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毛毛蟲變蝴蝶 —‘枉死’變‘往生’▪P3

  ..續本文上一頁悔而且更肯定他的功夫,對他更加尊敬,然而他還是願往生極樂也沒有貪戀。老和尚的願力堅定—大家說我是小偷看不起我,我也是往生極樂!大家忽然又說我功夫好是有修有證的高僧,我也願往生極樂!他的願是不動不搖的,不會隨著外面人事境界搖搖擺擺,不會受人左右,所以臨終的時候才能“無來無去”,因爲平常願力就不動不搖。大家可以發現,像這樣願力堅定不動搖的人,都反而能夠轉變境界改變人事,讓大家都服氣,比自己動搖去在乎去解釋好多了,因爲我們去解釋辯論可能會越描越黑,人家也未必要聽。說實在,自己的心會動搖的人,就是心力不堅強,講話一定沒力量影響別人。老和尚往生前,說:“無來無去,無歹志”,臺語的“無歹志”意思是“沒事”,發音正好一語雙關,因爲平常就只有往生西方一個大願(一心志),沒有其他不良志願(無歹志),所以沒有輪回之事(沒事),而能無來無去,不像我們叁心二意,搖搖擺擺,來來去去,全是些輪回六道的“歹志”,沒有往生的“真願”。

  自己尚且教不來,怎能教別人聽你的話

  有一天有一位婆婆很生氣地去向老和尚告狀,說自己的媳婦是多壞,多不聽她的話。老和尚只問她說:“你如果肚子痛有沒有辦法叫自己不痛啊?你如果拉肚子能不能教自己不拉呢?”

  那一位婆婆回答說:“不能”。老和尚說:“你教自己都教不來,自身尚且不聽話,怎能叫別人聽你的話?”

  生活考題—要面子?要極樂?

  我們如果希望把境界轉變成如意,只有自己願力忠懇堅強。我們平常是在佛堂念佛拜佛的時候唱念“願往生極樂”,但是一出了佛堂碰到生活考題,馬上就會浪費生命去在乎,去計較。浪費生命就枉死娑婆!比如說:您的兒子大專聯考名落孫山,您心中如果很在乎,覺得沒面子,不敢出去見蓮友,怕人家問起“您兒子考得如何呢?”,有這一種心就要好好檢討自己願生極樂的願。當然,希望兒子考上大學,這一種希求是正常的,可是這一種願一旦有了面子問題,患得患失,就變成了追求娑婆名利的願,和自己往生極樂的願是相違背的。一個願生極樂的人,不會在乎娑婆的名、利,不會去希求孩子,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他會幫助孩子同生極樂國,讓孩子真心快樂,會培養孩子的信心願力和慈悲心,讓他樂意助人,而幫助他永遠究竟快樂,他會認爲孩子是不是考上大學不是很重要,因爲在這世界上能夠普利衆生的人,未必要去讀大學啊!說實在自己能不能通過極樂大學的信願考試才重要,自己要是枉死娑婆輪回六道比考不上大學嚴重多了!

  自己快樂,就放光,照亮世界

  遇事往最快樂慈悲的方向想—

  我認識一位大家尊稱她“歡喜菩薩”的農婦,有一天她丟掉了五仟塊,她發現的第一句話就是說:“這樣撿到的人也能用,這樣真歡喜!”她的心真的是願往生極樂,所以遇到事總是往最快樂的地方想,往最慈悲的角度想,她馬上放下、布施,使自己當下快樂,自己能快樂,自然散發出快樂的芬芳和光明使大家都快樂!自己如果不快樂,愁眉苦臉,天天埋怨放黑煙,說能夠造福大衆實在不可能,也許還會給大衆惹麻煩,所以真的要幫助大衆,自己當下要活得快樂往生極樂。自己當下快樂,就像一盞燈點亮了,就會爲整個世界帶來光明,如果內心像一團垃圾發臭,或是一輛車子冒黑煙,對整個世界都會有汙染的不良影響。所以不要小看自己的一念,我們每一個心念都是周遍宇宙,對整個世界都有影響的。不要小看這願生極樂的一念,這真正放下垃圾烏雲的一念,會帶來強大的光明快樂,照亮自己和世界,也能産生拔苦予樂慈悲的功能力量,所以說“信”“願”也就是菩提心,這一種光明和輕松快樂不是天天患得患失的人所能想像的。

  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

  (不浪費心思在“著急”,才能盡心又盡力!)

  在燕巢有一位悟光和尚尼,她曾經閉關十多年修持很好,她有兩句開示描述她的心境,非常好,簡單而且貼切,真正是信心願力具足的寫照,她用很輕松自在、很溫和柔軟的聲音說:“沒有一個憂愁的事,沒有一個著急的事”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境界,聽了覺得身心很清涼。一個人真的相信佛力、相信自性,信心具足了就沒有一個可憂愁的事,反正都是往生極樂,憂愁做什麼?對娑婆世界的一切,不再挂礙執著,就沒有緊張壓力,就沒有一件值得著急的事,反正一切都盡心盡力,該辦好的,自然都會辦好,著急也不會比較快,不著急也慢不了。不把心思浪費在著急,才能夠真的做到盡心又盡力,反而能夠最快最圓滿!

  無爲心內起悲心—不在乎個人利害得失,才能全心全力爲衆生

  有人誤會願往生極樂,對娑婆世界不在乎,那就什麼都不必做了。事實上恰好相反,不在乎是不在乎個人名利,不在乎自己的利害得失,反而心情愉快,心境開闊,做什麼都能夠全心全力地付出,不會浪費心思在計較或是緊張擔憂,做什麼都快快樂樂盡心盡力,又覺得心中悠閑沒有事,不會累。就像觀世音菩薩,他是由“無爲心內起悲心”才能夠全心全力幫助衆生拔苦予樂。

  願—內心方向和焦點的調整。(明白動機、目標)

  (我是爲了讓大家快樂,才種蘭花)

  願生極樂要緊的是內心方向和焦點的調整,並不一定要過某一種形式的生活,具有某一種外表、或是特定做那些事,才是願生極樂。有一個小故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有一位師父種了很多蘭花,有一天他外出的時候,弟子不小心,把很高貴很美的一盆打破打壞了,這位弟子很擔憂、擔心師父回來會生氣罵他,沒想到師父回來看了只笑一笑,弟子就問師父:“爲什麼不生氣?”師父就說:“我是爲了要美化環境使大家歡喜快樂才種蘭花的,並不是爲了要生氣才種蘭花的,所以打破了也不必生氣啊!”

  “事物”雖破,“願”不會破。

  始終如一,自他快樂

  這一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很深,一般人不但是種蘭花,可以說做任何的事都不由自主的就會去在乎這一件事的成敗得失,一覺得成果被破壞了,有所失落,不管是花草死了,或是東西打壞了,或考試考壞了,或孩子不聽話,都會懊惱難過,這又是枉死娑婆!這位師父說得對,“我並不是爲了要生氣才種蘭花的”,他對自己的動機、目標都很清楚,他的願可以說是和大家一起快樂、同生極樂的願,而難得的是他始終都能保持這個願,蘭花雖然打破了但是他的願沒有隨著打破,他還是往生極樂一樣歡喜,並沒有生氣枉死娑婆。

  忏悔—遇逆境,就製造五大類垃圾(枉死!)

  我自己反省就覺得很慚愧不如他!因爲有時候做事,開始的願是往生極樂,但是中途遇到挫折,就忽然又枉死娑婆,又製造貪、嗔、癡、慢、疑五大類垃圾,其實要像他那樣才是真正的願,始終如一保持自他都快樂清淨,遇到順逆境界心都不退轉,不會讓彼此都落入生氣痛苦的地獄深淵。

  無論怎麼考—還是願生極樂!

  如果平常生活中,您孩子幫忙做事打破了碗,弄壞家俱,您也能夠願生極樂,只好好的教他,不生氣、不罵人。

  下班的時候發現遭小偷,你也能願生極樂就歡喜布施,不必恐怖憂愁。

  假如先生有外遇,你也能願生極樂不和他嘔氣對他更好;煮菜燒焦了你也願生極樂,快樂地把鍋子刷幹淨。

  朋友誤會你,你也能夠願生極樂不必傷心,因爲阿彌陀佛了解你。

  今天吃了一道好菜,你也能夠願生極樂,不會因爲貪吃就枉死娑婆。

  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對你很好,你也能夠願生極樂,了解阿彌陀佛對你更好而且永不變心。這樣才能當下快樂,否則苦也是白苦,氣也是白氣,除了枉死也不會得到什麼,不如把枉死變往生!

  願力堅強,無障礙

  我們若能練習在日常生活中提起往生極樂的願來念佛,臨命終的時候自然也願力堅強沒有障礙。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一首“發願偈”,是寺廟課誦常唱念的:

  願我臨終無障礙

  彌陀聖衆遠相迎

  迅離五濁生淨土

  回入娑婆度有情

  時時佛在,永遠歡喜。

  我們前面講過:我們的心念、生命,可以說是刹那刹那都在生、滅,所以隨時都是臨終。因此—

  第一句:“願我臨終無障礙”也可以說是“願我時時無障礙”,所謂障礙是我們妄想、執著,自己生障礙,要“無障礙”就是自己要決心去放下放開。

  第二句:“彌陀聖衆遠相迎”,爲了提醒自己,這一句我通常都念成“彌陀聖衆常接引”,也就是希望阿彌陀佛和一切聖衆時時刻刻和我的心相連接、相接通,時常引導我。

  第叁句:“迅離五濁生淨土”,但願我的心能很快把“垃圾”丟掉,很迅速的脫離一切惡念的汙染,恢複本性的清淨隨時生活在淨土的快樂中。才能夠“回入娑婆度有情”而且是“永遠歡喜度衆生”,永不疲勞,永不厭倦。

  願我時時無障礙

  彌陀聖衆常接引

  迅離五濁生淨土

  永遠歡喜度衆生

  

  

《毛毛蟲變蝴蝶 —‘枉死’變‘往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