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果的證悟與四沙門果的根
道果的修證依什麼呢?它依叁學或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戒學有正語,正業,正命;定學有正念,正定;慧學有正見,正思惟;正精進貫通叁學。
佛道修行聖者須斷除叁結(八十八使),證得預流果;隨著煩惱的漸次減少,而後得二果(一來果)、叁果(不還果)、乃至阿羅漢果。從預流果到阿羅漢果,一般上稱爲四沙門果。他們都得園滿培育發展以下的根。
阿羅漢果的根
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阿羅漢果?答:十一。”
是那十一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樂受根。7.喜受根。8.舍受根。9.未知當知根。10.已知根。11.意根。
阿羅漢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十一根。
預流果的根
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預流果?
答:九。”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不還果同)
預流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九根。
預流果和阿羅漢果必須由出世間道而得,不能由世間道而得。但是一來果和不還果可以由世間道和出世間道而得,即是依世間道遠離大部分的貪欲之後,再依出世間道而得一來果和不還果。
一來果的根
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一來果?答:若倍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預流果得一來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無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
一來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些根。
不還果的根
在[阿毘達磨發智論]卷第十五說:“幾根得不還果?答:若已離欲染入正性離生者九。若從一來果,得不還果者。世俗道七。無漏道八。”
是那九根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未知當知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9.意根。
世俗道七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
無漏道八根是那些呢?即是:1.信根。2.勤根。3.念根。4.定根。5.慧根。6.舍受根。7.意根。8.已知根。(出世間的四谛法)
不還果道的聖者必須園滿培育發展這些根。
煩惱斷除過程,佛說:「對可愛可喜的目標,數數不如理作意,是使未生的貪欲生起之因,也是使生起的貪欲增長及增強之因。」 ([相應部]覺支相應)在[大念處經]裏佛說:「比丘或于內貪欲存在者,知:“我于內貪欲存在。”;于內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內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貪欲生起,知已生之貪欲滅盡,又知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我們的習氣非常堅韌,要得下一翻苦功才能斷除,因此佛說要知未生之貪欲生起,對已斷除的煩惱,除了要知道已生之貪欲滅盡,還要知道已滅盡之貪欲,于未來不再生起。這才是真正的斷除了。
在[雜阿含22經]中佛言:「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至少可證得叁果。又在[雜阿含28經]中佛說:「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這是斷欲的成果,法的保護,法的成就。
在[沙門果經]裏佛說:「具足此聖戒蘊、聖諸根之防護、聖正念正智、望之滿足,選住空閑處、樹下、山嶽、峽谷、岩窟、薮林、露地、冢間、槁堆。彼乞食而歸,食已而結跏趺坐、端身安住,現起深正念。彼對世間,舍棄貪欲、無貪欲心而住,由離貪欲令心淨化。舍棄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愍一切生物有類,由離害心及嗔恚令心淨化。舍棄惛沈及睡眠,脫離惛沈、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離惛沈、睡眠令心淨化。舍棄掉舉及惡作,心輕而住,內心寂靜,由離掉舉、惡作令心淨化。舍棄疑,脫離疑而住,于淨法無有疑,由離疑令心淨化。」
佛繼續說:「……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自己猶如負債者、如疾病者、如囚獄者、如遇奴隸之境、曠野之路者。大王!然,比丘舍離此等之五蓋,以觀察(自己),猶如無負債、無疾病、出獄、自由、安穩者。觀察自己,舍離彼五蓋者,而生歡喜,生歡喜者而身經安;身經安者而覺樂,覺樂者而心得叁昧。彼離諸欲、離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樂,達初禅而住。彼由離生喜樂,以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浴室之熟練助浴者,或其弟子,撒洗粉于銅盆,注入水滴而混合,洗粉潤濕,由潤濕而溶化,其內外具潤濕而周偏不遺漏。大王(阿阇世王)!比丘如是由離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離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爲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以滅尋伺,內心安靜、心爲專一,無尋無伺,由定生喜樂,達第二禅而住。彼以由定生喜樂,流潤充滿盈溢周偏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有深池湧出水,于此水池,無東方之流入口,無西方之流入口,無北方之流入口,無南方之流入口,兩天神時時與驟雨,而且,由此深池湧流泠水,以泠水充滿盈溢、周偏流潤此深池;無不以泠水普洽此深池。大王!比丘如是以由定生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由定生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離喜而住舍,正念正智,以身感受樂。諸聖者言:“以舍而正念樂住”達第叁禅而住。彼無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無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于青蓮池、紅蓮池、白蓮池中,有青蓮、紅蓮、白蓮生于水中、長于水中、浸于水中,吸引水底之營養,由頂上至根,受冷水所充滿、盈溢、周偏之流潤,冷水無不普洽青蓮、紅蓮、白蓮。大王!比丘如是以喜樂,充滿盈溢、周偏流潤其身:以喜樂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大王!更有比丘!舍樂離苦,前所感受之悅、憂具滅,不苦不樂,成爲舍念清淨,達第四禅而住。彼以純淨心,偏滿其身而坐,其純淨之心,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猶如有人,從頭至足,被覆白淨之衣而生,其白淨衣,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比丘以如是純淨之心,偏滿其身而坐!以純淨之心,無不普洽其全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果報,比前者更爲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在安住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智見。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種所成、父母之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我之識與此相關連、依此而存在者。”大王!猶如琉璃寶珠,美麗而玉質優異,爲八面之結合體,善磨精製而光耀,清澄無獨,具足一切美相,濃青色、或濃黃色、或赤色、或純白色、或淡黃色,以通此等之質色,具眼者以此置于手中而善觀察:知“此琉璃寶珠,美麗而玉質優異,爲八面之結合體,善磨精製而光耀、清澄無濁、具足一切美相,濃青色、或濃黃色、或赤色、或純白色、或淡黃色,以通此等之質色。”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在安住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智見。而彼如次知:“我此身是由色所成、四大所成、父母所生、飯粥所長養者,是無常、破壞、粉碎、斷絕、壞滅之法。又我之識與此相關連、依此而存在。”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爲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異其自己之身。大王!猶如有人,由文奢草,取拔其莖,彼思惟:“此是文奢草,此是莖。文奢革與莖是相異。但由文奢草取拔草莖。”大王!猶如有人,由鞘拔取刀,彼思惟:“此是刀,此是鞘。刀與鞘是相異。但刀由鞘拔取也。”大王!猶如有人,蛇由蛇皮蛻出,彼思惟:“此是蛇、此是蛇皮也。蛇與蛇皮是相異。但蛇由蛇皮薄出也。”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化作意所成身。而且彼由其色身,化作意所成,而有一切(大)肢小肢及不異其自己之身。大王!此亦沙門修行現世之果報,比前者更殊勝微妙。」
「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恒常活動,而且安住在不動之狀態時,比丘之心,傾注于種種神通,而彼證得種種神通。一身而化爲多身,多身而合爲一身,或現身、或隱身;通過壁、透過牆,穿過山無有障礙,猶如于空中;出沒于大地,猶如于水;行于水上不沈,猶如于地上;趺坐、經行于空中,猶如有翼之鳥;有如是大威德,能以手扪摸日月,以身到達梵天界。」
「大王!猶如熟練之陶師或其弟子,能整泥土,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器。大王!猶如熟練之象牙師或其弟子,能整列象牙,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象牙之雕刻物。大王!猶如熟練之雕金匠或其弟子,能整雕黃金,任其所欲,完成製作種種容具。大王!如是心寂靜、純淨,無煩惱、遠離隨煩惱,柔軟、…
《聖道的特征與力量 3 道果的證悟與四沙門果的根》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