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三)获得正念正知(意识的专注与纯净)的定。这是为了达到自我控制,而观 照内心活动的修行,也是为了能洞见受、想、行之生、住、灭的修行。
(四)获得息灭四种有漏(欲漏、有漏、见漏、无明漏)的定,这是观照五取蕴(色、受、想、行、识)生灭的修行。
由上述可知,第四种的定就是可获得如经典上所说的智慧或正见的修行,修习这种定主要是为了培养智慧,事实证明「修习正定」这字义,比我们平常所知修四色定的范围广得多。因此,定的修行不能离开慧或正见,上座部佛法的定在解脱的目标上绝对直接或间接地与慧并存,并不是如多数人所认为的只要安静持续地打坐而已。
至于八正道之一的正定,佛陀在许多经典中是以四色定来说明,而且在《中部·大四十经》中,佛陀也解释正定具有能分辨善恶的正见,且是能制心一处的心理状态。因此,正定因具有正见而称之为「正」,否则修习四色定会落入外道,如佛陀证悟前的老师阿罗逻迦蓝、优陀罗罗摩子所修的苦行与其他外道的信仰,那样的定不属于八正道,不能通往佛法的目的——涅槃。因此,正见和正定必须片刻不离地并进,这就是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正见是八正道的指导纲目]
不仅如此,只要正见现前,八正道的其他六要素——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与正念也就可以顺利增长。正见的本质可以明辨是非、可行与不可行、有益与有害,同时也知道修行的方法。更甚者,它有很强的觉悟力,常常趋使人们依据正确的认知处世。因此,透过正见,一个人必然有正确的目标、说正确的话、行为正当、正确地生活、正精进,并且能正思惟,由于正见的力量,这六项德目变得较易达到。
从另一个思考的角度看,为了达到八正道中属于「戒」的正语、正业和正命的目标,必须有惭与愧两种力量的支持,也需要收摄六根(根律仪)。同样地,因为具足正见,这些支持的力量可以很奇妙地获得。甚至八正道中的正定,它形成的因素有正精进、正念和正定本身,它们相依共存,互相支撑,如心轻安、身轻安也可以经由正见的力量,而很容易获得。因此,正见是八正道的关键,也是其他项目的指导纲目,所以佛陀称它为八正道的「先锋」。八正道中属于「慧」的正思惟和正见也是如此,当它们在正见的引导下时,就可得到适度的增长。尤其,具足出世的正见时,可以解决前述六项的实际困难,甚至包括正定本身等七项困难,也可以解决。由出世正见的四个层次所获致的智慧可以用一句话说明:「对我们而言,凡事不执取,则不受后有。」一旦人的内心充满「不执取」等的正见,邪见、邪思惟、邪语、邪行、邪命、邪精进、邪念、邪定等就不会滞留心中。更确切地说,内心就会自动地「改邪归正」,臻至圆满。因为对世间的一切不执著,最终将达到灭——涅槃,也就是痛苦及其起因的究竟灭除。只有靠「凡事不执著,则不受后有」的正见,这种可能才会发生。
[八正道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
最奥妙的一点是八正道使世间不至于缺少阿罗汉。佛陀在入灭的那天说:「乔陈如!如果比丘正确地生活,世间就不会缺少阿罗汉。」其中「正确」指的就是八正道。佛陀当时也说:没有八正道的宗教,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罗汉。那一个宗教没有八正道,就没有四果位的圣者,而佛教中是有八正道的。
为什么八正道能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呢?这一点也不难明白。当一个人依循以正见为导、正定居后的八正道生活时,他的生活就自然地不让烦恼有可乘之机,烦恼一旦缺乏来自眼、耳、鼻、舌、身、意的滋养品,就会日渐消弱,终至死亡。假如每个人都根据八正道的原则过正确的生活,那么所有的烦恼将必然消失殆尽.若烦恼消耗到可以证得圣果的第一个标准时,这人就证得须陀洹(入流的状态 ),最终的阿罗汉果也必然可经由八正道证得,而趣向涅槃。因此,这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很大的希望,因为证初果须具足的毅力是人人可及的。我们内心持续修持定,以证悟「不执著乐,不执取一物,则不受后有」,会使我们的内心远离对世间事物或有情众生的执著,并且使内心趋向「息灭一切苦—— 不留任何受苦之因」,这是因为他已没有任何束缚。
当我们的内心一直持续集中在这种不执著的真理上,最终的正见会自然产生,自然趋向涅槃。因此,言语、行为、生活方式、努力、注意力和专注力就不会趋向邪恶,善良自动持续地充塞身心,而成为完美究竟的八正道。同时,由于缺乏滋长烦恼的必需品,烦恼最后也渐渐萎缩,直到证得某一沙门果,甚至证得阿罗汉果。
以上所说就是可使世间不缺少阿罗汉的八正道的奥妙,对众生而言,这方法是实际可行的。这就是上座部佛教令我们深感骄傲的第二项特色。
涅槃是至高无上的法
三、不生、不有、不灭的涅槃超越任何事物,包括任何宗教所信仰具有创造、控制与毁灭等三种力量的上帝,这是至高无上的上座部佛法。
[能创造、控制与毁灭的上帝]
在任何宗教经典上所说的「上帝」可从佛教的角度加以理解,并归纳成三种意义:创造神、控制神与毁灭神。创造神是创造万物的神,控制(主宰)神职司控制,毁灭神负责周期性的世界毁灭。只要人心存有或承认上述三种力量,人就会被创造、控制与毁灭。在某些宗教,这三种力量由上帝所掌管,而其他的宗教则分别由三个或更多的神负责。但不论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神或多个神,人的责任同样都是向他或他们礼拜、祈祷。佛教徒认为陷入上述所谓神的三种主宰力量或置身天堂,那既不是值得骄傲的事,
也不是能证得自在、究竟解脱或苦的止息的涅槃。人仍是无常变化的轮回漩涡中的主体者,也仍然受制于外在因素,仍在祈求希望的国度或企望永远生活在上帝的天堂,这是尚未解脱,未具足「不生」之清净心的状况。
[佛教徒追求究竟的自在]
佛教徒认为只追求天堂太过简单、平淡,不够怡人,他们努力追求的是超脱永无止尽的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影响。佛教徒寻求究竟的自在、解脱和灭除包括永远生活在天堂的所有束缚,因为究竟灭除所有的束缚才能为今生带来究竟的安乐,创造、控制与毁灭的力量对于想解脱天、人束缚的心没有任何作用。身为佛教徒的我们,在佛陀的引导之下,发现上述三种力量的事实。谨述如下:
(一)自然的创造力被称为创造神,其实是无明(无知或对苦、苦的起因认识不清)。它的功能是「行」(造作),因此创造了不同的有为法。经典上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等」,直到充满烦恼的众生出现,并为世界带来各种危机。
(二)自然的控制力被称为控制神,其实是业力或因果律。在因果律中,人们由于无明,受善恶业的支配,而系缚自己。
(三)自然的毁灭力被称为毁灭神,其实是无明,它以三种渴爱的形式出现,使人陷入种种渴爱,且使欲望到达顶点,以致沈溺于财富、权势等世间欲乐,至死而不知道德、羞耻和畏惧。
上座部佛法有一套修行系统,根据这套系统就可以了解:这一切只是由无明产生,它以各种不同形式,而产生创造、控制和毁灭的力量。所有生命都在无明的掌控之下,并产生永恒相续的苦,而这苦就如水的漩涡,轮回不已。
上座部佛教也明白所有众生必须努力奋斗,以消除创造、控制与毁灭力量的真正源头——无明。我们必须透过自己的能力,产生智慧,以对抗无明,我们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上帝」——永久的创造神、控制神和毁灭神的控制下。事实上,所谓的上帝,就是无明,而三种神则是行、业力和爱欲。
[八正道是无明的终结者]
奉行佛陀所指示的八正道可以去除无明,获得智慧。这使我们明白诸法实相,以致证得究竟智慧且明白究竟真理。不执取世间任何事物,甚至天堂也不执取,不 「生」,也不「有」。不「有」,是因为「我」只不过是无明所造成的自我幻相而已,而不「生」则是不生为任何生命型态,包括天堂的天神。「我」或「自我」只不过是内心妄见的产物,当心中没有妄见时,「我」就消失了,只剩下不受神力左右的清净心,清净心不执取任何事物,它不生、不有,没有束缚,也没有需要撑持的「我」,因此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或受制于任何人。清净心超越所有神力的控制和毁坏,它才是今生今世究竟自由、解脱与所有烦恼的止息处,无须等待希望国土(净土)或上帝天堂,这就是涅槃或人类的至善。一如圣典所说:「一切佛都说涅槃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迷信的宗教信徒理解的范围。
上座部佛教没有作为诱饵的希望国土(净土)和天堂,也没有让人们执著的人格神或事,纯洁、清净与宁静的真心三宝取代上述的神,并且协助人们证悟,因此上座部佛教绝不能与迷信视为同类。上座部佛教的弘法工作不需要任何军队、诱饵、报酬,甚至不需要多采多姿的宗教仪式和物质化的典礼,就可以传到全世界。这是因为人们事先从教法修行中得到极大的喜悦,甚至一开始只是抱著尝试接触上座部佛教的心态,也会得到极大的喜悦,佛教史中有许多这种例子。以上是上座部佛教与迷信不同的第三项特色。
[佛教三宝的真义]
四、把人所具足的三宝当作开启智慧的目标,取代依赖有神教信仰中的外在上帝,因此这是「智慧之神」,而非「信仰之神」。上座部佛教的三宝可取代有神教诸神,这具有二层意义。就适合初学者理解的通俗意义来说,三宝是指:(一)佛:靠自力觉悟并弘扬所悟之法的人。(二)法:佛陀证悟并弘扬的究竟真理,是为了让每个如法修行者都能学习、修持并证悟而达到解脱。(三)僧:听闻、体解、修持并证悟「法」的人。 简单地说,「佛」是证悟并弘扬「法」的…
《南传上座部佛教跟你认识的佛教不同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