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触处的集、灭、味、患、离
法增比丘(Bhikkhu Dhammavaro)
佛陀说苦
我们長劫轮回,受苦无量,乃是由於不知苦,不知苦之本际,不思惟灭除苦,以及不修行灭苦的圣道所致。我们具有四颠倒:执无常的人、事与物为常,执苦为乐,执非我为我或我所有,执不淨为淨。因此,由於邪见邪思惟的关系,我们认为身心是我或我所有,五蕴是我或我所有,六根是我或我所有。長久以來,我们执假为真,於三界不知出离,長久受苦。
佛说:「诸比丘!色有故,色事起,色系着,色见我,令众生无明所盖,爱系其首,长道驱驰,生死轮回,生死流转;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杂阿含133经])
因色身出现,於是見色是我,而生起各种纏结执著。所以认知苦是貫徹四圣谛的首要任務,正确认识苦,是全围绕着色相来修。
佛说:「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杂阿含6经])
认识苦之後,我们的工作是对四大、五蕴、六入、六境辨清真相。佛对四大、五蕴、六入、六境作譬喻说:「譬如有四蚖蛇,凶恶毒虐,盛一箧中。时,有士夫聪明不愚,有智慧,求乐厌苦,求生厌死。时,有一士夫语向士夫言:汝今取此箧盛毒蛇,摩拭洗浴,恩亲养食,出内以时。若四毒蛇脱有恼者,或能杀汝,或令近死,汝当防护。尔时,士夫恐怖驰走。忽有五怨,拔刀随逐,要求欲杀,汝当防护。尔时,士夫畏四毒蛇及五拔刀怨,驱驰而走。人复语言: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还入空村,见彼空舍,危朽腐毁,有诸恶物,捉皆危脆,无有坚固。」([杂阿含1172经])
四毒蛇即四大:地界丶水界丶火界丶风界。五拔刀怨者,即五受阴(五蕴)。六内贼者,即六爱喜。空村者,即六内入处。
佛陀说苦的生
佛陀说:「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六入缘触,触只是这些生老病死苦的一环,明白了触,就能断除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恼苦。因此就能断除苦。
在[杂阿含209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触入处、鼻触入处、舌触入处、身触入处、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於此眼触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初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來世永不复起,所谓眼识及色。...於耳、鼻、舌、身、意觸入处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作如是如实知见者。不起诸漏、心不染著,心得解脫,是名比丘六触入处已断、已知,断其根本。如截多罗树头。於未來世永不复生,所谓意识及法。」
我们若不下工夫在六触入处学习调服欲贪,断欲贪,越欲贪的话,那么我们将无从灭除苦,及於未來世永不复生出来。
佛陀说苦的灭
在[相应部12.21]里佛说:「二;(世尊宣曰:)诸比丘!如来具足十力,具足四无所畏,示知牛王之事,于众中作狮子吼,转梵轮,济度众生。
(所谓):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受之集如是如是,受之灭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想之集如是如是,想之灭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行之集如是如是,行之灭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
此有时即彼有,此生时即彼生。此无时即彼无,此灭时即彼灭。
三; 即缘无明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死、如是此为全苦蕴之集。
四;依无明之无余,依离贪灭乃行灭,依行灭乃识灭,依识灭乃名色灭,依名色灭乃六入灭,依六入灭乃触灭,依触灭乃受灭,依受灭乃贪爱灭,依贪爱灭乃取灭,依取灭乃有灭,依有灭乃生灭,依生灭乃老死灭,如是此为全苦蕴之灭。」
我们所执取的五蕴,即是苦蕴。若能澈底的明瞭五蕴的集与灭,我们才有办法脱离五蕴,及解除苦。
佛陀说灭苦之道
[相应部.蕴相应56经]里佛说:「五;诸比丘!然则我已如实证知五取蕴之四转故。诸比丘!我于天、魔、梵世、沙门、婆罗门、人、天、众生界,称无上正等觉为现等觉。
六;以何为四转耶?我证知色、证知色集、证知色灭、证知顺色灭之道;证知受、证知受集、证知受灭、证知顺受灭之道;证知想、证知想集、证知想灭、证知顺想灭之道;证知行、证知行集、证知行灭、证知顺行灭之道;证知识,证知识集、证知识灭、证知顺识灭之道。
七;诸比丘!以何为色耶?诸比丘!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之色,名为色。依食之集而有色之集,依食之灭而有色之灭。此顺色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是。
八;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而向色之厌患、离欲、灭尽,则为善向。善向者,则为入此法与律。
九;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证知如是色,证知如是色集,证知如是色灭,证知如是顺色灭之道,于色厌患、离欲、灭尽,依不取而解脱者,则为善解脱。善解脱者,则为纯一,若得纯一者,则无以转之可施设。
十;诸比丘!以何为受耶
诸比丘!是六受身。(谓:)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是。诸比丘!此名为受,由触之集而有受之集,由触之灭而受之灭。此顺受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是。...
十三;诸比丘!以何为想耶
诸比丘!六想身是。(谓:)色想、声想、香想、味想、所触想、法想是,此名之为想。依触之集而有想之集,由触之灭而想之灭。此顺想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是。...
十六;诸比丘!以何为行耶
诸比丘!六思身是。(谓:)色思、声思、香思、味思、所触思、法思是,此名之为行。依触之集而有行之集,依触之灭而有行之灭。此顺行灭之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是。...
十九;诸比丘!以何为识耶
诸比丘!六识身是。(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诸比丘!此名为识。依名色之集而有识之集。依名色之灭而有识之灭。此顺识灭道者,是八支圣道。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者是。」
这灭苦之道,没有别的,只是八支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六入处的触集
在[杂阿含209经]里佛说:「世尊告诸比丘:有六触入处,云何为六?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沙门、婆罗门,于此六触入处,集、灭、味、患、离不如实知,当知是沙门、婆罗门去我法、律远,如虚空与地。」
在[杂阿含334经]:「无明有因、有缘、有缚。何等无明因、无明缘、无明缚。谓无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不正思惟有因、有缘、有缚。何等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缘、不正思惟缚。谓缘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痴。
彼痴者是无明,痴求欲名为愛。愛所作名为业。如是,比丘!不正思惟因无明为愛,无明因爱,爱因为业,业因为眼、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有因缘,有缚法经。」
在[相应部12.65](SN12.65 )里佛说:「三;诸比丘!然则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老死耶
缘何有老死耶
”
四;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生:“有生故有老死,缘生而有老死。”
五;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生耶
缘何而有生耶
”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有:“有有故有生,缘有而有生。”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有耶
缘何而有有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取:“有取故有有,缘取而有有。”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取耶
缘何而有取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爱:“有爱故有取,缘爱而有趣。”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故有爱耶
缘何而有爱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受:“有受故有爱,缘受而有爱。”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受耶
缘何而有受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触:“有触故有受,缘触而有受。”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触耶
缘何而有触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六处:“有六处故有触,缘六处而有触。”
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六处耶
缘何而有六处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名色:“有名色故有六处,缘名色而有六处。”
六;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名色耶
缘何而有名色耶?”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识:“有识故有名色,缘识而有名色。”
七;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有何故有识耶
缘何而有识耶
”
八;诸比丘!尔时,我依正思惟,依慧悟得名色:“有名色故有识,缘名色而有识。”
九;诸比丘!时我作是念:“此识由此以还,无超进名色,于此限度,生…
《六触处的集、灭、味、患、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