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二個層次的道德是:即使沒有打手,你照樣遵守,因爲你已適應和習慣成自然了。若有犯規,你會自己責備自己,這層次需要一點心念控製,如果你思想混亂,你的行爲也將混亂不堪,禅修可減少心理上的混亂。
第叁個層次的道德,稱爲「倫理」(Ethics),或許較佳,這是一個重大的躍進層次,它與前述的層次截然不同。在此「倫理」層次中,一個人不會盲從嚴格的、不容改變的、由權威製訂的規則,而是依情況需要去決定自己的行爲。這層次要求真智能和同時巧妙處理情況中所有要素的能力,依之可每次作出合適的、獨特的和有創意的反應。此外,作決定的人,能抽離自己有限的個人觀點,能客觀地認知全局情勢,平衡照顧自己和別人的需要。換句話說,他要有不受貪欲、瞋恨、嫉妒等自私情緒幹擾的能力,它們經常障礙我們了解別人對問題的觀點。只有如此,他才能作出適切的判斷,准確地選出處理情況最有利的一組行爲。除非你是天生聖者,此道德層次絕對需要禅修,別無他途。而且,此層次要求的篩選過程繁複竭力,假若你想用表層意識去處理每一情況的所有要素,你將精疲力盡,智能是無法同一時間在空中擲耍那麼多球子的,這是一種負荷超載。幸好,較深沈的意識能輕而易舉地處理此類篩選,禅修能助你完成這種篩選過程,那是一種奇異的感受。
譬如說:有一天,你遇到一個困難 - 要處理何文叔叔最近的離婚問題。表面看來,那是絕對解決不了的事,非常多的「可能」混在一起,令如所羅門王等智者也會不知所措。第二天,當你洗著碗碟、想著全然無關的事情時,問題的答案會突然出現,它從你內心深處彈出,你靈機一觸的道:「啊!哈!」整件事就獲得解決了。只有當與問題有關的邏輯線路被切斷,讓內心有機會慢慢地炖出解決方案,這類直覺才會發生。主因是,表層意識活動不斷構成障礙,禅修教我們抽離思想之流,這是一種走出習性窠臼的心理技藝,在日常生活非常管用。禅修實非專爲苦行僧或隱士而設的修行方式,它與每一個人皆息息相關,它是一種以日常生活事件爲專注修持對象的實用技巧,可直接用于生活,禅修決非另一世界的事。
很不幸,這事實會障礙某些初學者,他們加入修行的目的,是想瞬間獲得期望中的宇宙啓示,還要有衆多天神前來隨喜。他們通常得到的,往往是較有效的清除內心垃圾的方法,以及找出解決像(上述)何文叔叔問題的較佳途徑。他們不必失望,因爲,解決垃圾清除問題只是第一步,要見到天神還要多一點時間。
錯誤觀念(7):禅修是逃避現實(Running Away from Reality)
不對!禅修是走入現實,不是把你與生命的苦難隔開,它讓你鑽進生命及其有關方面之中,直至你可穿透痛苦的障礙,完全超越痛苦爲止。修習內觀禅要刻意面對現實、要全面體驗生命實相,然後依你發現的方式去處理。它讓你吹走錯覺,超越心內常常出現的客氣謊話,那裏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什麼,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繼續用謊話來掩飾自己的弱點和動機,只會令自己在錯覺中團團轉,不會得到解脫的。內觀禅目的不是忘記自己,或是隱瞞自己的煩惱或問題,它要你學習觀察自己的實相,知曉那裏有什麼,然後,全面地接受它,只有在那個時候,你才可改變它。
錯誤觀念(8):禅修是一種令人像酒醉般興奮、情緒高漲、飄飄欲仙的蠻好方法
可說是,也可說不是。禅修有時的確能給你可愛、美好的感受,但它們不是目標,況且,它們也不會經常出現,此外,若懷此目標禅修,它們比你爲禅修的實際目標(增強覺知)而禅修還會少機會出現。快樂緣于放松,而放松緣于緊張的解除。在禅修中追求快樂會把緊張引進禅修之中,它會吹動一連串事件,那是作繭自縛(自陷困局)的做法。要快樂出現,惟有在禅修中停止追求快樂。此外,若幸福感(Euphoria)和美好的感受是你的目標,有較易的方法可取得:在酒館內或街頭巷尾暗角躲藏的人物中都可以找到(指飲酒吸毒)。幸福感不是禅修的目標,它會間中出現,但只可視爲副産品,不過,它仍是非常適意和愉快的副産品,而且,你禅修越久,它出現的頻率就會越高,此話老修行們都不會否定的。
錯誤觀念(9):禅修是自私的行徑
禅修確實有點像自私的樣子,看!在那裏,一個禅修者正坐在墊子上,他是去捐血嗎?他忙著赈災或當義工嗎?全都不是!讓我們來檢查一下他的動機,爲什麼他要這樣做?噢!原來他要驅除心內的瞋恨、偏見和其它惡念,他正積極從事清除貪欲、緊張、感覺遲鈍(insensitivity)等心念,那些都是妨礙他慈悲待人的東西,若不去掉它們,他作的任何好事,亦只是自我意識的延伸,長遠來說,實無幫助。
「幫助爲名,傷害爲實」是個很古老的把戲: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所長滿口崇高動機,薩蘭姆巫教施行審判(Salem witchcraft trials)也是說爲了公衆利益。稍觀老修行的個人生活,你常會發覺,他們都從事著慈善的人道主義服務,你很少發現他們是十字軍式的教士 - 爲了某些虔誠的信念而樂意犧牲某些人士。
事實上,我們比自己所了解的更爲自私,若無限製,「自我(Ego)」會任性而爲,它有方法把最崇高的活動變爲廢物。通過禅修,我們念念覺察著自己無數隱微難現的自私行徑,漸漸變得更加了解真的自己,那才可以真的開展名符其實的無私。因此,淨除自私的利己之心,不算是自私的行徑。
錯誤觀念(10):禅修時,你要一邊坐著,一邊思維崇高的想法
又錯了。有些禅修系統確實如此,內觀禅卻不是這個樣子。內觀禅是覺知的修習,要如實覺知那裏的東西,不管是崇高的真理,或是無用的廢物、垃圾,那裏的東西是什麼就是什麼。當然,在修行中,崇高美好的思想有可能發生,不必回避,也不必追求,它們只不過是愉快的副産品而已。內觀禅是個簡單的修持,它包括直接體驗自己的生命事件,不偏愛,也不想象任何東西。內觀禅是要毫無偏私地觀察自己生命每分每秒的開展,不管什麼東西出現,全讓它出現,是非常簡單的。
錯誤觀念(11):只須幾個星期禅修,我的一切問題就會消失
對不起,禅修不是速效的萬靈丹。你會開始看到一些實時轉變,但深遠的改變,要經年累月修習始得,這是宇宙的內在規律,有價值的東西是不會一夜之間成就的。在某方面來說,禅修是艱辛的,它要作長期的紀律訓練,間中也要經曆痛苦的修持過程。每次禅修必有得益,但其結果多不明顯,它們發生在內心深處,久而久之,才會顯現出來。若坐禅時,你仍想著巨大的瞬間轉變,必將全部錯過本會發生的微細改變,你會很快氣餒,跟著放棄,還會向人誓言,那些轉變是絕不會發生的。「忍耐」是個關鍵,要忍耐啊!假若你從禅修學不到什麼東西,至少學到「忍耐」,那是很管用的最有價值的教訓。
閱讀英文原文 Chapter2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by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禅修解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