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禅修解惑▪P2

  ..续本文上一页第二个层次的道德是:即使没有打手,你照样遵守,因为你已适应和习惯成自然了。若有犯规,你会自己责备自己,这层次需要一点心念控制,如果你思想混乱,你的行为也将混乱不堪,禅修可减少心理上的混乱。

   第三个层次的道德,称为「伦理」(Ethics),或许较佳,这是一个重大的跃进层次,它与前述的层次截然不同。在此「伦理」层次中,一个人不会盲从严格的、不容改变的、由权威制订的规则,而是依情况需要去决定自己的行为。这层次要求真智能和同时巧妙处理情况中所有要素的能力,依之可每次作出合适的、独特的和有创意的反应。此外,作决定的人,能抽离自己有限的个人观点,能客观地认知全局情势,平衡照顾自己和别人的需要。换句话说,他要有不受贪欲、瞋恨、嫉妒等自私情绪干扰的能力,它们经常障碍我们了解别人对问题的观点。只有如此,他才能作出适切的判断,准确地选出处理情况最有利的一组行为。除非你是天生圣者,此道德层次绝对需要禅修,别无他途。而且,此层次要求的筛选过程繁复竭力,假若你想用表层意识去处理每一情况的所有要素,你将精疲力尽,智能是无法同一时间在空中掷耍那么多球子的,这是一种负荷超载。幸好,较深沉的意识能轻而易举地处理此类筛选,禅修能助你完成这种筛选过程,那是一种奇异的感受。

   譬如说:有一天,你遇到一个困难 - 要处理何文叔叔最近的离婚问题。表面看来,那是绝对解决不了的事,非常多的「可能」混在一起,令如所罗门王等智者也会不知所措。第二天,当你洗着碗碟、想着全然无关的事情时,问题的答案会突然出现,它从你内心深处弹出,你灵机一触的道:「啊!哈!」整件事就获得解决了。只有当与问题有关的逻辑线路被切断,让内心有机会慢慢地炖出解决方案,这类直觉才会发生。主因是,表层意识活动不断构成障碍,禅修教我们抽离思想之流,这是一种走出习性窠臼的心理技艺,在日常生活非常管用。禅修实非专为苦行僧或隐士而设的修行方式,它与每一个人皆息息相关,它是一种以日常生活事件为专注修持对象的实用技巧,可直接用于生活,禅修决非另一世界的事。

   很不幸,这事实会障碍某些初学者,他们加入修行的目的,是想瞬间获得期望中的宇宙启示,还要有众多天神前来随喜。他们通常得到的,往往是较有效的清除内心垃圾的方法,以及找出解决像(上述)何文叔叔问题的较佳途径。他们不必失望,因为,解决垃圾清除问题只是第一步,要见到天神还要多一点时间。

   错误观念(7):禅修是逃避现实(Running Away from Reality)

   不对!禅修是走入现实,不是把你与生命的苦难隔开,它让你钻进生命及其有关方面之中,直至你可穿透痛苦的障碍,完全超越痛苦为止。修习内观禅要刻意面对现实、要全面体验生命实相,然后依你发现的方式去处理。它让你吹走错觉,超越心内常常出现的客气谎话,那里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自己是什么就是什么,继续用谎话来掩饰自己的弱点和动机,只会令自己在错觉中团团转,不会得到解脱的。内观禅目的不是忘记自己,或是隐瞒自己的烦恼或问题,它要你学习观察自己的实相,知晓那里有什么,然后,全面地接受它,只有在那个时候,你才可改变它。

   错误观念(8):禅修是一种令人像酒醉般兴奋、情绪高涨、飘飘欲仙的蛮好方法

   可说是,也可说不是。禅修有时的确能给你可爱、美好的感受,但它们不是目标,况且,它们也不会经常出现,此外,若怀此目标禅修,它们比你为禅修的实际目标(增强觉知)而禅修还会少机会出现。快乐缘于放松,而放松缘于紧张的解除。在禅修中追求快乐会把紧张引进禅修之中,它会吹动一连串事件,那是作茧自缚(自陷困局)的做法。要快乐出现,惟有在禅修中停止追求快乐。此外,若幸福感(Euphoria)和美好的感受是你的目标,有较易的方法可取得:在酒馆内或街头巷尾暗角躲藏的人物中都可以找到(指饮酒吸毒)。幸福感不是禅修的目标,它会间中出现,但只可视为副产品,不过,它仍是非常适意和愉快的副产品,而且,你禅修越久,它出现的频率就会越高,此话老修行们都不会否定的。

   错误观念(9):禅修是自私的行径

   禅修确实有点像自私的样子,看!在那里,一个禅修者正坐在垫子上,他是去捐血吗?他忙着赈灾或当义工吗?全都不是!让我们来检查一下他的动机,为什么他要这样做?噢!原来他要驱除心内的瞋恨、偏见和其它恶念,他正积极从事清除贪欲、紧张、感觉迟钝(insensitivity)等心念,那些都是妨碍他慈悲待人的东西,若不去掉它们,他作的任何好事,亦只是自我意识的延伸,长远来说,实无帮助。

   「帮助为名,伤害为实」是个很古老的把戏: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所长满口崇高动机,萨兰姆巫教施行审判(Salem witchcraft trials)也是说为了公众利益。稍观老修行的个人生活,你常会发觉,他们都从事着慈善的人道主义服务,你很少发现他们是十字军式的教士 - 为了某些虔诚的信念而乐意牺牲某些人士。

   事实上,我们比自己所了解的更为自私,若无限制,「自我(Ego)」会任性而为,它有方法把最崇高的活动变为废物。通过禅修,我们念念觉察着自己无数隐微难现的自私行径,渐渐变得更加了解真的自己,那才可以真的开展名符其实的无私。因此,净除自私的利己之心,不算是自私的行径。

   错误观念(10):禅修时,你要一边坐着,一边思维崇高的想法

   又错了。有些禅修系统确实如此,内观禅却不是这个样子。内观禅是觉知的修习,要如实觉知那里的东西,不管是崇高的真理,或是无用的废物、垃圾,那里的东西是什么就是什么。当然,在修行中,崇高美好的思想有可能发生,不必回避,也不必追求,它们只不过是愉快的副产品而已。内观禅是个简单的修持,它包括直接体验自己的生命事件,不偏爱,也不想象任何东西。内观禅是要毫无偏私地观察自己生命每分每秒的开展,不管什么东西出现,全让它出现,是非常简单的。

   错误观念(11):只须几个星期禅修,我的一切问题就会消失

   对不起,禅修不是速效的万灵丹。你会开始看到一些实时转变,但深远的改变,要经年累月修习始得,这是宇宙的内在规律,有价值的东西是不会一夜之间成就的。在某方面来说,禅修是艰辛的,它要作长期的纪律训练,间中也要经历痛苦的修持过程。每次禅修必有得益,但其结果多不明显,它们发生在内心深处,久而久之,才会显现出来。若坐禅时,你仍想着巨大的瞬间转变,必将全部错过本会发生的微细改变,你会很快气馁,跟着放弃,还会向人誓言,那些转变是绝不会发生的。「忍耐」是个关键,要忍耐啊!假若你从禅修学不到什么东西,至少学到「忍耐」,那是很管用的最有价值的教训。

  阅读英文原文 Chapter2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by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禅修解惑》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九心轮”释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