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有分、睡、死、定、轉生、與涅槃的分析

  有分、睡、死、定、轉生、與涅槃的分析

  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

  在每一個人生命的過程之中,它有幾個極爲特別的課題值得我們去探討;那即是有分的狀況;有分,睡與死的差別;有分、定、滅盡定、與死的差別;死與結生,如何轉生于叁界、及如何到達涅槃。

  認識這些將有助于我們了解佛陀的教法,生起正見,證取道果。

  有分(Bhavanga)

  有分(Bhavanga)是生命之流或生命的成分,或生命相續流。有,bhava生命,anga分,成分。這裏的“有分”是指多數,平常用的是單數。“有分”有二種:一是諸心識剎那相續的有分,二是十九種有分(作用)心。

  當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等觸撞到六個根門時,五門轉向心還未生起,有分心仍在生滅,第一個被觸撞的有分心是“過去有分心”(Atitabhavanga),第二個是“有分波動”(Bhanvangacalana),第叁個是“有分斷”(Bhavangupaccheda),接下來是路心(vithicitta)的生起。路心裏有五門轉向,五識,領受,推度,確定,七個速行心,二彼所緣,然後又再進入有分心。意門的路心裏有意門轉向,七個速行心,二彼所緣,然後又再進入有分心。

  有分心會在每一個心識刹那前後生滅,猶如河水不停的在流動,心不會保持靜止于兩個心識刹那,因此有分心是離路心(vithi-muttapariccheda)或離門心(dvara-vimutta)。路心依根門有六種。離路心有結生心,有分心與死亡心叁種。

  有分心在我們清醒時,在各個心路過程前後出現過無數次。當我們用正念來作任何事的時候,我們將能把有分心的出現減少到最低的次數(包括進入有分的睡眠狀態),正念正知就能提升,因此我們因爲失去正念,造作惡業的機會就會減少。

  一個人在生命的過程當中,從結生心開始,有許多的路心與離路心(有分心)的交替生滅,直到死亡心生起爲止。有分心的出現對一個修習定的行者來說,最容易覺察是在近行定的階段,因爲定還未穩固,因此容易墮入有分,他會感到一片空白或一無所知,沒有心路過程,也即是失去了正念,我們要努力的修習正念,保持心停在禅修的所緣,以致它強大,這樣我們才能覺知當下的每一刻。

  睡(middha)

  睡是指一個人進入睡眠狀態。進入“有分”,有分心在無夢的睡眠狀態最明顯,有分心相續不斷的生滅。在睡眠時我們不能修習正念。昏沈睡眠是六蓋(指貪欲蓋,瞋恚蓋,昏沈睡眠蓋,掉舉惡作蓋,疑蓋,和無明蓋。前五蓋是證禅那的障礙,無明蓋是生起智慧的主要障礙。)之一,昏沈也是十煩惱(貪、瞋、癡、慢、邪見、疑、昏沈、掉舉、無慚、無愧十種煩惱)之一。

  目犍連在證阿羅漢果前曾爲睡眠所障,佛爲他開示斷除睡眠障的八種方法,即是(1)不應注意睡意的念頭;(2)應思維所聽聞和學習的教法;(3)詳細重複思維所聽聞和學習的教法;(4)用手拉兩個耳垂或按摩四肢;(5)以冷水洗臉和眼、環視四方,並仰望天上的星星;(6)作意光明想,修習白晝想;(7)起來經行,並覺知地來回;(8)若睡意濃,應正念正知地右脅作獅子臥,雙足交疊,心裏保持應盡速起身的想法。

  睡與死的差別

  睡眠是進入“有分”,睡中有夢是路心,仍在造業,它是微弱的欲界意門心路執取欲界的所緣而做夢。死是“有分”的滅絕,或是無“有分”,是離路心。

  佛教修行者應該天天在睡前對治昏沈睡眠,提起正念,檢討自己一日裏身口意的行爲,忏悔惡業,提醒自己要修善業,然後才正念的進入睡眠的“有分”狀態。這將有助于將來死時的慌張與無助,因爲他已對心的各個狀態已修習的很純熟。

  死(maranam)與結生(patisandhi)

  死(maranam)是無“有分”或失去“有分”,而結生是得“有分”。根據[攝阿毘達摩義論]---[攝離路分別品第五]所載:衆生有四種死與結生(patisandhi)的次第,死是命根被切斷,衆生的死因有四種:

  1.由于壽命已盡,

  2.由于業力已盡,

  3.由于壽、業兩者俱盡,

  4.由于毀壞業而致死的,這是非時死。

  衆生在死的時候,由于其本身的業力,在六個根門的任何一門之中現起以下叁種相之一:

  1.業(kamma)---過去所造的善惡業,導至下世(後有)的業,這能導至下世的結生。

  2.業相(kammanimitta)---將成熟導至下世投生至何處的善惡業,或見到他以前造業時曾見到的色相等的業相。

  3.趣相(gatinimitta)---或見到下世(後有)當得忍受(苦、樂)的去處的趣相。

  他的意識便住于那現起的業、業相或趣相(所緣tāda-rammana),依照將要成熟之業的染淨,及依照將得到生有之處,他的心相續,數數轉起(āvajjana),強大的傾向于該所緣;依隨這些所緣而使新的業,如重新造作般出現在他的意門。

  臨終之人,在他的心路(dvāravithi)之末,或在有分(bhavan-ga)滅盡之時,他的死亡心生起之後就滅盡,死亡心滅盡之後,結生心立刻生起,執取臨死的速行心同樣的所緣,或有所依或無所依,而住于後有(新的一世)。因爲臨死時的速行心是與貪瞋癡相應,由于這些惡業的業力的牽引,而轉生在叁惡道。因爲它是受“無明隨眠”(avijjānusaya)的纏縛,以“渴愛隨眠”(tanhānusaya)爲根本而造業所生;因爲它把前生的業有與後生的業有連接起來,所以稱爲“結生”的意識(patisandhicitta),爲相應法所執取,是俱生法的主要住處,而成爲輪回生命的先導者。

  衆生死的路心,由于遲緩的轉起,只有五個速行(剎那)的期望,如果是現于(意門)的現在所緣而死的,則結生、有分也取得現在的所緣。

  在欲界結生,是由六門的(任何一門)取現在與過去的所緣的業相與趣相。業只是意門所取的過去的(所緣)。所有這一切的所緣法,都是屬于欲界的。

  在色界結生的所緣是概念,所以必定是業相。于色界結生的所緣,只是意念施設的業相。

  在無色界結生的所緣是概念或廣大心,所以也必定是業相。同樣在無色界結生的所緣,根據情況,是色界與無色界二界的(業相)與意念施設的業相。

  無想有情只有命根九法結生而生,因此稱它們爲(無想有情)“色結生者”。

  無色界有情爲“無色結生者”。

  其余的有情名爲“色與無色的結生者”。

  如是取結生者,是從結生心滅了之後,獲得同樣的所緣,轉起一個相似的心,猶如河流流動般不斷地(生起),直至死亡心的生起,在沒有路心生起的時候,因爲它是生命的(主要)部分,名爲“有分相續的意(識)”,最後由于死時的死亡心生起而滅,而後再生起結生心等,猶如車輪一般,展轉次第的轉起。

  「在于此生中,結生與有分,以及路心死,如是于後有,

  再結生有分,轉起心相續。善務之智者,如是而觀察,

  知生命無常,善斷愛結縛,得永久寂靜,至不死涅槃。」

  ([攝阿毘達摩義論])

  定(samadhi)

  定是路心,有正念,以不散亂爲相,以消滅散亂爲味(作用),以平靜爲現起(現狀),以樂爲足處(近因)。是故修定不能將六個根門都開著,以避免散亂産生,必須盡量關閉根門,修安般念的是以鼻根及意根,修遍的是以眼根及意根,修經行的是以眼根、身根及意根叁根,念佛號的是以眼根、耳根、舌根、身(手持念珠)根和意根,用越多根門的,散亂的機會就增如,就表示越難入定。有分心會在入定前後生滅一次。定中心的色界與無色界的名法相續的生起,因此有分心不會生起。

  進入初禅是先要從“離欲”著手,把戒持清淨,讓心從繁多的事物中遠離,而後“離惡不善法”,這是從持戒與四正勤著手,故此佛說七清淨法:戒清淨故,心清淨、心清淨故,見清淨、見清淨故,疑清淨、疑清淨故,道非道清淨、其它是道迹知見清淨、和道迹斷智清淨。

  「聖弟子以舍爲所緣,得定,得心一趣。彼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對由離生喜與樂之初靜慮,具足而住。

  尋伺靜寂故,成內淨,心一趣,無尋無伺,對由定生喜與樂之第二靜慮,具足而住。

  離喜故,住于舍,對正念正知之樂,于身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對舍與念樂住之第叁靜慮,具足而住。

  斷樂,斷苦故,及先已滅憂與喜故,對舍念清淨之第四靜慮,具足而住。」([相應部.根相應10經])

  初禅裏最重要的兩個禅支是“尋與伺”(vitakka,vicara),尋是尋求,思考的意思,引導心達到修定的目標,伺是伺察,令心繼續留在修定的目標上。([清淨道論]126頁)若以十隨念的安般念來說,尋是找到出入息,伺是使心能持續的跟隨著出入息。

  “離生喜”是指離去五蓋而生歡喜(piti),喜悅。

  “樂”(sukha)是可樂,身心的輕安,無有苦惱是樂,它與喜相隨。

  “具足”是證得或成就的意思。

  這裏雖沒提到“心一境性”,但提到“心一趣”,它是五禅支之一,指的是定,心專注于修定的目標。所以初禅時有五禅支即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在二禅時“尋伺靜寂”是指尋與伺已經止息或寂靜,因爲這是比較粗的禅支;“內淨”是指自己心裏清淨的禅支,這是因爲止息了動搖的尋和伺而得到強力的信與心淨。

  “心一趣”是指心專一的意思,因爲沒有了尋伺,猶如海水沒有了風與波浪,而得平靜,所以二禅時有四禅支即淨、喜、樂與心一境性。

  在叁禅時,因爲喜心是激動的,所以叁禅時已經超越了喜心,故說“離喜故”,“住于舍”是指具備了清明堅強的舍。這…

《有分、睡、死、定、轉生、與涅槃的分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