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种种之神通,而彼证得种种之神通。一身而化为多身,多身而合为一身,或现身、或隐身;通过壁、透过墙、穿过山无有障碍,犹如于空中;出没大地,犹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犹如于地上;趺坐、经行于空中,犹如有翼之鸟;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达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闻人天两界远近双方之音声。大王!犹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听大鼓声、小鼓声、螺贝、腰鼓、铜锣之声,而思惟:“彼是大鼓声、小鼓声,彼是螺贝、腰鼓、铜锣之声!”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净超越人间耳界,以天耳界,听闻人天两界及双方远近之声。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大王!犹如好装饰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洁白清澄之镜或水钵,细观自己所反映之颜貌。若挂耳环时,如挂耳环,不挂耳环时,知不挂耳环。大王!确实如是,心寂静、清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彻见其他众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证知之:
证知有贪欲心,为有贪欲心。
证知离贪欲心,为离贪欲心。
证知有嗔恚心,为有嗔恚心。
证知离嗔恚心,为离嗔恚心。
证知有愚痴心,为有愚痴心。
证知离愚痴心,为离愚痴心。
证知是统一心,为是统一心。
证知是散乱心,为是散乱心。
证知是广大心,为是广大心。
证知非广大心,为非广大心。
证知是有上心,为是有上心。
证知是无上心,为是无上心。
证知是有定心,为是有定心。
证知是无定心,为是无定心。
证知是解脱心,为是解脱心。
证知非解脱心,为非解脱心。」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随念彼于宿世之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种族、如是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死而生于他处,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我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大王!犹如有人,从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从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其时,彼自随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语、默。而我由其村落,回来自己之村落。”大王!实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宿住随念智。而彼随念于宿世种种住处,犹如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万生、几坏劫、几成劫、几成坏劫:“于彼处,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我由其处殁,生其他之处;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种族、如是之阶级、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乐、有如是寿量。而又由彼处殁,生来此处。”具如是形相、境遇,随念种种宿世之住处。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之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即:“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恶业,诽谤圣者,以怀邪见,得邪见业;彼等于身坏死后,生于恶生、恶趣、地狱。诸贤!此等众生具身、语、意之善业,不诽谤圣者,以怀正见,得正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大王!犹如有眼者,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楼,见诸众人出入某家,又往来于车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诸众人出入其家,往来于车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净超越人界之天眼,观察众生,见众生死而又生;证如众生应其所为之业,而有贵贱、美丑、幸福、不幸福。大王!此亦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
「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如:“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犹如有峡谷,无染污而澄明、净洁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见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实是澄明,清净而无染污;于此,有牡蛎之壳。砂石、砾、及群鱼之或动、或止。”大王!如是心寂静、纯净,无烦恼、远离随烦恼,柔软、恒常活动,而且安住在不动之状态时,比丘之心,倾注于漏尽智,而彼如实证知:“此是苦”,如实证知:“此是苦之集”,如实证知:“此是苦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苦灭之道”。如实证知:“此是漏”,如实证知:“此是漏之集”,如实证知:“此是漏之灭”,如实证知:“此是到达漏灭之道”。如是知,如是见故,其心解脱欲漏、解脱有漏、解脱无明漏,而“于解脱,解脱”之智慧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修、应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实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比前者更殊胜微妙。大王!:此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其他绝无有比此更殊胜之沙门修行现世之果报。” 」以上是定的修持,乃至于慧如实证知。
《圣道的特征与力量 3 道果的证悟与四沙门果的根》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