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解惑
梁国雄居士译
【译者前言:下文译自斯里兰卡大师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所著的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一书中的第二章,大师在此章中从「内观禅」系的禅修角度出发,澄清一般人对佛教禅修的重要误解,内容精辟,发人深醒。】
「禅修」这个字你应听过,否则不会拿起这本书 -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思维过程靠联想运作,因此,「禅修」这个字令你想起各式各样的概念,它们之中,有些或许正确,有些却是虚假的、不可接受的,有些则较接近某类禅修系统,但与「内观禅」的修习无关。在开始谈「内观禅」之前,我们应清洗一下脑袋,好让新信息能顺利进入。让我们由最明显的东西开始吧!
我们不会教你留意脐部或念诵密咒,你是无法征服魔鬼、邪神或驾驭无形力量的,不会给你色带去标示你的修行成积,不会叫你剃头或包扎头巾,也不会要你放弃所有财物和入住寺院。事实上,你若非品德恶劣和活得一团糟,是可以马上开始及取得一些进展的。听来很鼓舞吧!
有关禅修的书很多,大部分皆以某一宗派的观点出发,对此大多作者皆隐而不宣,他们对「禅修」的陈述,看似一般定律,其实只是某类禅修系统特有的程序而已,结果只会令人胡涂。更糟的是:把找来的复杂理论和解释,全部穿戴上身,看来怪异不衬,结果亦只是一团糟 - 伴着大堆枝节、无关的数据,只是混乱一片的彼此冲突的意见群。
本书与别不同,我们专为「内观禅」禅修系统而写,我们会教你用平静(calm)和超然的(detached)方式去观察自己的内心运作,让你洞悉自己行为,目标是(不凡的)觉知力(awareness) - 一种特别强烈(intense)、集中且经细致调整的觉知力,它会助你通达事物本身的实相。
一般性错误的禅修观念,触目皆是,它们在新同学中常常出现,最好能马上处理,否则,在开始禅修时,它们会造成妨碍。我们在下面会检视它们,并将之逐一击破。
错误观念(1):禅修只是一种放松技巧
这里令人恐惧的,是「只是」两个字。放松固然是禅修的关键部分,但「内观禅」有较高目标,非止于此。不过,对于很多禅修系统来说,这陈述仍大体可靠。所有禅修程序都着重心念集中(concentration),要引导自心安然地停留在某事物或思想领域上,做得有力和彻底,可达至深度的喜乐(blissful)放松状态--定境(Jhana),只有殊胜的宁静才可导致那种喜乐,那是一种超越平常意识状态经验的快乐形式。大多数禅修系统只能在那里停止,这就是它们的目标,当你到达后,亦只可在余生中重复那经验。内观禅并不相同,它要求另一目标--(不凡的)觉知(awareness)。宁静与喜乐只是觉知的前躯(precursors)、有用而方便的工具和有益的副产品,却不是内观禅的目标。内观禅的目标是内观智能。内观禅是深奥的宗教性修持,最终是要净化和转化你的日常生活。
错误观念(2):禅修是要进入(像催眠后的)恍惚、如梦幻之境的状态(Trance)
此陈述亦只可用于某些禅修系统之中,不能用于「内观禅」。「内观禅」不是催眠,不想你自致昏沉,变得不知不觉,也不想你变得像草木般无情。要做的恰恰相反,你将越来越调适自己的情绪变化,以及越来越了解自己。学习此技巧(内观禅)时,对修行者来说,某些类似恍惚的状态是会出现的,但它们与前述的情况并不相同,在催眠的恍惚状态中,当事者易受别人操控,然而,在深切的专注中,修行者仍可充分自主。两者的相同点微不足道,不管怎样,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内观禅的关键之处。前面说过,深切专注成就的定境(Jhana),不过是达到高度觉知的踏脚石而已。内观禅的定义是觉知的培育,如果你发觉自己在禅修中变得不知不觉,你就不是做着上述的「内观禅」,就是这么简单。
错误观念(3):禅修是深奥难懂的神秘修练(Mysterious Practice)
这陈述似对,但非全对。禅修要处理的,是较一般符号思维更深层次的意识,因此,禅修中某些信息实无法宣之语言文字,但此言并非说禅修是无法理解的,除了语言文字外,还有较深邃的方法可去了解事物的。例如:你知道如何走路,但你无法描述在过程中自己的神经纤维和肌肉的收缩次序,虽然如此,你仍能走路。禅修亦可作如是观,只管做就是了,它不是你用抽象术语可学得到的,它是要体验的。禅修不是靠些肤浅公式,便可自动达到结果,在禅修活动中,你是无法预知什么事情会发生的,每次都是一种调查、实验和探险。事实上,此话的真确性,可见于下面例子:假若在禅修中,你真的达到预知的和相似的感觉时,你便用之作指标(Indicator),那表示你已偏离正轨,转向沉滞了。内观禅最重视的,是要学习注意每一秒钟(正在发生的事情),好像它是宇宙的第一和唯一的一秒钟一样。
错误观念(4):禅修目的是要变成具神通的超人
不是,禅修(内观禅)目的是要培育和发展觉知。学习他心通(读心术)不是它的重点,令身体飘浮空中也不是它的目标,内观禅的目标是解脱。心灵现象与禅修是有密切关系的,但那关系颇为复杂,禅修者于禅修初期,那些心灵现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有些人会体验到一些直觉知识或是过去世的一些记忆,有些人却没有这些经验。无论如何,这些都不能视作高度发展和可靠的神通力(特殊精神力量),也无须重视。事实上,对于初学者来说,那些现象是相当危险的,因为它们太诱惑了,可造成自我陷阱,引诱你立即偏离正轨。你最好完全漠视这些现象,如果它们出现,很好,如果它们没有出现,亦佳;它们是不太可能会出现的。在禅修路上,修行者可能会做些特殊修炼去发展神通力(Psychic Powers),但通常是在修持很久以后,才会发生。在证得甚深定境(Jhana)后,修行者已充分提升,可运用自如而不致失控或丧失生命,到时,为了服务他人,他会继续发展那些神通力。此类事情,往往须修持十年以上才会发生。对此不必担心,只须专注和继续发展觉知,当中若有突发的声音或影像出现时,只须在觉知后,让它过去,不可与它纠缠。
错误观念(5):禅修是危险的,审慎者是不会做的
任何事皆有危险,走路时会给车子撞倒,洗澡时会不慎滑倒折伤骨颈,禅修时会挖起过去的伤心事,久远埋藏心内的压抑着的事情,会令人惊恐,不过,它们的出现也是很有益的。没有活动是完全没有危险的,但这并非表示要把自己包进保护囊中,此非生活,而是提前死亡。处理危险方法,首先,要知危险大约有多少?在那里会碰到?它出现时该怎样应付?这都是本书要处理的问题。内观禅是觉知的培育和发展,(觉知)本身是有益无害的,亦无危险。增强了的觉知力是危险的警卫,做得正当妥善,禅修是个温和渐进的过程;和缓而轻松地做,禅修将会自然发展,无须勉强。之后,你可进行一时期的密集锻炼,在明师的严谨照顾和悉心指导下,可加速你的修持进度。不过,开始时,还是轻松点吧!温和地做功夫,自会一切顺利。
错误观念(6):禅修是圣贤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
你会发觉,亚洲人很多持有这种态度,在那里,僧人或是圣者皆非常受人尊敬,有点像美国人崇拜电影明星和棒球英雄的态度一样。这些人都被定型了,都被夸大了,都被背上各式各样只有极少数人才做得到的特质。就算西方人,对于禅修,现也沾上这些态度。我们大多期望,禅修者皆是非常虔诚之辈,在他们口中,连牛油也不敢溶化。其实,只要与他们稍为接触,很快就可消除错觉。他们大多精力充沛,具非凡活力的生活着。事实上,大多数圣者皆有禅修,但他并非因自己是圣者才禅修,那是颠倒的说法,他们是因为禅修才变为圣者的,禅修是他们成为圣者的因由,他们在成为圣者之前,早就开始禅修了。这是个重要之点,大多初学者觉得,在开始禅修前,个人在道德上必须完满无缺。这策略是行不通的,道德首先要有适度的自制力,这是先决条件,没有少许自制力,你是无法遵守任何道德戒条的;况且,若内心不停运转,那是万难自控的。因此,禅修应是第一步。
佛教禅修有三个相互支撑的要素 - 戒、定、慧。随着禅修的进展,那三个要素亦会一起增长。任一要素都会影响其它要素,因此,你是三者齐修,而不是一时修习一个的。当你有真智慧洞悉情况时,对有关人等所起的慈悲心,是会自动自发的,慈悲心可使你自动控制害己害人的身口意行为,如是,你的行为自会合乎道德。只因你未曾深入了解事物,才会产生问题,你无法看清自己的行为后果,才会犯错。那些要等到行为完全合乎道德,才开始禅修的人,只是等着一个永不会来的「但是」(指还未完满道德)。古昔智者曾说:「他是个要等到海洋波浪完全平静下来才会洗澡的人。」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关系,让我们作如下建议:道德是有数个层次的,最低下的层次,是要遵循他人所订的规则,制订规则的人,可以是你喜欢的预言家、国家、族长、或是你的父亲。不管是谁制订的,在这层次,你该做的,只是去明白它们、遵守它们。如果规则简单,机械人能守,训练过的猩猩也能守,只要在每次牠犯错时,你就打牠一下。此层次全不需要禅修也可以做,你所需要的,是一些规则和一个打手。 …
《禅修解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