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槃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
在每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之中,它有几个极为特别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那即是有分的状况;有分,睡与死的差别;有分、定、灭尽定、与死的差别;死与结生,如何转生于三界、及如何到达涅槃。
认识这些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见,证取道果。
有分(Bhavanga)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续流。有,bhava生命,anga分,成分。这里的“有分”是指多数,平常用的是单数。“有分”有二种:一是诸心识剎那相续的有分,二是十九种有分(作用)心。
当外境的色声香味触法等触撞到六个根门时,五门转向心还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灭,第一个被触撞的有分心是“过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个是“有分波动”(Bhanvangacalana),第三个是“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接下来是路心(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里有五门转向,五识,领受,推度,确定,七个速行心,二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意门的路心里有意门转向,七个速行心,二彼所缘,然后又再进入有分心。
有分心会在每一个心识刹那前后生灭,犹如河水不停的在流动,心不会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刹那,因此有分心是离路心(vithi-muttapariccheda)或离门心(dvara-vimutta)。路心依根门有六种。离路心有结生心,有分心与死亡心三种。
有分心在我们清醒时,在各个心路过程前后出现过无数次。当我们用正念来作任何事的时候,我们将能把有分心的出现减少到最低的次数(包括进入有分的睡眠状态),正念正知就能提升,因此我们因为失去正念,造作恶业的机会就会减少。
一个人在生命的过程当中,从结生心开始,有许多的路心与离路心(有分心)的交替生灭,直到死亡心生起为止。有分心的出现对一个修习定的行者来说,最容易觉察是在近行定的阶段,因为定还未稳固,因此容易堕入有分,他会感到一片空白或一无所知,没有心路过程,也即是失去了正念,我们要努力的修习正念,保持心停在禅修的所缘,以致它强大,这样我们才能觉知当下的每一刻。
睡(middha)
睡是指一个人进入睡眠状态。进入“有分”,有分心在无梦的睡眠状态最明显,有分心相续不断的生灭。在睡眠时我们不能修习正念。昏沉睡眠是六盖(指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和无明盖。前五盖是证禅那的障碍,无明盖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碍。)之一,昏沉也是十烦恼(贪、瞋、痴、慢、邪见、疑、昏沉、掉举、无惭、无愧十种烦恼)之一。
目犍连在证阿罗汉果前曾为睡眠所障,佛为他开示断除睡眠障的八种方法,即是(1)不应注意睡意的念头;(2)应思维所听闻和学习的教法;(3)详细重复思维所听闻和学习的教法;(4)用手拉两个耳垂或按摩四肢;(5)以冷水洗脸和眼、环视四方,并仰望天上的星星;(6)作意光明想,修习白昼想;(7)起来经行,并觉知地来回;(8)若睡意浓,应正念正知地右胁作狮子卧,双足交叠,心里保持应尽速起身的想法。
睡与死的差别
睡眠是进入“有分”,睡中有梦是路心,仍在造业,它是微弱的欲界意门心路执取欲界的所缘而做梦。死是“有分”的灭绝,或是无“有分”,是离路心。
佛教修行者应该天天在睡前对治昏沉睡眠,提起正念,检讨自己一日里身口意的行为,忏悔恶业,提醒自己要修善业,然后才正念的进入睡眠的“有分”状态。这将有助于将来死时的慌张与无助,因为他已对心的各个状态已修习的很纯熟。
死(maranam)与结生(patisandhi)
死(maranam)是无“有分”或失去“有分”,而结生是得“有分”。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摄离路分别品第五]所载:众生有四种死与结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断,众生的死因有四种:
1.由于寿命已尽,
2.由于业力已尽,
3.由于寿、业两者俱尽,
4.由于毁坏业而致死的,这是非时死。
众生在死的时候,由于其本身的业力,在六个根门的任何一门之中现起以下三种相之一:
1.业(kamma)---过去所造的善恶业,导至下世(后有)的业,这能导至下世的结生。
2.业相(kammanimitta)---将成熟导至下世投生至何处的善恶业,或见到他以前造业时曾见到的色相等的业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见到下世(后有)当得忍受(苦、乐)的去处的趣相。
他的意识便住于那现起的业、业相或趣相(所缘tāda-rammana),依照将要成熟之业的染净,及依照将得到生有之处,他的心相续,数数转起(āvajjana),强大的倾向于该所缘;依随这些所缘而使新的业,如重新造作般出现在他的意门。
临终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灭尽之时,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后就灭尽,死亡心灭尽之后,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临死的速行心同样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住于后有(新的一世)。因为临死时的速行心是与贪瞋痴相应,由于这些恶业的业力的牵引,而转生在三恶道。因为它是受“无明随眠”(avijjānusaya)的缠缚,以“渴爱随眠”(tanhānusaya)为根本而造业所生;因为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所以称为“结生”的意识(patisandhicitta),为相应法所执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处,而成为轮回生命的先导者。
众生死的路心,由于迟缓的转起,只有五个速行(剎那)的期望,如果是现于(意门)的现在所缘而死的,则结生、有分也取得现在的所缘。
在欲界结生,是由六门的(任何一门)取现在与过去的所缘的业相与趣相。业只是意门所取的过去的(所缘)。所有这一切的所缘法,都是属于欲界的。
在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所以必定是业相。于色界结生的所缘,只是意念施设的业相。
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是概念或广大心,所以也必定是业相。同样在无色界结生的所缘,根据情况,是色界与无色界二界的(业相)与意念施设的业相。
无想有情只有命根九法结生而生,因此称它们为(无想有情)“色结生者”。
无色界有情为“无色结生者”。
其余的有情名为“色与无色的结生者”。
如是取结生者,是从结生心灭了之后,获得同样的所缘,转起一个相似的心,犹如河流流动般不断地(生起),直至死亡心的生起,在没有路心生起的时候,因为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为“有分相续的意(识)”,最后由于死时的死亡心生起而灭,而后再生起结生心等,犹如车轮一般,展转次第的转起。
「在于此生中,结生与有分,以及路心死,如是于后有,
再结生有分,转起心相续。善务之智者,如是而观察,
知生命无常,善断爱结缚,得永久寂静,至不死涅槃。」
([摄阿毘达摩义论])
定(samadhi)
定是路心,有正念,以不散乱为相,以消灭散乱为味(作用),以平静为现起(现状),以乐为足处(近因)。是故修定不能将六个根门都开着,以避免散乱产生,必须尽量关闭根门,修安般念的是以鼻根及意根,修遍的是以眼根及意根,修经行的是以眼根、身根及意根三根,念佛号的是以眼根、耳根、舌根、身(手持念珠)根和意根,用越多根门的,散乱的机会就增如,就表示越难入定。有分心会在入定前后生灭一次。定中心的色界与无色界的名法相续的生起,因此有分心不会生起。
进入初禅是先要从“离欲”着手,把戒持清净,让心从繁多的事物中远离,而后“离恶不善法”,这是从持戒与四正勤着手,故此佛说七清净法:戒清净故,心清净、心清净故,见清净、见清净故,疑清净、疑清净故,道非道清净、其它是道迹知见清净、和道迹断智清净。
「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
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
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
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相应部.根相应10经])
初禅里最重要的两个禅支是“寻与伺”(vitakka,vicara),寻是寻求,思考的意思,引导心达到修定的目标,伺是伺察,令心继续留在修定的目标上。([清净道论]126页)若以十随念的安般念来说,寻是找到出入息,伺是使心能持续的跟随着出入息。
“离生喜”是指离去五盖而生欢喜(piti),喜悦。
“乐”(sukha)是可乐,身心的轻安,无有苦恼是乐,它与喜相随。
“具足”是证得或成就的意思。
这里虽没提到“心一境性”,但提到“心一趣”,它是五禅支之一,指的是定,心专注于修定的目标。所以初禅时有五禅支即寻、伺、喜、乐、心一境性。
在二禅时“寻伺静寂”是指寻与伺已经止息或寂静,因为这是比较粗的禅支;“内净”是指自己心里清净的禅支,这是因为止息了动摇的寻和伺而得到强力的信与心净。
“心一趣”是指心专一的意思,因为没有了寻伺,犹如海水没有了风与波浪,而得平静,所以二禅时有四禅支即净、喜、乐与心一境性。
在三禅时,因为喜心是激动的,所以三禅时已经超越了喜心,故说“离喜故”,“住于舍”是指具备了清明坚强的舍。这…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槃的分析》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