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对他更加尊敬,然而他还是愿往生极乐也没有贪恋。老和尚的愿力坚定—大家说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极乐!大家忽然又说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证的高僧,我也愿往生极乐!他的愿是不动不摇的,不会随著外面人事境界摇摇摆摆,不会受人左右,所以临终的时候才能“无来无去”,因为平常愿力就不动不摇。大家可以发现,像这样愿力坚定不动摇的人,都反而能够转变境界改变人事,让大家都服气,比自己动摇去在乎去解释好多了,因为我们去解释辩论可能会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听。说实在,自己的心会动摇的人,就是心力不坚强,讲话一定没力量影响别人。老和尚往生前,说:“无来无去,无歹志”,台语的“无歹志”意思是“没事”,发音正好一语双关,因为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个大愿(一心志),没有其他不良志愿(无歹志),所以没有轮回之事(没事),而能无来无去,不像我们三心二意,摇摇摆摆,来来去去,全是些轮回六道的“歹志”,没有往生的“真愿”。
自己尚且教不来,怎能教别人听你的话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气地去向老和尚告状,说自己的媳妇是多坏,多不听她的话。老和尚只问她说:“你如果肚子痛有没有办法叫自己不痛啊?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一位婆婆回答说:“不能”。老和尚说:“你教自己都教不来,自身尚且不听话,怎能叫别人听你的话?”
生活考题—要面子?要极乐?
我们如果希望把境界转变成如意,只有自己愿力忠恳坚强。我们平常是在佛堂念佛拜佛的时候唱念“愿往生极乐”,但是一出了佛堂碰到生活考题,马上就会浪费生命去在乎,去计较。浪费生命就枉死娑婆!比如说:您的儿子大专联考名落孙山,您心中如果很在乎,觉得没面子,不敢出去见莲友,怕人家问起“您儿子考得如何呢?”,有这一种心就要好好检讨自己愿生极乐的愿。当然,希望儿子考上大学,这一种希求是正常的,可是这一种愿一旦有了面子问题,患得患失,就变成了追求娑婆名利的愿,和自己往生极乐的愿是相违背的。一个愿生极乐的人,不会在乎娑婆的名、利,不会去希求孩子,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会帮助孩子同生极乐国,让孩子真心快乐,会培养孩子的信心愿力和慈悲心,让他乐意助人,而帮助他永远究竟快乐,他会认为孩子是不是考上大学不是很重要,因为在这世界上能够普利众生的人,未必要去读大学啊!说实在自己能不能通过极乐大学的信愿考试才重要,自己要是枉死娑婆轮回六道比考不上大学严重多了!
自己快乐,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乐慈悲的方向想—
我认识一位大家尊称她“欢喜菩萨”的农妇,有一天她丢掉了五仟块,她发现的第一句话就是说:“这样捡到的人也能用,这样真欢喜!”她的心真的是愿往生极乐,所以遇到事总是往最快乐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她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当下快乐,自己能快乐,自然散发出快乐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乐!自己如果不快乐,愁眉苦脸,天天埋怨放黑烟,说能够造福大众实在不可能,也许还会给大众惹麻烦,所以真的要帮助大众,自己当下要活得快乐往生极乐。自己当下快乐,就像一盏灯点亮了,就会为整个世界带来光明,如果内心像一团垃圾发臭,或是一辆车子冒黑烟,对整个世界都会有污染的不良影响。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们每一个心念都是周遍宇宙,对整个世界都有影响的。不要小看这愿生极乐的一念,这真正放下垃圾乌云的一念,会带来强大的光明快乐,照亮自己和世界,也能产生拔苦予乐慈悲的功能力量,所以说“信”“愿”也就是菩提心,这一种光明和轻松快乐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著急的事
(不浪费心思在“著急”,才能尽心又尽力!)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经闭关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两句开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简单而且贴切,真正是信心愿力具足的写照,她用很轻松自在、很温和柔软的声音说:“没有一个忧愁的事,没有一个著急的事”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境界,听了觉得身心很清凉。一个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没有一个可忧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极乐,忧愁做什么?对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挂碍执著,就没有紧张压力,就没有一件值得著急的事,反正一切都尽心尽力,该办好的,自然都会办好,著急也不会比较快,不著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费在著急,才能够真的做到尽心又尽力,反而能够最快最圆满!
无为心内起悲心—不在乎个人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为众生
有人误会愿往生极乐,对娑婆世界不在乎,那就什么都不必做了。事实上恰好相反,不在乎是不在乎个人名利,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反而心情愉快,心境开阔,做什么都能够全心全力地付出,不会浪费心思在计较或是紧张担忧,做什么都快快乐乐尽心尽力,又觉得心中悠闲没有事,不会累。就像观世音菩萨,他是由“无为心内起悲心”才能够全心全力帮助众生拔苦予乐。
愿—内心方向和焦点的调整。(明白动机、目标)
(我是为了让大家快乐,才种兰花)
愿生极乐要紧的是内心方向和焦点的调整,并不一定要过某一种形式的生活,具有某一种外表、或是特定做那些事,才是愿生极乐。有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有一位师父种了很多兰花,有一天他外出的时候,弟子不小心,把很高贵很美的一盆打破打坏了,这位弟子很担忧、担心师父回来会生气骂他,没想到师父回来看了只笑一笑,弟子就问师父:“为什么不生气?”师父就说:“我是为了要美化环境使大家欢喜快乐才种兰花的,并不是为了要生气才种兰花的,所以打破了也不必生气啊!”
“事物”虽破,“愿”不会破。
始终如一,自他快乐
这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一般人不但是种兰花,可以说做任何的事都不由自主的就会去在乎这一件事的成败得失,一觉得成果被破坏了,有所失落,不管是花草死了,或是东西打坏了,或考试考坏了,或孩子不听话,都会懊恼难过,这又是枉死娑婆!这位师父说得对,“我并不是为了要生气才种兰花的”,他对自己的动机、目标都很清楚,他的愿可以说是和大家一起快乐、同生极乐的愿,而难得的是他始终都能保持这个愿,兰花虽然打破了但是他的愿没有随著打破,他还是往生极乐一样欢喜,并没有生气枉死娑婆。
忏悔—遇逆境,就制造五大类垃圾(枉死!)
我自己反省就觉得很惭愧不如他!因为有时候做事,开始的愿是往生极乐,但是中途遇到挫折,就忽然又枉死娑婆,又制造贪、嗔、痴、慢、疑五大类垃圾,其实要像他那样才是真正的愿,始终如一保持自他都快乐清净,遇到顺逆境界心都不退转,不会让彼此都落入生气痛苦的地狱深渊。
无论怎么考—还是愿生极乐!
如果平常生活中,您孩子帮忙做事打破了碗,弄坏家俱,您也能够愿生极乐,只好好的教他,不生气、不骂人。
下班的时候发现遭小偷,你也能愿生极乐就欢喜布施,不必恐怖忧愁。
假如先生有外遇,你也能愿生极乐不和他呕气对他更好;煮菜烧焦了你也愿生极乐,快乐地把锅子刷干净。
朋友误会你,你也能够愿生极乐不必伤心,因为阿弥陀佛了解你。
今天吃了一道好菜,你也能够愿生极乐,不会因为贪吃就枉死娑婆。
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对你很好,你也能够愿生极乐,了解阿弥陀佛对你更好而且永不变心。这样才能当下快乐,否则苦也是白苦,气也是白气,除了枉死也不会得到什么,不如把枉死变往生!
愿力坚强,无障碍
我们若能练习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往生极乐的愿来念佛,临命终的时候自然也愿力坚强没有障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首“发愿偈”,是寺庙课诵常唱念的:
愿我临终无障碍
弥陀圣众远相迎
迅离五浊生净土
回入娑婆度有情
时时佛在,永远欢喜。
我们前面讲过:我们的心念、生命,可以说是刹那刹那都在生、灭,所以随时都是临终。因此—
第一句:“愿我临终无障碍”也可以说是“愿我时时无障碍”,所谓障碍是我们妄想、执著,自己生障碍,要“无障碍”就是自己要决心去放下放开。
第二句:“弥陀圣众远相迎”,为了提醒自己,这一句我通常都念成“弥陀圣众常接引”,也就是希望阿弥陀佛和一切圣众时时刻刻和我的心相连接、相接通,时常引导我。
第三句:“迅离五浊生净土”,但愿我的心能很快把“垃圾”丢掉,很迅速的脱离一切恶念的污染,恢复本性的清净随时生活在净土的快乐中。才能够“回入娑婆度有情”而且是“永远欢喜度众生”,永不疲劳,永不厌倦。
愿我时时无障碍
弥陀圣众常接引
迅离五浊生净土
永远欢喜度众生
《毛毛虫变蝴蝶 —‘枉死’变‘往生’》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