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上座部佛教跟你認識的佛教不同噢

  南傳上座部佛教跟你認識的佛教不同噢

  【本篇節錄自佛使比丘于一九五○年十二月六日,在緬甸仰光舉行的第六次結集會議的演講稿。】

  南傳上座部佛教

  雲南傣族等少數民族佛教,屬巴利語系,亦即南傳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傳的小乘佛教在教義、學說上都有不同的發展而各具特色。中國漢文大藏經中關于北傳小乘的經律、論叁藏都有比較完備的譯本。高僧法顯曾到師子國(今斯裏蘭卡)抄寫經律,但所攜回譯出的《雜阿含經》原本是否爲巴利語已不可考。南朝齊永明七年(489)譯出的《善見律毗婆沙》和梁天監十四年(515)譯出的《解脫道論》則出于南傳。中國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傳同一系統。律宗解釋律義即常引《善見律毗婆沙》之說。中國出家尼衆的得戒最初也由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十余人前來傳授。故漢地戒律與南傳有很深淵源。在教義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內容。在南傳叁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錄各種波羅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與聲聞道共,爲大乘理論之先河。尤其主張“心性本淨,爲客塵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塵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發現,達摩的壁觀,可能與南傳定學從地遍處入手應用地色曼茶羅有關。由此可見,南傳巴利語系佛教與漢傳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錯綜的關系。  南傳巴利語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約在7世紀中由緬甸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傳。約在11世紀前後,因戰事波及,人員逃散,佛教也隨之消失。戰事平息後,佛教由勐潤(今泰國清邊一帶)經緬甸景棟傳西雙版納,並隨之傳入泰潤文書寫的佛經。這就是現在傣族地區的潤派佛教。此外,另有緬甸擺莊派佛教傳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二年(1277)傣文創製後始有刻寫貝葉經文。明隆慶叁年(1569),緬甸金蓮公主嫁與第十九代宣慰使刀應勐時,緬甸國王派僧團攜叁藏典籍及佛像隨來傳教。最初在景洪地區興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緬僧雙將佛教傳至德宏、耿馬、孟連等地,爾後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這些地區的傣族中。  經典內容和南傳巴利語系叁藏相同,但編次稍有差別。叁藏典籍有巴利語的傣語譯音本及注釋本和部分重要經典的傣語譯本,還有大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經典注釋外,還有天文、曆算、醫藥、曆史、詩歌、傳說及佛經故事等。  現在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稱可分爲潤、擺莊、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細分爲八個支派。傣族男童達到入學年齡必須出家爲僧,在寺院中學習文化知識,接近成年時再還俗。個別被認爲優秀的,可繼續留寺深造,並按僧階逐步升爲正式僧侶。僧階大體可分帕(沙彌)、都(比丘)、祜巴(都統長老)、沙密(沙門統長老)、僧伽羅阇(僧王、僧主長老,這一僧階長期來虛職無人)、帕召祜(闡教長老)、松迪(僧正長老)、松迪阿伽摩尼(大僧正長老)等八級。或在帕之前增帕諾(行童)一級,在都之後增都龍(僧都)一級則爲十級。自五級以上晉升十分嚴格,最後兩級在整個西雙版納地區只分別授與傣族和布朗族各一個,成爲地區最高宗教領袖。

  南傳佛教主要流傳于東南亞各國,在中國僅雲南獨有,傳入雲南已一千多年,分部在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地,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幾乎是全民信仰南傳佛教。另有部份佤族也信仰南傳佛教西雙版納傣族對南傳佛教的信仰帶有民族性、群衆性,其佛寺遍于全村寨,每個男性兒童都必須當一個時期的和尚,成人才會有社會地位。 一般來說,南傳佛教的《巴利語經、律、論叁藏》是現存佛教各支中最早的經典資料。它的成書時代在公元前100年左右。

  南傳上座部佛教特色:

  一、由于禁止對原始教法做任何廢除或修改,只容許添加能令原始佛教更精確的說法,上座部佛教成了唯一成功保存古老純正佛教教法的部派。 談到上座部佛教的第一項特色之前,我們必須先認知,不論佛教有多少宗派,各派都有從初期到後期的經典,而這些經典是由不同的經論權威因應環境漸漸添增而成。這是很明顯的事實,毋需證明。

  至于上座部佛教,有一項值得注意的特點:那就是我們無權刪除或修改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的任何教法,雖然佛陀于將入滅時曾允許在僧團同意下,可以舍小小戒,但上座部認爲不論多麼微細的刪改都不可以。上座部這種嚴禁刪改的作法,源于大迦葉尊者主持的第一次結集時,僧衆們所建立連非常微細的經律都禁止廢除的共識。

  至于上座部經典的增添(一般認爲上座部也增添了一些經典),這些添加的經律必須極度嚴謹地保存原始教法的原則,或者根據原始經典加以闡釋。增添經律必須與原始經典意義相符!這種作法與其他部派不同,其他部派的增添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已改變了佛法的方向。

  我們無權增添經律,而使佛法在不同時空因緣或任何外在環境的影響下發展,以致喪失原始教義。這樣的增添,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佛法墮落成有神論或自我論,或更嚴重地退化回古老的神秘主義。我們害怕做這樣的事,所以樂于接受我們是懦夫的指控。由于這種保守的作風,上座部佛教得以保留佛法的原貌。但願我們永遠保持這樣的態度,若對經典有所增添,不論是巨大或微細,都必須與原始佛法相輔相成,使原始教義能達到顛撲不破的程度。

  若有非正統的說法,由于任何影響而與原始教義混合,都會自行顯現出來,因爲這些異說不可能與原始教義融合在一起。爲了在教義受到疑難時,能指出正確的教法,世尊曾宣說了二章的四大教法,其中一章有關戒律,另一章則與經有關。而那些滲雜進來的因素在四大教法的原則檢定下,就會顯示出其本質上的謬誤,而自動地剔除;或者,如果這些異說仍然存留在神聖的經典中,因爲自身的矛盾,也引不起任何人的興趣。

  由于前面所說上座部不可更改教法的製度和四大教法,上座部佛教的教法從一開始就以純正的形式延續至今。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第一項主要的特色,它堅固地奠基于佛陀的教法,一如《大般涅槃經》所說:“比丘!只要比丘永不廢除已立之法,不另增添未曾有法,並敬謹奉行已立之法。如是,比丘!和合僧衆必昌盛,不傾頹!”

  二、以八正道爲根本教義。八正道直接與生命實相有關,若不依止八正道,任何世間衆生不能安住于世,也無法解脫,因此,八正道是世間、出世間的唯一途徑。希望每個人都毫不遲疑地堅信八正道是佛法——尤其是上座部佛教——的本質。佛陀如是說:「八正道,我說即是梵行」,即是佛法。

  八正道就是正確修行或嘗試修行八種正確的法門。也就是在每一種生活方式中都能具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並使之成爲生活的藝術,其實八正道是唯一可稱爲佛教修行法的巧妙法門。任何具有自然智力的人都可能證悟八正道,所以世尊說八正道是人人「應當可證見的」,或待發覺並待證悟的,世尊稱它爲「自然趣向涅槃之道」或「流」。它使衆生自然趣向涅槃,使每位奉行八正道者必然且奇迹地證得涅槃。因此,對衆生而言,八正道正是證得涅槃之道。

  [正見是衆善之始]

  八正道的第一項是修習正確的知見,簡稱爲正見。正見包括各種智慧或究竟了悟。如:徹悟直接說明苦及苦的止息的四聖谛、一切現象的緣起、一切存在的本質——無常、苦、無我及整個因果律的範圍。證悟以上任何一種法都會有相同的結果——涅槃,脫離俗世生活;另一方面,正見也間接包含所有世間正確的看法,這些看法是獲致世間祥和與利益的方法。

  佛陀稱正見爲「衆善的開端」和「洞察四聖谛的開始」。它是涅槃——苦的止息——必然來臨的徵兆,就好像晨曦象徵一天的開始。大家也許知道,正見一旦現前,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都會同時自動産生,當時機成熟時,我們就會從苦中解脫。《增支部》說:「人靠著正見的徹底實踐,以克服所有的苦」,于是佛陀稱正見爲「解脫的開端」,這帶給我們很大的希望,我們應該熱切而且心存感激地盡快奉行八正道第一項的正見。

  [正見是正定的基礎]

  奉行八正道最大的希望是,每當我們向內觀照(實際上就是正見)時,自然同時會獲得與正見成正比增長的正定。其實,人心念紛亂時根本無法修習,自然地修習所獲得的也是自然的定;如果按照技術化、規則化的方法修習,則所獲得的也是與該方法相應的定。一旦修習正見,自然就可獲得更深的定力,而這份定力又積聚成幫助正見自然湧現的資糧.缺乏正見,我們就不知如何修習,一個人先前所獲得的正見會時時刻刻激發出正定的力量,而這新激發出來的正定力也會反過來促使正見成正比增長。關于這點,佛陀曾經如是說:「沒有慧,就沒有定;沒有定,也不會有慧;定慧具足,則近于涅槃。」定、慧是彼此存在的必備條件。因此,沒有慧,不能生定,反之亦然,定、慧是互相激發而成的。

  我們可以射箭的例子來說明上述的現象。當一個人手持弓箭瞄准目標時,無須以意志來集中精神,這種集中的精神會自然而然地與瞄准同步産生。如果射箭的人想射中目標的認知堅定,那麼他的精神集中也會很堅定,認知時時刻刻都強化精神的集中(定)。同理可知,正確了解解脫的價值,必然會引生正定的力量,並且完全和佛陀上述所說「無慧就無定」的說法一致。因此,把重點放在修習正見上,就會自然産生適當且足以徹悟真理的正定。一般說來,一個健康、智慧的人可以從事這種修行,且獲得滿意的結果。

  佛陀曾在《增支部》以四種方式中描述定:

  (一)預知此生幸福的定,這是四色定的修行。

  (二)獲得智見的定(一種不平凡的領悟力)。這是作意光明想、住晝想的修行。

  …

《南傳上座部佛教跟你認識的佛教不同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原則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