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 3 道果的證悟與四沙門果的根▪P2

  ..續本文上一頁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種種之神通,而彼證得種種之神通。一身而化爲多身,多身而合爲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于空中;出沒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于地上;趺坐、經行于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神力、大威力,以手能扪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彼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聞人天兩界遠近雙方之音聲。大王!猶如有人行于道路,彼得聽大鼓聲、小鼓聲、螺貝、腰鼓、銅鑼之聲,而思惟:“彼是大鼓聲、小鼓聲,彼是螺貝、腰鼓、銅鑼之聲!”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天耳界。而以清淨超越人間耳界,以天耳界,聽聞人天兩界及雙方遠近之聲。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衆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爲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爲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爲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爲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爲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爲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爲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爲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爲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爲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爲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爲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爲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爲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爲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爲非解脫心。」

  「大王!猶如好裝飾之男女,或家有青年男女,于潔白清澄之鏡或水缽,細觀自己所反映之顔貌。若挂耳環時,如挂耳環,不挂耳環時,知不挂耳環。大王!確實如是,心寂靜、清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他心智。而以自己之心,徹見其他衆生及他人之心。如次證知之:

  證知有貪欲心,爲有貪欲心。

  證知離貪欲心,爲離貪欲心。

  證知有嗔恚心,爲有嗔恚心。

  證知離嗔恚心,爲離嗔恚心。

  證知有愚癡心,爲有愚癡心。

  證知離愚癡心,爲離愚癡心。

  證知是統一心,爲是統一心。

  證知是散亂心,爲是散亂心。

  證知是廣大心,爲是廣大心。

  證知非廣大心,爲非廣大心。

  證知是有上心,爲是有上心。

  證知是無上心,爲是無上心。

  證知是有定心,爲是有定心。

  證知是無定心,爲是無定心。

  證知是解脫心,爲是解脫心。

  證知非解脫心,爲非解脫心。」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宿住隨念智,而隨念彼于宿世之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于如是種族、如是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死而生于他處,于此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我由彼處殁,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大王!猶如有人,從己之村落到其他之村落,又從其村落往其他之村落,又由此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其時,彼自隨念:“我由此村落到某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我由此村落,往其他之村落,于彼如是住、如是坐、如是語、默。而我由其村落,回來自己之村落。”大王!實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宿住隨念智。而彼隨念于宿世種種住處,猶如一生、二生、叁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叁十生、四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十萬生、幾壞劫、幾成劫、幾成壞劫:“于彼處,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我由其處殁,生其他之處;于彼,我有如是名、生如是種族、如是之階級、取如是食、享受如是苦樂、有如是壽量。而又由彼處殁,生來此處。”具如是形相、境遇,隨念種種宿世之住處。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之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即:“諸賢!此等衆生具身、語、意之惡業,誹謗聖者,以懷邪見,得邪見業;彼等于身壞死後,生于惡生、惡趣、地獄。諸賢!此等衆生具身、語、意之善業,不誹謗聖者,以懷正見,得正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大王!猶如有眼者,立于四衢街道中之高樓,見諸衆人出入某家,又往來于車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彼思念:“此等諸衆人出入其家,往來于車道、人道,或生于四衢街道之中。”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生死智。而彼以清淨超越人界之天眼,觀察衆生,見衆生死而又生;證如衆生應其所爲之業,而有貴賤、美醜、幸福、不幸福。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于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如:“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猶如有峽谷,無染汙而澄明、淨潔之水池,有眼者立其岸,見牡蛎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彼思念:“此水池,實是澄明,清淨而無染汙;于此,有牡蛎之殼。砂石、礫、及群魚之或動、或止。”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漏盡智,而彼如實證知:“此是苦”,如實證知:“此是苦之集”,如實證知:“此是苦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苦滅之道”。如實證知:“此是漏”,如實證知:“此是漏之集”,如實證知:“此是漏之滅”,如實證知:“此是到達漏滅之道”。如是知,如是見故,其心解脫欲漏、解脫有漏、解脫無明漏,而“于解脫,解脫”之智慧生,證知:“生已盡、梵行已修、應作已作、更不再生。”大王!此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大王!:此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其他絕無有比此更殊勝之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 」以上是定的修持,乃至于慧如實證知。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 3 道果的證悟與四沙門果的根》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