他們愛自己。佛說∶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說的。([相應部III,4])愛自己的不要做會傷害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佛說∶「仁無亂志,慈最可行,愍傷衆生,此福無量。」(北傳法句經132偈) 修慈的功德是極大的。

  佛說一個人若是做許多世間的功德,但是他做的功德不及一個修慈愛的人的功德的十六份之一。佛說:「比丘們!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修慈心解脫者的慈愛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們。猶如星光的光芒不及月光的光芒的十六份之一。因月光的光芒照耀,光芒明朗,超越它們。盡管如此,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 猶如雨季的最後一個月裏,無雲的秋天的天空晴朗,太陽升起後,陽光照耀,光芒明朗,驅除黑暗,盡管如此,無論如何累積於未來世成熟的福報,所有這些福報都不及一個修慈心解脫者十六份之一。」([如是語]27經)。由此可知修慈的功德是極大的。

  (15)觀照無常之功德

  佛說∶「只要彈指頃觀無常,成就無常想(aniccasañ;ñ;a),它的功德勝過供養以佛陀爲首的整個僧團。」(泰文巴利經23冊406頁)

  在《雜阿含經》(卷1,11經) 裏佛說:「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雲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受想行)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受想行)識,雲何有常?

  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則是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於受想行識,厭者不樂,不樂則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爲何色身無常呢?天天看是看不出來的,把自己過去的照片拿出來一看,那不就真相大白了嗎?會變化,變遷,改變,變異的色身怎會是我的呢?破了對色身的邪見與執取,那就是須陀洹果聖人了。受想行識也是如此觀照它們。

  (16)證初果之功德

  佛說∶「大地之君主,或生天界者,一切世君王,不勝預流果。(Sotāpattiphala須陀洹果,初果)。」(南傳法句經178偈)

  在《雜阿含1135經》裏記載證初果生天上之功德:「有四十天子,極妙之色,夜過晨朝,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汝等成就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時一天子從座起整衣服,稽首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成就於佛不壞淨,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法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僧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一天子言:世尊!我於聖戒不壞淨成就,緣此功德,身壞命終,今生天上。時四十天子,各於佛前,自記說須陀洹果已。即沒不現。」

  由此可知須陀洹果聖者的珍貴,他不必是富翁,但已比富翁乃至轉輪聖王還要富裕,因爲他會在人間天上來回走七趟而己,就涅槃解脫了。

  (17)精進修善不歇之功德

  佛說∶「莫輕小善,以爲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北傳法句經290偈) 功德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所以不要因爲是小功德就不爲。

  佛說∶「我于二法依止多住:雲何爲二﹖

  (一)于諸善法,未曾知足;

  (二)于斷(正斷煩惱)未曾遠離。

  于善法不知足故,于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舍離,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于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等。」(《雜阿含987經》)。

  除了積極行善之外,我們還要精勤地斷除內在的煩惱,它們才是我們最大的敵人。因此佛爲菩薩時於此二法,終不休息,常樂增進。直到成佛爲止。乃至成佛,還爲盲眼的阿那律陀(Anuruddha)穿針,並爲一位要病死的老比丘清潔尿糞,換上乾淨的袈裟,並爲他做臨死前的開示,幫助他證果。

  佛又說∶「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北傳法句經239偈)作福的功德,久而才明顯。只有修行的人自己心中明了。

  (18)福德不會喪失

  我們所累積的功德能夠追隨著我們直到涅槃,佛說∶「快哉福報,所願皆成,敏于上寂,自致泥洹。」(北傳法句經370偈)

  「福爲善眷屬,罪爲惡心怨,地獄極重苦,無生笫一樂。」(天請問經) 盡管能修福,但福還是會耗盡,當時若惡緣到來,難免也要地獄去一趟,那不真是苦嗎?有智慧者,只在孜孜不倦地求取涅槃,達到無生之究竟樂。

  善人所累積的功德是不會因爲國王,政府,或盜賊,或被水火風所浸毀,或爲非人所奪。佛說∶「福非火所燒,風亦不能碎,福非水所爛,能扶持世間。福能與王賊,勇猛相抗敵,不爲人非人,之所來侵奪。」(天請問經)

  因此佛對那些今世有大福報的人勸告說:「若有多珍財,而不能修福,今世往後世,彼極自欺诳。」(天請問經) 不要被你的財富,地位,名譽沖昏了頭腦,趕快趁年輕時積善修福吧!

  

  法增比丘,馬來西亞彭亨州(Pahang)孟加叻(Memkarak)佛教會

  27/1/2007願衆生安樂!

  

《福報與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