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1

  ..续本文上一页应要威猛折伏,威德并用,才能普救群生。

  佛教的护法金刚神,亦是有其来历:相传过去有转轮圣王出世,娶二夫人,第一夫人生有一千王子,第二夫人仅生两个王子。第一夫人的一千王子,自接触佛法后,都发起大菩提心而广行菩萨道,成为名副其实的菩萨,将来当然会要成佛,可是谁先成佛呢?父王为了知道这点,特令发菩提心的王子拈阄以定成佛的先后,结果,最初是拘留孙佛,末后是楼至如来,释尊是第四成佛。所以要定次第,因为在一世界中,不能有二佛同时出现于世的。第二夫人的两位王子,见长兄们皆发菩提心将来成佛,于是大太子愿作大梵天王,在诸兄成佛时,请佛转妙*轮,第二太子愿作护法神,在诸兄成佛后,为佛法的护持者。此执金刚神,就是转轮圣王第二夫人的第二太子。释尊于千子中,为第四位成佛,所以释尊出世,先有大梵天王的请转*轮,次有执金刚神的护持佛法。世间若有一类众生,“应以执金刚神”去度化他才能“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执金刚神而为”宣“说”护持如来正“法”的教法,使之依法而行,做个佛教的有力护法者。

  戊二 结德劝供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

  观音菩萨以三十三应身,在此娑婆世界游化,这不过是举一个简单的数字,形容观音菩萨以不同身分,游行化导众生的工作。实际,观音菩萨,正如其他大菩萨一样,能化千百万亿身形,于种种世界化度众生的。为此,释尊特再总结观音种种功德,以劝无尽意及诸天人发心供养。

  “无尽意”!释尊这样称呼当机者的法名后说:“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观音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乃至现种种不同身形在世间教化众生所有的一切功德,而这一切功德,观音菩萨都已圆满成就,正因观音成就了这么多的功德,所以能“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以种种形,指现种种不同的身形,是显观音所现身形之多;游诸国土,指观音不但在此娑婆世界示现的机会多,同时亦于十方无量国土中,现种种身教化众生,是形容菩萨游化世界之广;度脱众生,意谓菩萨以种种不同身分,游化一切国土,不如一般人的游山玩水。亦不如现代人的到处观光,游览风景,而是为了度脱众生的。要知娑婆世界的众生痛苦,固然需要菩萨的教化和度脱,其他世界的所有众生,亦同样的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痛苦,亦需要菩萨去化度令得解脱,所以这是显示观音的教化之众。

  在此要特别说明的:观音菩萨本是极乐世界的补处大士,在他游化诸国时,不如我们所想像的,今天游化娑婆世界,明天游化净琉璃世界,后天又游化另外一世界,假定如此,观音菩萨真要忙得席不暇暖!所以严格说来,观音游化诸国,是在同一时间之内的,而且本有的观音,没有离开极乐世界一步!前曾说过,如天上月亮只有一个,但千江有水千江月,万江有水万江月,且不论千江月万江月,都在同一时间显现,而真月依然在天空中,从未来到江水中去。因此,有四句话说“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尔”。通理法师说:“虽曰以种种形,唯是一真;虽曰游诸国土,不离当处”。都是此一意思的彻底透露。

  在此更有要了解的: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到十方世界度脱众生,经过相当长久的时间,照理苦恼众生应被度脱,为什么十方世界中,现在还有这么多的苦恼众生?别说其他国土,单以娑婆世界来说,就仍有许多沈于苦海中的众生,受种种痛苦的袭击,没有得到解脱,这是什么道理?依经中说,这不是观音度生不够努力,亦不是菩萨在度生过程中有分别心,这个我度,那个不度,问题在于众生是否肯得接受菩萨的化度,或者看这众生与观音菩萨是否有缘?有的众生与观音无缘而为观音所化度不了的,当然就要其他菩萨来教化,才能得到解脱!所以佛菩萨只能化度有缘的众生,假定无缘是没法可化度的。正因如此,观音菩萨,虽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化众生,现今仍有很多众生在苦海中不能解脱。问题不在菩萨身上,而在众生身上,所以要想得到观音菩萨的救度,首先要与菩萨结下法缘,不然的话,是不能得到菩萨度脱的!

  观音菩萨成就这么多的功德,以种种形游化诸国,既然是为度脱众生,则菩萨对于众生的恩德当然是很大的,“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讲到供养,通常说有事供养与理供养的两种。如四事供养,或六供养,或十供养,都叫事供养;设会其理而证入诸法法性,与佛菩萨同一鼻孔出气,是为理供养。经中又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什么叫做法供养?就是如法实行,为最上的供养。像“身业供养是礼拜,口业供养是称赞,意业供养是观想相好”,都可称为法供养。不论什么供养,最要的是一心一意,恭敬至诚,所以说一心供养。

  丁一 正答游于娑婆

  戊一 显示妙德

  己一 能施无畏

  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明观音能施众生无畏,因而别号又名施无畏者。佛劝无尽意发心供养观音后,接著又对无尽意说:“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众生“无畏”。菩萨摩诃萨,意为菩萨中的大菩萨,因同样是菩萨,但有初发心菩萨与久修大行菩萨之别。观音是位大菩萨,即将继承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成佛,当然不是一般初发心的菩萨,所以称为菩萨摩诃萨。

  怖是恐怖,畏是畏惧,即通俗说的害怕。急难,是突如其来,使人措手不及,无法预防,无法应付的一种灾难。有福慧者,急难当前,固可随机应变的予以克服,但若智慧缺乏,不能应付急难,而于内心生起恐怖畏惧的时候,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立刻或隐或显的在你面前,施予你的无畏,解救你的急难,“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楞严经说:“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亦同于此。

  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现在不妨举一实例说明:

  在我国晋朝的时代,有一大德名释达开。一次上山去采甘草,不意竟为羌人捉住,关在一个木栅当中,而在达开之前,被关进栅内的,已经有十余人。羌人是很凶暴野蛮的,每日将被关的人加以烹煮,到最后只剩下达开一人,达开知道明日就要临到自己,当然不免会生起怖畏,可是怖畏又有什么用?只好诚恳的默诵观音普门品,将自己的生命交给观音菩萨。到了天快亮时,忽有一只大虎跑来,守卫木栅的羌人,看到老虎来了,就各自逃跑了,老虎不但不走,且将木栅咬出一个洞。达开这时心里想:虽逃脱了羌人的杀害,但必不能逃出虎口,因而,一方面害怕不已,一方面诚念观音,等到栅被老虎咬穿了时,虎不但不吃达开,且立刻的离栅而去。到这时候,达开知是观音驱来相救的,于是得脱羌人之难!当知这就是菩萨的能施无畏!又如有一人独自上山采药,忽遇猛虎迎面扑来,不用说,此人这时心中,是感到相当怖畏的,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忽有一老婆婆出来大吼一声,其凶猛可畏的老虎竟然回头而去。采药者于惊魂甫定之余,再去细看一看时,老婆婆已渺不可见。当知这位老婆婆,就是观音菩萨的示现,为救众生急难而来施予无畏的!

  在这世间,怖畏急难,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怖畏与最大的急难,无过于生死,因为一切怖畏,皆由生死而来,假定没有轮转生死的生命体,那里会有各种怖畏急难现前?所以生死是最大的怖畏!众生果真感到生死可畏,想要跳出生死轮回,观音菩萨就会适应我们的要求,随你所需要的怎样身形,立即以怎样的身形,现在你的面前,为你说离生死之法,使你不再感到生死可畏,施予修行了生死的方法,才是真正施无畏者。佛法通常说有财施、法施、无畏施的三种,一般以为财施很重要,殊不知法施及无畏施更为重要!观音以无畏施于众生,所以称为施无畏者。

  己二 能感供养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养。释尊劝大众应一心供养观音,无尽意是位大菩萨,深知供养的重要,所以在听佛劝供后,“无尽意菩萨”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们一心供养观音,“我”们现“今当”遵慈命,来“供养观世音菩萨”。说后,“即”刻“解”下挂在“颈”上的“众宝珠璎珞”,而这宝珠璎珞的“价值”,大约值“百千两金”,即值十万两黄金,以示其异常贵重,现在把这贵重的璎珞,供养观世音菩萨,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仁者,是菩萨与菩萨间的互相称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无尽意虽这样的诚心供养,但当“时观世音菩萨”,却“不肯”接“受”他的供养。从文字上看,这段文的意思,是很浅显的,但文中所含的义理,却是很深的,不可等闲过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种装饰品,挂在颈上的饰物叫璎,缠在身上的饰物叫珞。璎珞的贵贱,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经济环境以分别的。如现在的人,喜以鲜花结成花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颈上以为装饰,均可名为璎珞。现在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以众宝珠所串成的,单说宝珠,是指摩尼宝珠而言,现说众宝珠,是指一切珍珠宝贝,亦即上文说的七宝。正因璎珞是众宝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别贵重,价值百千两金。

  在这段文中,有句特别值得注意的话,就是“受此法施珍宝璎珞”。因为无尽意所供养的宝珠璎珞,明明是财物,应该说为财施才对,为什么说为受此法施?财施是有形的物质,法施是无形的真理,二者是绝对不同的。现在我们要问:无尽意从颈项上解下来的宝珠璎珞,究竟是财物…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