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叁)獲得正念正知(意識的專注與純淨)的定。這是爲了達到自我控製,而觀 照內心活動的修行,也是爲了能洞見受、想、行之生、住、滅的修行。
(四)獲得息滅四種有漏(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的定,這是觀照五取蘊(色、受、想、行、識)生滅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種的定就是可獲得如經典上所說的智慧或正見的修行,修習這種定主要是爲了培養智慧,事實證明「修習正定」這字義,比我們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範圍廣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離開慧或正見,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脫的目標上絕對直接或間接地與慧並存,並不是如多數人所認爲的只要安靜持續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許多經典中是以四色定來說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經》中,佛陀也解釋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惡的正見,且是能製心一處的心理狀態。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見而稱之爲「正」,否則修習四色定會落入外道,如佛陀證悟前的老師阿羅邏迦藍、優陀羅羅摩子所修的苦行與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樣的定不屬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槃。因此,正見和正定必須片刻不離地並進,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見是八正道的指導綱目]
不僅如此,只要正見現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與正念也就可以順利增長。正見的本質可以明辨是非、可行與不可行、有益與有害,同時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強的覺悟力,常常趨使人們依據正確的認知處世。因此,透過正見,一個人必然有正確的目標、說正確的話、行爲正當、正確地生活、正精進,並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見的力量,這六項德目變得較易達到。
從另一個思考的角度看,爲了達到八正道中屬于「戒」的正語、正業和正命的目標,必須有慚與愧兩種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攝六根(根律儀)。同樣地,因爲具足正見,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獲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進、正念和正定本身,它們相依共存,互相支撐,如心輕安、身輕安也可以經由正見的力量,而很容易獲得。因此,正見是八正道的關鍵,也是其他項目的指導綱目,所以佛陀稱它爲八正道的「先鋒」。八正道中屬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見也是如此,當它們在正見的引導下時,就可得到適度的增長。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見時,可以解決前述六項的實際困難,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項困難,也可以解決。由出世正見的四個層次所獲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話說明:「對我們而言,凡事不執取,則不受後有。」一旦人的內心充滿「不執取」等的正見,邪見、邪思惟、邪語、邪行、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等就不會滯留心中。更確切地說,內心就會自動地「改邪歸正」,臻至圓滿。因爲對世間的一切不執著,最終將達到滅——涅槃,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滅除。只有靠「凡事不執著,則不受後有」的正見,這種可能才會發生。
[八正道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
最奧妙的一點是八正道使世間不至于缺少阿羅漢。佛陀在入滅的那天說:「喬陳如!如果比丘正確地生活,世間就不會缺少阿羅漢。」其中「正確」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當時也說:沒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那一個宗教沒有八正道,就沒有四果位的聖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爲什麼八正道能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呢?這一點也不難明白。當一個人依循以正見爲導、正定居後的八正道生活時,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讓煩惱有可乘之機,煩惱一旦缺乏來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養品,就會日漸消弱,終至死亡。假如每個人都根據八正道的原則過正確的生活,那麼所有的煩惱將必然消失殆盡.若煩惱消耗到可以證得聖果的第一個標准時,這人就證得須陀洹(入流的狀態 ),最終的阿羅漢果也必然可經由八正道證得,而趣向涅槃。因此,這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爲證初果須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我們內心持續修持定,以證悟「不執著樂,不執取一物,則不受後有」,會使我們的內心遠離對世間事物或有情衆生的執著,並且使內心趨向「息滅一切苦—— 不留任何受苦之因」,這是因爲他已沒有任何束縛。
當我們的內心一直持續集中在這種不執著的真理上,最終的正見會自然産生,自然趨向涅槃。因此,言語、行爲、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專注力就不會趨向邪惡,善良自動持續地充塞身心,而成爲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時,由于缺乏滋長煩惱的必需品,煩惱最後也漸漸萎縮,直到證得某一沙門果,甚至證得阿羅漢果。
以上所說就是可使世間不缺少阿羅漢的八正道的奧妙,對衆生而言,這方法是實際可行的。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們深感驕傲的第二項特色。
涅槃是至高無上的法
叁、不生、不有、不滅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創造、控製與毀滅等叁種力量的上帝,這是至高無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創造、控製與毀滅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經典上所說的「上帝」可從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並歸納成叁種意義:創造神、控製神與毀滅神。創造神是創造萬物的神,控製(主宰)神職司控製,毀滅神負責周期性的世界毀滅。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認上述叁種力量,人就會被創造、控製與毀滅。在某些宗教,這叁種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則分別由叁個或更多的神負責。但不論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神或多個神,人的責任同樣都是向他或他們禮拜、祈禱。佛教徒認爲陷入上述所謂神的叁種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驕傲的事,
也不是能證得自在、究竟解脫或苦的止息的涅槃。人仍是無常變化的輪回漩渦中的主體者,也仍然受製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國度或企望永遠生活在上帝的天堂,這是尚未解脫,未具足「不生」之清淨心的狀況。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認爲只追求天堂太過簡單、平淡,不夠怡人,他們努力追求的是超脫永無止盡的創造、控製與毀滅的影響。佛教徒尋求究竟的自在、解脫和滅除包括永遠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縛,因爲究竟滅除所有的束縛才能爲今生帶來究竟的安樂,創造、控製與毀滅的力量對于想解脫天、人束縛的心沒有任何作用。身爲佛教徒的我們,在佛陀的引導之下,發現上述叁種力量的事實。謹述如下:
(一)自然的創造力被稱爲創造神,其實是無明(無知或對苦、苦的起因認識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創造了不同的有爲法。經典上說:「無明緣行,行緣識等」,直到充滿煩惱的衆生出現,並爲世界帶來各種危機。
(二)自然的控製力被稱爲控製神,其實是業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們由于無明,受善惡業的支配,而系縛自己。
(叁)自然的毀滅力被稱爲毀滅神,其實是無明,它以叁種渴愛的形式出現,使人陷入種種渴愛,且使欲望到達頂點,以致沈溺于財富、權勢等世間欲樂,至死而不知道德、羞恥和畏懼。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統,根據這套系統就可以了解:這一切只是由無明産生,它以各種不同形式,而産生創造、控製和毀滅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無明的掌控之下,並産生永恒相續的苦,而這苦就如水的漩渦,輪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衆生必須努力奮鬥,以消除創造、控製與毀滅力量的真正源頭——無明。我們必須透過自己的能力,産生智慧,以對抗無明,我們不能將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創造神、控製神和毀滅神的控製下。事實上,所謂的上帝,就是無明,而叁種神則是行、業力和愛欲。
[八正道是無明的終結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無明,獲得智慧。這使我們明白諸法實相,以致證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執取世間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執取,不 「生」,也不「有」。不「有」,是因爲「我」只不過是無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則是不生爲任何生命型態,包括天堂的天神。「我」或「自我」只不過是內心妄見的産物,當心中沒有妄見時,「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淨心,清淨心不執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沒有束縛,也沒有需要撐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賴任何人或受製于任何人。清淨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製和毀壞,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脫與所有煩惱的止息處,無須等待希望國土(淨土)或上帝天堂,這就是涅槃或人類的至善。一如聖典所說:「一切佛都說涅槃是至高無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範圍。
上座部佛教沒有作爲誘餌的希望國土(淨土)和天堂,也沒有讓人們執著的人格神或事,純潔、清淨與甯靜的真心叁寶取代上述的神,並且協助人們證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絕不能與迷信視爲同類。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軍隊、誘餌、報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儀式和物質化的典禮,就可以傳到全世界。這是因爲人們事先從教法修行中得到極大的喜悅,甚至一開始只是抱著嘗試接觸上座部佛教的心態,也會得到極大的喜悅,佛教史中有許多這種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與迷信不同的第叁項特色。
[佛教叁寶的真義]
四、把人所具足的叁寶當作開啓智慧的目標,取代依賴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上座部佛教的叁寶可取代有神教諸神,這具有二層意義。就適合初學者理解的通俗意義來說,叁寶是指:(一)佛:靠自力覺悟並弘揚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證悟並弘揚的究竟真理,是爲了讓每個如法修行者都能學習、修持並證悟而達到解脫。(叁)僧:聽聞、體解、修持並證悟「法」的人。 簡單地說,「佛」是證悟並弘揚「法」的…
《南傳上座部佛教跟你認識的佛教不同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