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上座部佛教跟你认识的佛教不同噢
【本篇节录自佛使比丘于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缅甸仰光举行的第六次结集会议的演讲稿。】
南传上座部佛教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考。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认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与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经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传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像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中。 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还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级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布朗族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在中国仅云南独有,传入云南已一千多年,分部在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几乎是全民信仰南传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传佛教西双版纳傣族对南传佛教的信仰带有民族性、群众性,其佛寺遍于全村寨,每个男性儿童都必须当一个时期的和尚,成人才会有社会地位。 一般来说,南传佛教的《巴利语经、律、论三藏》是现存佛教各支中最早的经典资料。它的成书时代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南传上座部佛教特色:
一、由于禁止对原始教法做任何废除或修改,只容许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确的说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纯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谈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项特色之前,我们必须先认知,不论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从初期到后期的经典,而这些经典是由不同的经论权威因应环境渐渐添增而成。这是很明显的事实,毋需证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项值得注意的特点:那就是我们无权删除或修改佛陀在经典中所说的任何教法,虽然佛陀于将入灭时曾允许在僧团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认为不论多么微细的删改都不可以。上座部这种严禁删改的作法,源于大迦叶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结集时,僧众们所建立连非常微细的经律都禁止废除的共识。
至于上座部经典的增添(一般认为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经典),这些添加的经律必须极度严谨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则,或者根据原始经典加以阐释。增添经律必须与原始经典意义相符!这种作法与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已改变了佛法的方向。
我们无权增添经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时空因缘或任何外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以致丧失原始教义。这样的增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佛法堕落成有神论或自我论,或更严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义。我们害怕做这样的事,所以乐于接受我们是懦夫的指控。由于这种保守的作风,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愿我们永远保持这样的态度,若对经典有所增添,不论是巨大或微细,都必须与原始佛法相辅相成,使原始教义能达到颠扑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统的说法,由于任何影响而与原始教义混合,都会自行显现出来,因为这些异说不可能与原始教义融合在一起。为了在教义受到疑难时,能指出正确的教法,世尊曾宣说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关戒律,另一章则与经有关。而那些渗杂进来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则检定下,就会显示出其本质上的谬误,而自动地剔除;或者,如果这些异说仍然存留在神圣的经典中,因为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兴趣。
由于前面所说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制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从一开始就以纯正的形式延续至今。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项主要的特色,它坚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槃经》所说:“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废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并敬谨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众必昌盛,不倾颓!”
二、以八正道为根本教义。八正道直接与生命实相有关,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间众生不能安住于世,也无法解脱,因此,八正道是世间、出世间的唯一途径。希望每个人都毫不迟疑地坚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质。佛陀如是说:「八正道,我说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确修行或尝试修行八种正确的法门。也就是在每一种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并使之成为生活的艺术,其实八正道是唯一可称为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门。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证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说八正道是人人「应当可证见的」,或待发觉并待证悟的,世尊称它为「自然趣向涅槃之道」或「流」。它使众生自然趣向涅槃,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证得涅槃。因此,对众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证得涅槃之道。
[正见是众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项是修习正确的知见,简称为正见。正见包括各种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彻悟直接说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圣谛、一切现象的缘起、一切存在的本质——无常、苦、无我及整个因果律的范围。证悟以上任何一种法都会有相同的结果——涅槃,脱离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见也间接包含所有世间正确的看法,这些看法是获致世间祥和与利益的方法。
佛陀称正见为「众善的开端」和「洞察四圣谛的开始」。它是涅槃——苦的止息——必然来临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开始。大家也许知道,正见一旦现前,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都会同时自动产生,当时机成熟时,我们就会从苦中解脱。《增支部》说:「人靠著正见的彻底实践,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称正见为「解脱的开端」,这带给我们很大的希望,我们应该热切而且心存感激地尽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项的正见。
[正见是正定的基础]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当我们向内观照(实际上就是正见)时,自然同时会获得与正见成正比增长的正定。其实,人心念纷乱时根本无法修习,自然地修习所获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术化、规则化的方法修习,则所获得的也是与该方法相应的定。一旦修习正见,自然就可获得更深的定力,而这份定力又积聚成帮助正见自然涌现的资粮.缺乏正见,我们就不知如何修习,一个人先前所获得的正见会时时刻刻激发出正定的力量,而这新激发出来的正定力也会反过来促使正见成正比增长。关于这点,佛陀曾经如是说:「没有慧,就没有定;没有定,也不会有慧;定慧具足,则近于涅槃。」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没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发而成的。
我们可以射箭的例子来说明上述的现象。当一个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标时,无须以意志来集中精神,这种集中的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与瞄准同步产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标的认知坚定,那么他的精神集中也会很坚定,认知时时刻刻都强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确了解解脱的价值,必然会引生正定的力量,并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说「无慧就无定」的说法一致。因此,把重点放在修习正见上,就会自然产生适当且足以彻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说来,一个健康、智慧的人可以从事这种修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种方式中描述定:
(一)预知此生幸福的定,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获得智见的定(一种不平凡的领悟力)。这是作意光明想、住昼想的修行。
…
《南传上座部佛教跟你认识的佛教不同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