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槃的分析▪P2

  ..续本文上一页舍(upekkha)有十种:即六支舍(六根)、梵住舍、觉支舍、精进舍、行舍、受舍、观舍、中舍、禅舍、和遍净舍。虽然第二禅时有住于舍,但因寻与伺的作用,舍的作用不明显。在第三禅时,寻与伺已没有,所以舍的作用才显著。

  佛说:「有定、有定相,彼定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觉分,是智是等觉,能转趣涅槃。」([杂阿含713经])

  定,指三摩地(samadhi);依修止法门修四色界禅从初禅至四禅,再到四无色禅,以及灭尽定。

  定相,这跟修定取相(假想观,胜解作意)有关,如八胜处,十遍处中的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八遍,八解脱中的内有色想外观色,内无色想外观色,与净解脱身作证三解脱,这些都是缘欲界色和色界为境,或依色界来修定。

  二禅的少光天,无量光天是定中的光明相,三禅的少净天,遍净天是定中的净相,这与十遍处的前八遍相吻合。如此的精勤修习,能起智慧,能开悟,趣向涅槃。

  四禅那(Jhana)是根本定,要进入须以修止法门或业处培育五禅支才能进入,要多修习定才能认识禅支,发现禅支。若不认识禅支,修定的人会生起许多疑问甚至邪念,定也不能持久。所以要以正确的方法修习,善知识的指点是很重要的。

  要对四禅那修习圆满还需观察五禅定自在;即入定自在,住定自在,转向自在,出定自在与观察自在。要能修习到无阻滞的入于定,随欲多久住于定,转向于更高或更低的禅定而无阻滞,随欲出定,观察自在是指在那里转向之后而观察诸速行心。

  「诸比丘!世间有比丘,入于三摩地是巧、住于三摩地是巧、起自三摩地是巧、安于三摩地是巧、于三摩地之境界是巧、引发于三摩地是巧。诸比丘!成就此等六法之比丘,能破坏雪山王,何况下劣之无明乎?」([增支部6.24])

  「由禅相应别,一一分作五,说此无上心,共有四十种。

  当知如色界,初禅等差别,无上心亦然。无色属第五。

  于是初禅等,各说十一种。最后第五禅,共有二十三。

  善心三十七,异熟五十二。是故智者说:一百二十一。」

  ([摄阿毘达摩义论])

  根据[摄阿毘达摩义论]:色界心十五(善、异熟、唯作心各有五个)、无色界心十二(善、异熟、唯作心各有四个)。出世间心八(四道、四果)。

  由于禅支相应的差别,每种出世间心分为五种,则八个出世间心,共有四十种。色有五禅差别,无上(出世间)心也具五禅。“无色属第五”,因为所有无色界禅都只有舍与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禅一样,所以无色界心是被认为包摄于第五禅中的。

  “各说十一种”,因为色界初禅等,各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上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初禅等,故有十一种。

  “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禅的善、异熟、唯作三种,加无色界十二种和出世间的八种第五禅,故有二十三种。

  定的心路依善巧与不善巧分有以下的心路过程:

  不善巧定的心路:

  有分心→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安止定→有分心→

  善巧定的心路:

  有分心→过去有分→有分波动→有分断→意门转向→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安止定→有分心→

  睡与定的差别

  睡是进入有分,没有了正念,也没有了正知(即是能观照无常、苦、无我的真相)。定是没有落入有分,心里有正念与正知。

  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

  在[杂阿含568经]里质多罗长者问尊者伽摩比丘:“尊者!有几法

  若人舍身时,彼身尸卧地,弃于丘冢间,无心如木石。

  答言:长者!寿暖及与识,舍身时俱舍,彼身弃冢间,无心如木石。

  复问:尊者。若死,若入灭尽正受,有差别不?

  答: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此则命终,入灭正受差别之相。”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被暂时停止,只有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的阿那含和阿罗汉才能作到,虽然名法已经停止,但身体还保留温暖。这灭尽定只能在欲界与色界才能证得。禅修者需知道自己还有至少七天的寿命,并需知道自己的必需品不会受损,以及知道若僧团需要他时,就要出定。作完这些决意后,即从初禅渐次入第四无色禅定,在此禅心只生灭两次,而后心流被暂时停止,证得灭尽定。舍利弗常在他的施主前入灭尽定,以给他的施主们最大的功德。

  出定时若是阿那含,在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若是阿罗汉,在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就进入有分,而后生起省察智。

  灭尽定、与死的差别

  凡夫死时,诸根败坏,身命分离,识离开身体。但是证得灭尽定者,口,意行虽灭,不舍寿命,不离于身体温暖,诸根不坏,身命相随。在定与灭尽定中,“有分”都存在。识不离开身体。

  证得灭尽定者死时,识不离开身体,识在体内灭尽,“有分”也灭尽,进入涅槃,不再转生于三界。

  转起(āvajjana)结生(patisandhi)

  凡夫欲界的转起(āvajjana)结生(patisandhi),是在他的心路之末,或在有分灭尽之时,死亡心生起之后就灭尽,结生心立刻生起,执取死时的所缘,或有所依或无所依,而转起结生新的一世。他是受“无明随眠”的缠缚,以“渴爱随眠”为根本造业而结生;因此它把前生的业有与后生的业有连接起来,转起于欲界六道:地狱、鬼、畜生、阿修罗四种,是欲界的恶趣地(apāyabhūmi)、人、欲天两种是“欲善趣地”(kāmasugatibhūmi)。这是“欲界结生”。

  [中阿含.意行经]指出:「比丘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梵身天中。…命终生晃昱天(光音天)中…命终生遍净天中。…命终生果实天中。」

  达到初禅的行者,生起初禅的异熟(心),在三种梵天初禅地中,转起结生、有分、死。

  达到第二禅的行者,生起第二禅的异熟(心),在三种光天的第二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达到第三禅的行者,生起第三禅的异熟(心),在三种光天的第二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达到第四禅的行者,生起第四禅的异熟(心),在三种净天第三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达到第五禅的行者,生起第五禅的异熟(心),在三种果实天第四禅地转起结生、有分、死。

  无想有情,只是色的结生,在结生之后的生活与死的时候,也只是色的活动的生与灭。这六种名为“色界结生”。

  [中阿含.意行经]指出:「比丘,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是无量空处(ākāsāncāyatana)成就游。彼此定乐欲住,彼此定乐欲住已,必有是处,住彼乐彼,命终生无量空处天中。…命终生无量识处天(viññānancāyatana)中。…命终生无所有处天(ākincānnayatana)中。…命终生非有想非无想处天(Nevasannānāsannāyatana)中。」

  无色界结生有四处:空无量处、识无量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生无色界者,以修到无色界的业相(kammanimitta)而转起结生。这四种名为“无色界结生”。

  结生与死的差别

  结生是进入“有分”,死是舍弃“有分”。结生是得到“有分”,而死是“有分”的灭绝。

  涅槃(Nibbana)

  被称为出世间的“涅槃”它是由四道所证得,为四道、果的所缘。因为离去(Nikkhantatta)称为“盘”(vana)的渴爱,故说为“涅槃”(Nibbana)。

  涅槃,原文为Nibbana,等于Ni+Vana。依自性说,只有一种。若依原因的差别,则有“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二种。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断五下分结(疑结、戒禁取结、有身见、欲贪结、瞋恚结),但未断五上分结,死后生到净居天(阿那含天),在那里修习圆满,不回来人间,在那里般涅槃。无余是指尽有漏(断色爱、无色爱),意(心)解脱(断掉举、我慢),慧解脱(断无明),自身作证,生死已尽,梵行已立,不再受有。若依行相的差别,则有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三种。

  「大仙解脱爱,说此涅槃句:无死而究竟,无为及最上。」([摄阿毘达摩义论])依第一义看,涅槃(Nibbana)是什么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法与八十九心法)。

  巴利圣典对涅槃的解释如下:「涅槃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初转*轮经])佛对罗陀说:「罗陀!爱尽实是涅槃。」([相应部.卷三]。佛对舍利弗这么说:「此五取蕴根除与舍弃欲贪,即是苦灭。」([中部.第廿八经]佛又说:「比丘们!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槃。」([增支部.卷二]。

  在[自说经]中佛说:「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无限空间、非无限意识、非空无一物、………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

  涅槃是有的,就好像未生之火、风等等,不能因为见不到,就说没有。

  涅槃是“有分”的舍离与灭绝。轮回是“有分”的获得与延续。

  结论

  对有分心的认识,我们将能明白它是因缘生的,因为它的存在,我们存在,因为它的灭绝,我们死去。睡是有分心的泛滥,死是有分心的灭绝,这只说明了我们的身体是无常的产物,连识都是非我。唯有通过修习八正道,戒定慧学,我们方能清净三业,进入定境,缘取色界与无色界的所缘,增强正念,乃至得灭尽定,使心不像睡眠一般落入有分,这样子我们才有可能在死时令有分心的灭绝,识也灭尽,证得涅槃,不再受生。愿大家共勉。

  参考书

  1.[摄阿毘达摩义论],阿楼罗陀尊者著,叶筠译

  2.[中阿含.意行经]

  3.[自说经]

  4.[中部]

  5.[增支部]

  6.[杂阿含经]

  7.[相应部]

  8.[清净道论],觉音著,叶筠译

  9.[摄阿毘达摩义论表解],明法比丘编

  法增比丘20/12/2009于马来西亚BuddhistSocietyofIpoh

  

《有分、睡、死、定、转生、与涅槃的分析》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