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毛毛蟲變蝴蝶 —‘枉死’變‘往生’▪P2

  ..續本文上一頁對他的批評,就會很在乎寺廟有沒有人要來,他就會怕這一個來勒索的新聞記者,會怕給了錢就要常被勒索,而不給錢,就要被登報名聲破裂。心中如果越怕他,越放不下,越在乎,一定就有越多麻煩,那就得天天擔憂受苦,不可能“無有衆苦但受諸樂”,那就注定要枉死娑婆,不可能往生極樂。

  敢放下夢境,醒過來!敢當下往生,自由自在!

  寶貝名利,作垃圾去

  而老和尚雖然外表又瘦又小,但是對佛的信心,對自己佛性的信心可是強大無比的!他知道世間的種種相,有如夢境般的虛幻,所以他敢放下夢境,覺醒過來!他敢放下整個娑婆世界!他敢當下往生極樂自由自在!這樣的願力就真實而強大無比!

  那位勒索的人,當成寶貝來威脅用的“名利”,老和尚是當作垃圾丟掉了。這一種對名利、對榮辱都沒有挂礙的心胸,來自于他願往生極樂的真實願力。

  解大便—放下,會失去什麼?

  我們來看看,老和尚真願往生的“願力”,和沒有挂礙的“放下”,會不會糟糕倒楣呢?大家看到顯然不會的!相反的,老和尚的福報智慧是世間稀有的。一般人放不下、不敢放,就是怕放了會失去什麼,怕放了會一無所有,這就是對佛法沒有了解,沒有信心,就好像怕解大便會失去什麼一樣。

  自性具足一切福報、智慧

  執著、妄想是烏雲

  我們的釋迦牟尼佛在成道的第一句話就是感歎而且是非常地感慨,他連續用了兩個“奇哉!”“奇哉!”的感歎詞,感歎奇怪啊!神奇啊!什麼事是神奇呢?原來一切衆生都和佛有完全一樣的智慧德相,這是多麼神奇啊!然而很可惜,只因爲妄想和執著的障礙,就把這本來有的佛性智慧和福報完全都埋沒掉了,不能證得,也就是自己的寶藏沒有辦法開發顯現來用。這一句話—“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相信佛教徒大多聽過,然而真正信得過,能得到受用的人很少很少。

  六祖在開悟的時候也感歎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們的佛性本來一切都圓滿具足,什麼都有的。我們佛教徒的信心,是要信佛,而且要信自己也有佛性、和佛一樣。相信我們本來的福報和智慧是和佛平等的,只因爲我們妄想執著太多障住了,才不能顯現出來,就仿佛烏雲太多了才使得陽光不能透發顯現一樣。

  別擔心

  放舍烏雲,不會失去陽光!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小看“願意往生極樂”這個願意的念頭,千萬不要小看一念的“放下”,這一念對娑婆世界的放下,就像烏雲的消散,使得本有的佛光能顯現出來。要知道放下烏雲,突破烏雲並不會失去太陽的光明,不必擔心!放下妄想和執著,本有的福報、智慧才會顯現出來。願生極樂念佛,就是用一念佛號突破一切妄想執著的烏雲,使得佛光顯現出來,也使得佛力的妙用顯現出來。要明白我們心中的挂礙,“在乎這一個,擔憂那一個”就是烏雲。我們由老和尚這一件事可以多少體會到“信”“願”的力量和日常生活的信願考題。

  願—是心中真正的希求

  把“願”—貫徹在整個日常生活,作爲前導

  蕅益大師說:信願是決定往生的條件。而有信心的人未必已經發了願,然而已經發願的人必定是具有信心的。所以往生的總關鍵是決定在“願”。有人會說:“有啊!我每天都有念願生西方的發願文”。要知道,照字念發願文,未必真有那一份心。“願”是心中真正的希求,真正想要的。真心發願的人不只是在佛前念發願文,而是會把這一個願貫徹在整個日常生活中,作爲前導,就像老和尚被勒索時,還是以這一個願作爲主題,他只有這一個大願,完全沒有希望世人恭敬供養他的心,甚至也沒有刻意要辦什麼佛教事業的願。

  “我沒有要做什麼”—做了無量無邊度衆生事

  有一次有一位居士,帶了一位瑞士華僑去拜見他,這位居士向老和尚介紹說:“這位華僑是瑞士的富豪,您如果把他度來學佛,以後您要辦什麼佛教事業他都會支持的。”老和尚只閉著眼睛平淡地回答說:“我沒有要作什麼”,老和尚是在沒有要作什麼的心境中,做了無量無邊度衆生的事,他度衆生是自然而然的,是因爲佛性的德行流露,自然偉大自然感人。

  度人山人海—每天吃飽閑著沒事

  心中沒事—空靈智慧—才能辦好一切事

  曾經有人看他每天被人山人海包圍著問問題,就很感慨向他說:“老和尚您實在度了好多衆生!”老和尚只有平靜地回答說:“我每天吃飽閑著沒事。”如果以我們常人有爲的眼光來看,他應該是很忙又很累的,但是因爲他的心沒有挂礙執著,所以只覺得“吃飽閑著沒事”。因爲內心沒事,什麼都放下,自然輕松愉快!因爲心中沒事,才能空靈智慧,才能觀照,反而能夠辦好一切的事,又不會累,只覺得悠閑。如果是一般人光是看人山人海心就煩,光是緊張擔憂就累得不得了,心中一有挂礙,就會觀察不清楚,事情反而都辦不好。

  患得患失,障福障慧

  (誰叫我們不信佛光,信烏雲!)

  我們一般人因爲沒有真願往生,對于娑婆世界每件事都很在乎、很執著,患得患失,也就是烏雲障得很多,陽光反而透不出來。而老和尚真願往生、不在乎了,反而透出智慧光一切清楚明白。誰叫我們不信佛,不信我們本來有智慧福報,要去信妄想執著,搞那麼多烏雲!?烏雲越多,就越沒有福報,越沒有智慧。

  緊張、執著—枉死娑婆(不會得到什麼—除了枉死娑婆)

  (烏雲密布—求也求不到陽光)

  相信參加過考試的人都會有經驗,並不是越緊張越在乎,成績就能考好;相反地,越在乎就越患得患失,可能成績會越差,因爲壓力大,太緊張,血管就會收縮,供應腦子的血流氧氣就不夠,即使平常聰明的人也會變笨掉。而且壓力大的時候,身心都僵硬不靈活,反應就變差了。而且我們可以觀察,緊張的人通常表情不會很愉快,給人的印象也會不好,所以反而處處不吉利,這就是本來有的福報,被“在乎、執著”埋沒掉了,反而不能夠顯現。這樣的緊張患得患失,實在很冤枉,真的會“枉死娑婆”,爲什麼呢?因爲缺乏願意往生極樂的真願力,所以對這一個世間一些小名小利都太在乎、太挂礙,結果呢?也不會得到什麼!除了變成小氣鬼,內心放不開,比較苦,比較不能感受幸福之外,真的不會得到什麼。

  有信、有願—福慧自現

  (烏雲消散—擋也擋不住陽光)

  我們並不是在勸人考試要吊兒郎當不須要好好讀書,是勸人放開患得患失那一種緊張壓力,使我們佛性智慧福報能夠顯現出來,反而能夠把書讀好,把事辦好,就是不刻意想要考好,也能夠考得好,就像廣欽老和尚,他並沒有希求大家恭敬他,大家也自然恭敬一樣。要知道烏雲一旦散開了,陽光是自然顯現的,擋也擋不住,如果還是烏雲密布要想見陽光,是強求也求不到的,我們的福報智慧也一樣。如果有信願,肯放下、突破心中的烏雲,福報智慧自然顯現,擋也擋不住,不須要另外去強求。人肯放開一朵烏雲就能顯出一區的光明和福報來,如果肯放開全部的烏雲,就能顯現圓滿的無量光,這是自自然然的。

  往生極樂世界,享受一切快樂,就是我們最大的福報和智慧!

  願生極樂的人就一定肯放開烏雲,不肯放的就是沒有真願。

  娑婆—自心穢所召感—理應厭離

  極樂—自心淨所召感—理應欣求

  蕅益大師對“願”這個字的定義、解釋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厭離”的意思不是叫我們很憎惡、很討厭,厭離是真的沒有興趣自然放下,內心不和它相應,不希求。

  蕅益大師說,娑婆世界就是我們內心的汙穢招感來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垃圾有什麼好寶貴的?當然是沒有興趣,不相應、也不希求。而欣求極樂就是很歡欣地奔向極樂世界,很歡欣和清淨快樂相應。因爲所謂極樂世界,就是我們的內心清淨快樂所招感來的世界,既然是自心的清淨快樂,當然是應該相應去欣求。

  日常生活,願的檢討(願—厭離自心垃圾)

  檢討是否—“厭”而“不離”?

  如果我們真的願往生極樂就要依照祖師所說的定義,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檢討我們的願是不是真實,檢討我們內心真正的希求是什麼?比如說有一位媳婦她的妯娌向婆婆說她的壞話,使得婆婆也誤會她,到處說她不好,這位媳婦知道了,就很難過,很想去向妯娌解釋清楚,希望大家不要誤會她而能夠肯定她,這就是她的“願”,是她內心真正的希求。這樣的希求這樣的願是人之常情當然是無可厚非的,也是可以做到,可以求得的,但是要注意:這樣的願並不是願生極樂的願!因爲她很在乎婆婆妯娌對她的評價肯定,別人的批評使她傷心生氣,心中冒黑煙,因爲她的心很在乎這個事件,很在乎那幾句評語,也很討厭那些評語,但是要注意“討厭並不是厭離”而是“厭而不離”,因爲她的心念一直去想它,一直不肯脫離它的束縛折磨,這就是厭而不離,越想越苦,這厭而不離,就是願意枉死娑婆,不是願意往生極樂。

  放得開—就能轉變別人和境界

  要明白往生極樂完全不須要“妯娌很善良,婆婆很明理了解我們”這一些條件,這一些條件都是外在,求之于別人的。往生極樂要像前面所說的,廣欽老和尚那樣,自己願生極樂願力堅強,當下放得開,當下自在快樂!自己果真有這一種力量!就能轉變別人,轉變境界。

  不動不搖、一心志

  無來無去、無歹志(臺語:無歹志,(沒事),一語雙關

  (白眼相向—我也是往生極樂

  萬衆恭敬—我也是往生極樂——一心一志)

  廣欽老和尚當年在大陸的寺廟中修行,寺廟中的師父爲了考驗他的功夫,曾經故意把功德箱的錢藏起來,然後又當衆故意說是他偷的,結果全寺裏的人都對他白眼相向認爲他是小偷。這一種情境,換了我們一定苦死了,冤枉死了!但是因爲他的心是願往生極樂,所以根本不在乎這個世界的誣賴和評語,所以人家“白眼相向”他也“如沐春風”,完全不會影響他的自在快樂。結果後來寺廟宣布了真相,大家不但忏…

《毛毛蟲變蝴蝶 —‘枉死’變‘往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