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2

  ..续本文上一页?抑或是什么?佛经所说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宝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种种功德。

  无尽意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已经积集了无边的法宝功德,庄严自己所证得的清净法身,所以这里说的颈项,是代表所证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种种清净功德所庄严的。现在从颈项上解下宝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萨虽证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从法身中示现化身,来到世间度化众生,现在以此无尽功德,一心供养观音菩萨,所以名为法施而不名为财施。

  无尽意听佛介绍观音菩萨成就种种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可说二大菩萨已得心心相印。佛要无尽意一心供养,想到观音已成就种种功德,根本不须要财物供养,所以就以自己所积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诚心诚意的去供养,这才是最上供养,才是真正供养。

  或作这样的解说亦可,就是所供养的虽属财物,但当正在供养之时,决不在这上面著相,了达所谓三轮体空,根本没有实在能施的人,没有实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没有中间所布施的财物,所以虽终日实行布施,而丝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认为我这样做,是自己本分内的事,因而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吾人发心布施,财施即为财施,是因发心布施以后,牢牢记著布施这件事,不能做到三轮体空这个程度,所以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同时,还可作这样的说,就是无尽意供养宝珠璎珞,不是为自己求功德的,而是为众生求福德的,如为自己求功德的话,这功德就是属于有漏功德,不能成为无漏的清净功德。因为是为众生求福的,所以将此供养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使诸众生同样得到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财布施而转为法布施。我们众生不同,不论做了什么功德,总认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与诸众生共享其利,好像给了众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财施而为法施。

  众生所以不能无相布施及回施众生,因为以为这是实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萨深深的了解这点,所以能不著相行施而又回施众生。无尽意是位大菩萨,通达财法二施等无差别,故即财施而为法施。

  有以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观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为每一菩萨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经中往往以某一功德,为某一菩萨所特有,如观世音以悲为他的特德,无尽意以智为他的特德,现在无尽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献给具大慈悲的观音,因而使得观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运用自如,所以称为法施。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而观世音却不肯接受,这是什么道理?就世俗说,珠宝是人人所爱的,没有的时候,千方百计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会不肯接受?众生所以不断的在追求珠宝财物,是由贪欲的驱使;观音菩萨早已远离了贪欲,那里还会随便接受别人的供养珍宝?是以不受。就佛法说,观世音固然具有无尽意的智慧,无尽意亦同样具有观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萨都是悲智具足的,还有什么与及受可说?观世音菩萨深深了解这点,所以无尽意虽诚心诚意的供养,但观世音却很客气的婉拒接受。

  “无尽意”菩萨见观世音菩萨,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养,于是“复”又很诚恳的禀“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我们的供养是很诚意的,请您“愍”念“我等”没有种种功德庄严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养,使我们略为培植一点功德!从无尽意的再度请求,可知无尽意的发心供养,不是专门为自己的,而是为了一切众生。因无尽意见到众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难,就是由于过去没有培植福德,现在你观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们供养,那众生在未来世中,岂不苦难更多?因此请求接受供养,亦唯有如是为众生发心供养,才是真心供养。

  己三 能修供养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无尽意诚心供养,观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况下,要供养的供养不到,当会感到异常失望!不过在此还须知道的,就是观世音菩萨来此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即单纯的以教化众生为目的,决不含有其他的丝毫副作用,当更不会指望别人供养自己。现在无尽意受释尊的劝告发心供养,在未得佛陀劝告接受之前,观世音菩萨自不可随便的接受。

  释尊深知观音的用心,所以当“尔”之“时”,大圣“佛”陀就来“告”诉“观世音菩萨”说,你应“当愍”念“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这些众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恼的,因从来很少种诸善根,培诸福德,现无尽意代表众生发心供养,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观音菩萨不肯接受,岂非令众生长夜于贫穷困苦中,永无培植福德善根的机会?为令众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观音接受供养。

  “即”在闻佛慈悲劝告的“时”候,“观世音菩萨”立刻怀著「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无尽意代表众生所供养的“璎珞”。

  于此所应特别注意的:上面佛要观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亦复要他愍念无尽意菩萨,现在观世音表示接受璎珞,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未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这是什么意思?佛比菩萨高一级,在佛的立场,固然可说愍念无尽意菩萨;观世音与无尽意,都是一生补处的大菩萨,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萨的立场,观世音说话,就要有分寸,不能说愍念无尽意菩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只说愍念四众及天龙八部。

  观世音菩萨,为了听从佛陀的劝告,为了愍念四众及天龙等,将无尽意所供养的璎珞接受过来,但观世音菩萨并未将之据为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经文至此,可说已经讲完,但其中还有深义,必须再略为说明:

  观音最初不接受供养,后经佛陀劝告接受此璎珞,是为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论说:不受,是显示性空;而受,是显示缘起。所以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缘起的意思。观音接受后,立刻转伸供养,等于未受,是为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论说:受是显示缘起,不受显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缘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见在这文中,实包含了性空而缘起,缘起而性空的甚深义理。即缘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说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经说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缘起,就是一般说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经说的空即是色。观音菩萨契入毕竟空寂性中,不再执著一切诸法有实自性,所以即将璎珞分作二分,供养现在的释迦佛与过去的多宝佛,自己仍是不受。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现在佛,应当要供养,是不用说的。可是释迦牟尼是什么意思,还得略为一谈。释迦,是种族名,义译能仁;牟尼,是圣者德,义译寂默。所谓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谓具拔苦与乐的仁慈,而又有积极利他的才能,是为能仁之义。所谓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谓具广大无边的智慧,以之破除烦恼而获自利,是为寂默之义。实行仁慈,是显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静默照,是显佛陀的出世空寂。从这释迦牟尼四字之义,我们可以看出佛是怎样的自利利他并重,又怎样的统一世出世间的两面。

  多宝佛是过去佛,怎么会出现在法华会上的?其因缘也得略为说明一下:据法华经告诉我们:当释尊在灵鹫山说法华经,说完正宗分,将要讲流通分时,忽有一宝塔,从地下出现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宝佛的舍利,塔中并且发出很大的音声,赞叹释迦牟尼世尊所说的法华经,都是真实不虚的。如该经见宝塔品说:“尔时佛前有七宝塔,高五百由旬,纵广二百五十由旬,从地涌出,住在空中,种种宝物而庄校之....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叹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为大众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世尊,如所说者,皆是真实”。接著又说:“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乃往过去东方无量千万亿阿僧祇世界,国名宝净,彼中有佛,号曰多宝。其佛行菩萨道时,作大誓愿:若我成佛灭度之后,于十方国土,有说法华经处,我之塔庙,为听是经故,涌现其前,为作证明,赞言善哉”!由于这种因缘,所以当佛说法华经时,多宝佛为实现其弘愿,佛塔即从地涌现,为释迦牟尼佛而作证明。

  在当时法会中,有过去多宝佛,有现在释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观音菩萨转伸供养,不能单供养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戊二 应问结答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

  到此应问结答,佛又叫声“无尽意”说:“观世音菩萨,有”我上面所说的“如是自在神”通威德之“力”,而“游于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讲到自在,有所谓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之说,但最重要的,不外身心二大自在。如身能够进退无碍,名为身自在;如心能够远离系缚,对于一切通达无碍,名为心自在。法华经序品说:“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是心自在义;唯识演秘中说:“施为无拥,名为自在”,是身自在义。讲到神力,就是神通力,有人对这三字作这样的解说:“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综合自在神力四字,就是不假作意,任运现前,神妙莫测的意思。如是自在神力,是指前文所说现三十三应身,作十九说法,教化救度各类不同众生而言。

  游于娑婆世界与前游诸国土,是彼此互影的:即前说游诸国土的时候,并不是不现身于此娑婆世界,现在说游此娑婆世界时,亦不是不赴感于十方诸国土,但因观音菩萨与娑婆众生特别有缘,又因娑婆浊恶,菩萨大慈大悲,特别常时游化,…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