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对他的批评,就会很在乎寺庙有没有人要来,他就会怕这一个来勒索的新闻记者,会怕给了钱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给钱,就要被登报名声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麻烦,那就得天天担忧受苦,不可能“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极乐。
敢放下梦境,醒过来!敢当下往生,自由自在!
宝贝名利,作垃圾去
而老和尚虽然外表又瘦又小,但是对佛的信心,对自己佛性的信心可是强大无比的!他知道世间的种种相,有如梦境般的虚幻,所以他敢放下梦境,觉醒过来!他敢放下整个娑婆世界!他敢当下往生极乐自由自在!这样的愿力就真实而强大无比!
那位勒索的人,当成宝贝来威胁用的“名利”,老和尚是当作垃圾丢掉了。这一种对名利、对荣辱都没有挂碍的心胸,来自于他愿往生极乐的真实愿力。
解大便—放下,会失去什么?
我们来看看,老和尚真愿往生的“愿力”,和没有挂碍的“放下”,会不会糟糕倒楣呢?大家看到显然不会的!相反的,老和尚的福报智慧是世间稀有的。一般人放不下、不敢放,就是怕放了会失去什么,怕放了会一无所有,这就是对佛法没有了解,没有信心,就好像怕解大便会失去什么一样。
自性具足一切福报、智慧
执著、妄想是乌云
我们的释迦牟尼佛在成道的第一句话就是感叹而且是非常地感慨,他连续用了两个“奇哉!”“奇哉!”的感叹词,感叹奇怪啊!神奇啊!什么事是神奇呢?原来一切众生都和佛有完全一样的智慧德相,这是多么神奇啊!然而很可惜,只因为妄想和执著的障碍,就把这本来有的佛性智慧和福报完全都埋没掉了,不能证得,也就是自己的宝藏没有办法开发显现来用。这一句话—“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相信佛教徒大多听过,然而真正信得过,能得到受用的人很少很少。
六祖在开悟的时候也感叹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的佛性本来一切都圆满具足,什么都有的。我们佛教徒的信心,是要信佛,而且要信自己也有佛性、和佛一样。相信我们本来的福报和智慧是和佛平等的,只因为我们妄想执著太多障住了,才不能显现出来,就仿佛乌云太多了才使得阳光不能透发显现一样。
别担心
放舍乌云,不会失去阳光!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小看“愿意往生极乐”这个愿意的念头,千万不要小看一念的“放下”,这一念对娑婆世界的放下,就像乌云的消散,使得本有的佛光能显现出来。要知道放下乌云,突破乌云并不会失去太阳的光明,不必担心!放下妄想和执著,本有的福报、智慧才会显现出来。愿生极乐念佛,就是用一念佛号突破一切妄想执著的乌云,使得佛光显现出来,也使得佛力的妙用显现出来。要明白我们心中的挂碍,“在乎这一个,担忧那一个”就是乌云。我们由老和尚这一件事可以多少体会到“信”“愿”的力量和日常生活的信愿考题。
愿—是心中真正的希求
把“愿”—贯彻在整个日常生活,作为前导
蕅益大师说:信愿是决定往生的条件。而有信心的人未必已经发了愿,然而已经发愿的人必定是具有信心的。所以往生的总关键是决定在“愿”。有人会说:“有啊!我每天都有念愿生西方的发愿文”。要知道,照字念发愿文,未必真有那一份心。“愿”是心中真正的希求,真正想要的。真心发愿的人不只是在佛前念发愿文,而是会把这一个愿贯彻在整个日常生活中,作为前导,就像老和尚被勒索时,还是以这一个愿作为主题,他只有这一个大愿,完全没有希望世人恭敬供养他的心,甚至也没有刻意要办什么佛教事业的愿。
“我没有要做什么”—做了无量无边度众生事
有一次有一位居士,带了一位瑞士华侨去拜见他,这位居士向老和尚介绍说:“这位华侨是瑞士的富豪,您如果把他度来学佛,以后您要办什么佛教事业他都会支持的。”老和尚只闭著眼睛平淡地回答说:“我没有要作什么”,老和尚是在没有要作什么的心境中,做了无量无边度众生的事,他度众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因为佛性的德行流露,自然伟大自然感人。
度人山人海—每天吃饱闲著没事
心中没事—空灵智慧—才能办好一切事
曾经有人看他每天被人山人海包围著问问题,就很感慨向他说:“老和尚您实在度了好多众生!”老和尚只有平静地回答说:“我每天吃饱闲著没事。”如果以我们常人有为的眼光来看,他应该是很忙又很累的,但是因为他的心没有挂碍执著,所以只觉得“吃饱闲著没事”。因为内心没事,什么都放下,自然轻松愉快!因为心中没事,才能空灵智慧,才能观照,反而能够办好一切的事,又不会累,只觉得悠闲。如果是一般人光是看人山人海心就烦,光是紧张担忧就累得不得了,心中一有挂碍,就会观察不清楚,事情反而都办不好。
患得患失,障福障慧
(谁叫我们不信佛光,信乌云!)
我们一般人因为没有真愿往生,对于娑婆世界每件事都很在乎、很执著,患得患失,也就是乌云障得很多,阳光反而透不出来。而老和尚真愿往生、不在乎了,反而透出智慧光一切清楚明白。谁叫我们不信佛,不信我们本来有智慧福报,要去信妄想执著,搞那么多乌云!?乌云越多,就越没有福报,越没有智慧。
紧张、执著—枉死娑婆(不会得到什么—除了枉死娑婆)
(乌云密布—求也求不到阳光)
相信参加过考试的人都会有经验,并不是越紧张越在乎,成绩就能考好;相反地,越在乎就越患得患失,可能成绩会越差,因为压力大,太紧张,血管就会收缩,供应脑子的血流氧气就不够,即使平常聪明的人也会变笨掉。而且压力大的时候,身心都僵硬不灵活,反应就变差了。而且我们可以观察,紧张的人通常表情不会很愉快,给人的印象也会不好,所以反而处处不吉利,这就是本来有的福报,被“在乎、执著”埋没掉了,反而不能够显现。这样的紧张患得患失,实在很冤枉,真的会“枉死娑婆”,为什么呢?因为缺乏愿意往生极乐的真愿力,所以对这一个世间一些小名小利都太在乎、太挂碍,结果呢?也不会得到什么!除了变成小气鬼,内心放不开,比较苦,比较不能感受幸福之外,真的不会得到什么。
有信、有愿—福慧自现
(乌云消散—挡也挡不住阳光)
我们并不是在劝人考试要吊儿郎当不须要好好读书,是劝人放开患得患失那一种紧张压力,使我们佛性智慧福报能够显现出来,反而能够把书读好,把事办好,就是不刻意想要考好,也能够考得好,就像广钦老和尚,他并没有希求大家恭敬他,大家也自然恭敬一样。要知道乌云一旦散开了,阳光是自然显现的,挡也挡不住,如果还是乌云密布要想见阳光,是强求也求不到的,我们的福报智慧也一样。如果有信愿,肯放下、突破心中的乌云,福报智慧自然显现,挡也挡不住,不须要另外去强求。人肯放开一朵乌云就能显出一区的光明和福报来,如果肯放开全部的乌云,就能显现圆满的无量光,这是自自然然的。
往生极乐世界,享受一切快乐,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报和智慧!
愿生极乐的人就一定肯放开乌云,不肯放的就是没有真愿。
娑婆—自心秽所召感—理应厌离
极乐—自心净所召感—理应欣求
蕅益大师对“愿”这个字的定义、解释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厌离”的意思不是叫我们很憎恶、很讨厌,厌离是真的没有兴趣自然放下,内心不和它相应,不希求。
蕅益大师说,娑婆世界就是我们内心的污秽招感来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垃圾有什么好宝贵的?当然是没有兴趣,不相应、也不希求。而欣求极乐就是很欢欣地奔向极乐世界,很欢欣和清净快乐相应。因为所谓极乐世界,就是我们的内心清净快乐所招感来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清净快乐,当然是应该相应去欣求。
日常生活,愿的检讨(愿—厌离自心垃圾)
检讨是否—“厌”而“不离”?
如果我们真的愿往生极乐就要依照祖师所说的定义,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检讨我们的愿是不是真实,检讨我们内心真正的希求是什么?比如说有一位媳妇她的妯娌向婆婆说她的坏话,使得婆婆也误会她,到处说她不好,这位媳妇知道了,就很难过,很想去向妯娌解释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误会她而能够肯定她,这就是她的“愿”,是她内心真正的希求。这样的希求这样的愿是人之常情当然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可以做到,可以求得的,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愿并不是愿生极乐的愿!因为她很在乎婆婆妯娌对她的评价肯定,别人的批评使她伤心生气,心中冒黑烟,因为她的心很在乎这个事件,很在乎那几句评语,也很讨厌那些评语,但是要注意“讨厌并不是厌离”而是“厌而不离”,因为她的心念一直去想它,一直不肯脱离它的束缚折磨,这就是厌而不离,越想越苦,这厌而不离,就是愿意枉死娑婆,不是愿意往生极乐。
放得开—就能转变别人和境界
要明白往生极乐完全不须要“妯娌很善良,婆婆很明理了解我们”这一些条件,这一些条件都是外在,求之于别人的。往生极乐要像前面所说的,广钦老和尚那样,自己愿生极乐愿力坚强,当下放得开,当下自在快乐!自己果真有这一种力量!就能转变别人,转变境界。
不动不摇、一心志
无来无去、无歹志(台语:无歹志,(没事),一语双关
(白眼相向—我也是往生极乐
万众恭敬—我也是往生极乐——一心一志)
广钦老和尚当年在大陆的寺庙中修行,寺庙中的师父为了考验他的功夫,曾经故意把功德箱的钱藏起来,然后又当众故意说是他偷的,结果全寺里的人都对他白眼相向认为他是小偷。这一种情境,换了我们一定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为他的心是愿往生极乐,所以根本不在乎这个世界的诬赖和评语,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风”,完全不会影响他的自在快乐。结果后来寺庙宣布了真相,大家不但忏…
《毛毛虫变蝴蝶 —‘枉死’变‘往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