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修解惑

  禅修解惑

  梁國雄居士譯

   【譯者前言:下文譯自斯裏蘭卡大師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所著的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一書中的第二章,大師在此章中從「內觀禅」系的禅修角度出發,澄清一般人對佛教禅修的重要誤解,內容精辟,發人深醒。】

   「禅修」這個字你應聽過,否則不會拿起這本書 -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思維過程靠聯想運作,因此,「禅修」這個字令你想起各式各樣的概念,它們之中,有些或許正確,有些卻是虛假的、不可接受的,有些則較接近某類禅修系統,但與「內觀禅」的修習無關。在開始談「內觀禅」之前,我們應清洗一下腦袋,好讓新信息能順利進入。讓我們由最明顯的東西開始吧!

   我們不會教你留意臍部或念誦密咒,你是無法征服魔鬼、邪神或駕馭無形力量的,不會給你色帶去標示你的修行成積,不會叫你剃頭或包紮頭巾,也不會要你放棄所有財物和入住寺院。事實上,你若非品德惡劣和活得一團糟,是可以馬上開始及取得一些進展的。聽來很鼓舞吧!

   有關禅修的書很多,大部分皆以某一宗派的觀點出發,對此大多作者皆隱而不宣,他們對「禅修」的陳述,看似一般定律,其實只是某類禅修系統特有的程序而已,結果只會令人胡塗。更糟的是:把找來的複雜理論和解釋,全部穿戴上身,看來怪異不襯,結果亦只是一團糟 - 伴著大堆枝節、無關的數據,只是混亂一片的彼此沖突的意見群。

   本書與別不同,我們專爲「內觀禅」禅修系統而寫,我們會教你用平靜(calm)和超然的(detached)方式去觀察自己的內心運作,讓你洞悉自己行爲,目標是(不凡的)覺知力(awareness) - 一種特別強烈(intense)、集中且經細致調整的覺知力,它會助你通達事物本身的實相。

   一般性錯誤的禅修觀念,觸目皆是,它們在新同學中常常出現,最好能馬上處理,否則,在開始禅修時,它們會造成妨礙。我們在下面會檢視它們,並將之逐一擊破。

   錯誤觀念(1):禅修只是一種放松技巧

   這裏令人恐懼的,是「只是」兩個字。放松固然是禅修的關鍵部分,但「內觀禅」有較高目標,非止于此。不過,對于很多禅修系統來說,這陳述仍大體可靠。所有禅修程序都著重心念集中(concentration),要引導自心安然地停留在某事物或思想領域上,做得有力和徹底,可達至深度的喜樂(blissful)放松狀態--定境(Jhana),只有殊勝的甯靜才可導致那種喜樂,那是一種超越平常意識狀態經驗的快樂形式。大多數禅修系統只能在那裏停止,這就是它們的目標,當你到達後,亦只可在余生中重複那經驗。內觀禅並不相同,它要求另一目標--(不凡的)覺知(awareness)。甯靜與喜樂只是覺知的前軀(precursors)、有用而方便的工具和有益的副産品,卻不是內觀禅的目標。內觀禅的目標是內觀智能。內觀禅是深奧的宗教性修持,最終是要淨化和轉化你的日常生活。

   錯誤觀念(2):禅修是要進入(像催眠後的)恍惚、如夢幻之境的狀態(Trance)

   此陳述亦只可用于某些禅修系統之中,不能用于「內觀禅」。「內觀禅」不是催眠,不想你自致昏沈,變得不知不覺,也不想你變得像草木般無情。要做的恰恰相反,你將越來越調適自己的情緒變化,以及越來越了解自己。學習此技巧(內觀禅)時,對修行者來說,某些類似恍惚的狀態是會出現的,但它們與前述的情況並不相同,在催眠的恍惚狀態中,當事者易受別人操控,然而,在深切的專注中,修行者仍可充分自主。兩者的相同點微不足道,不管怎樣,這些現象的出現並非內觀禅的關鍵之處。前面說過,深切專注成就的定境(Jhana),不過是達到高度覺知的踏腳石而已。內觀禅的定義是覺知的培育,如果你發覺自己在禅修中變得不知不覺,你就不是做著上述的「內觀禅」,就是這麼簡單。

   錯誤觀念(3):禅修是深奧難懂的神秘修練(Mysterious Practice)

   這陳述似對,但非全對。禅修要處理的,是較一般符號思維更深層次的意識,因此,禅修中某些信息實無法宣之語言文字,但此言並非說禅修是無法理解的,除了語言文字外,還有較深邃的方法可去了解事物的。例如:你知道如何走路,但你無法描述在過程中自己的神經纖維和肌肉的收縮次序,雖然如此,你仍能走路。禅修亦可作如是觀,只管做就是了,它不是你用抽象術語可學得到的,它是要體驗的。禅修不是靠些膚淺公式,便可自動達到結果,在禅修活動中,你是無法預知什麼事情會發生的,每次都是一種調查、實驗和探險。事實上,此話的真確性,可見于下面例子:假若在禅修中,你真的達到預知的和相似的感覺時,你便用之作指標(Indicator),那表示你已偏離正軌,轉向沈滯了。內觀禅最重視的,是要學習注意每一秒鍾(正在發生的事情),好像它是宇宙的第一和唯一的一秒鍾一樣。

   錯誤觀念(4):禅修目的是要變成具神通的超人

   不是,禅修(內觀禅)目的是要培育和發展覺知。學習他心通(讀心術)不是它的重點,令身體飄浮空中也不是它的目標,內觀禅的目標是解脫。心靈現象與禅修是有密切關系的,但那關系頗爲複雜,禅修者于禅修初期,那些心靈現象可能發生,也可能不會發生。有些人會體驗到一些直覺知識或是過去世的一些記憶,有些人卻沒有這些經驗。無論如何,這些都不能視作高度發展和可靠的神通力(特殊精神力量),也無須重視。事實上,對于初學者來說,那些現象是相當危險的,因爲它們太誘惑了,可造成自我陷阱,引誘你立即偏離正軌。你最好完全漠視這些現象,如果它們出現,很好,如果它們沒有出現,亦佳;它們是不太可能會出現的。在禅修路上,修行者可能會做些特殊修煉去發展神通力(Psychic Powers),但通常是在修持很久以後,才會發生。在證得甚深定境(Jhana)後,修行者已充分提升,可運用自如而不致失控或喪失生命,到時,爲了服務他人,他會繼續發展那些神通力。此類事情,往往須修持十年以上才會發生。對此不必擔心,只須專注和繼續發展覺知,當中若有突發的聲音或影像出現時,只須在覺知後,讓它過去,不可與它糾纏。

   錯誤觀念(5):禅修是危險的,審慎者是不會做的

   任何事皆有危險,走路時會給車子撞倒,洗澡時會不慎滑倒折傷骨頸,禅修時會挖起過去的傷心事,久遠埋藏心內的壓抑著的事情,會令人驚恐,不過,它們的出現也是很有益的。沒有活動是完全沒有危險的,但這並非表示要把自己包進保護囊中,此非生活,而是提前死亡。處理危險方法,首先,要知危險大約有多少?在那裏會碰到?它出現時該怎樣應付?這都是本書要處理的問題。內觀禅是覺知的培育和發展,(覺知)本身是有益無害的,亦無危險。增強了的覺知力是危險的警衛,做得正當妥善,禅修是個溫和漸進的過程;和緩而輕松地做,禅修將會自然發展,無須勉強。之後,你可進行一時期的密集鍛煉,在明師的嚴謹照顧和悉心指導下,可加速你的修持進度。不過,開始時,還是輕松點吧!溫和地做功夫,自會一切順利。

   錯誤觀念(6):禅修是聖賢的事,常人是做不到的

   你會發覺,亞洲人很多持有這種態度,在那裏,僧人或是聖者皆非常受人尊敬,有點像美國人崇拜電影明星和棒球英雄的態度一樣。這些人都被定型了,都被誇大了,都被背上各式各樣只有極少數人才做得到的特質。就算西方人,對于禅修,現也沾上這些態度。我們大多期望,禅修者皆是非常虔誠之輩,在他們口中,連牛油也不敢溶化。其實,只要與他們稍爲接觸,很快就可消除錯覺。他們大多精力充沛,具非凡活力的生活著。事實上,大多數聖者皆有禅修,但他並非因自己是聖者才禅修,那是顛倒的說法,他們是因爲禅修才變爲聖者的,禅修是他們成爲聖者的因由,他們在成爲聖者之前,早就開始禅修了。這是個重要之點,大多初學者覺得,在開始禅修前,個人在道德上必須完滿無缺。這策略是行不通的,道德首先要有適度的自製力,這是先決條件,沒有少許自製力,你是無法遵守任何道德戒條的;況且,若內心不停運轉,那是萬難自控的。因此,禅修應是第一步。

   佛教禅修有叁個相互支撐的要素 - 戒、定、慧。隨著禅修的進展,那叁個要素亦會一起增長。任一要素都會影響其它要素,因此,你是叁者齊修,而不是一時修習一個的。當你有真智慧洞悉情況時,對有關人等所起的慈悲心,是會自動自發的,慈悲心可使你自動控製害己害人的身口意行爲,如是,你的行爲自會合乎道德。只因你未曾深入了解事物,才會産生問題,你無法看清自己的行爲後果,才會犯錯。那些要等到行爲完全合乎道德,才開始禅修的人,只是等著一個永不會來的「但是」(指還未完滿道德)。古昔智者曾說:「他是個要等到海洋波浪完全平靜下來才會洗澡的人。」

   爲了更全面地了解這關系,讓我們作如下建議:道德是有數個層次的,最低下的層次,是要遵循他人所訂的規則,製訂規則的人,可以是你喜歡的預言家、國家、族長、或是你的父親。不管是誰製訂的,在這層次,你該做的,只是去明白它們、遵守它們。如果規則簡單,機械人能守,訓練過的猩猩也能守,只要在每次牠犯錯時,你就打牠一下。此層次全不需要禅修也可以做,你所需要的,是一些規則和一個打手。 …

《禅修解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九心輪”釋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