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
道果的修证依什么呢?它依三学或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戒学有正语,正业,正命;定学有正念,正定;慧学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贯通三学。
佛道修行圣者须断除三结(八十八使),证得预流果;随著烦恼的渐次減少,而后得二果(一来果)、三果(不还果)、乃至阿罗汉果。從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一般上称为四沙门果。他们都得园满培育发展以下的根。
阿罗汉果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阿罗汉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乐受根。7.喜受根。8.舍受根。9.未知当知根。10.已知根。11.意根。
阿罗汉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十一根。
预流果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預流果?
答:九。”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不还果同)
預流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九根。
預流果和阿罗汉果必须由出世间道而得,不能由世间道而得。但是一来果和不还果可以由世间道和出世间道而得,即是依世间道远离大部分的贪欲之后,再依出世间道而得一来果和不还果。
一来果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一來果?答:若倍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
一來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不还果的根
在[阿毘达磨發智论]卷第十五说:“几根得不还果?答:若已离欲染入正性离生者九。若从一來果,得不还果者。世俗道七。无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当知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无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间的四谛法)
不还果道的圣者必须园满培育发展这些根。
烦恼断除过程,佛说:「对可爱可喜的目标,数数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贪欲增长及增强之因。」 ([相应部]觉支相应)在[大念处经]里佛说:「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我们的习气非常坚韧,要得下一翻苦功才能断除,因此佛说要知未生之贪欲生起,对已断除的烦恼,除了要知道已生之贪欲灭尽,还要知道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这才是真正的断除了。
在[杂阿含22经]中佛言:「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至少可证得三果。又在[杂阿含28经]中佛说:「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这是断欲的成果,法的保护,法的成就。
在[沙门果经]里佛说:「具足此圣戒蕴、圣诸根之防护、圣正念正智、望之满足,选住空闲处、树下、山岳、峡谷、岩窟、薮林、露地、冢间、槁堆。彼乞食而归,食已而结跏趺坐、端身安住,现起深正念。彼对世间,舍弃贪欲、无贪欲心而住,由离贪欲令心净化。舍弃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类,由离害心及嗔恚令心净化。舍弃惛沈及睡眠,脱离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离惛沈、睡眠令心净化。舍弃掉举及恶作,心轻而住,内心寂静,由离掉举、恶作令心净化。舍弃疑,脱离疑而住,于净法无有疑,由离疑令心净化。」
佛继续说:「……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自己犹如负债者、如疾病者、如囚狱者、如遇奴隶之境、旷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离此等之五盖,以观察(自己),犹如无负债、无疾病、出狱、自由、安稳者。观察自己,舍离彼五盖者,而生欢喜,生欢喜者而身经安;身经安者而觉乐,觉乐者而心得三昧。彼离诸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彼由离生喜乐,以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浴室之熟练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于铜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润湿,由润湿而溶化,其内外具润湿而周偏不遗漏。大王(阿阇世王)!比丘如是由离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离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以灭寻伺,内心安静、心为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乐,流润充满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有深池涌出水,于此水池,无东方之流入口,无西方之流入口,无北方之流入口,无南方之流入口,两天神时时与骤雨,而且,由此深池涌流泠水,以泠水充满盈溢、周偏流润此深池;无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以由定生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离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诸圣者言:“以舍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彼无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无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于青莲池、红莲池、白莲池中,有青莲、红莲、白莲生于水中、长于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之营养,由顶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满、盈溢、周偏之流润,冷水无不普洽青莲、红莲、白莲。大王!比丘如是以喜乐,充满盈溢、周偏流润其身:以喜乐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舍乐离苦,前所感受之悦、忧具灭,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彼以纯净心,偏满其身而坐,其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犹如有人,从头至足,被覆白净之衣而生,其白净衣,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纯净之心,偏满其身而坐!以纯净之心,无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种所成、父母之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者。”大王!犹如琉璃宝珠,美丽而玉质优异,为八面之结合体,善磨精制而光耀,清澄无独,具足一切美相,浓青色、或浓黄色、或赤色、或纯白色、或淡黄色,以通此等之质色,具眼者以此置于手中而善观察:知“此琉璃宝珠,美丽而玉质优异,为八面之结合体,善磨精制而光耀、清澄无浊、具足一切美相,浓青色、或浓黄色、或赤色、或纯白色、或淡黄色,以通此等之质色。”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在安住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智见。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饭粥所长养者,是无常、破坏、粉碎、断绝、坏灭之法。又我之识与此相关连、依此而存在。”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为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大王!犹如有人,由文奢草,取拔其茎,彼思惟:“此是文奢草,此是茎。文奢革与茎是相异。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茎。”大王!犹如有人,由鞘拔取刀,彼思惟:“此是刀,此是鞘。刀与鞘是相异。但刀由鞘拔取也。”大王!犹如有人,蛇由蛇皮蜕出,彼思惟:“此是蛇、此是蛇皮也。蛇与蛇皮是相异。但蛇由蛇皮薄出也。”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异其自己之身。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神通,而彼证得种种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于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
「大王!犹如熟练之陶师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器。大王!犹如熟练之象牙师或其弟子,能整列象牙,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象牙之雕刻物。大王!犹如熟练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黄金,任其所欲,完成制作种种容具。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 3 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