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22

  ..續本文上一頁?抑或是什麼?佛經所說璎珞,常是代表功德,所以寶珠璎珞在此,就是代表種種功德。

  無盡意在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已經積集了無邊的法寶功德,莊嚴自己所證得的清淨法身,所以這裏說的頸項,是代表所證的真如法身,而此真如法身,是用種種清淨功德所莊嚴的。現在從頸項上解下寶珠璎珞,是即表示菩薩雖證法身,而不安住于法身,從法身中示現化身,來到世間度化衆生,現在以此無盡功德,一心供養觀音菩薩,所以名爲法施而不名爲財施。

  無盡意聽佛介紹觀音菩薩成就種種功德,而自己本身亦成就無量無邊功德,可說二大菩薩已得心心相印。佛要無盡意一心供養,想到觀音已成就種種功德,根本不須要財物供養,所以就以自己所積聚的功德,本于一念恭敬,誠心誠意的去供養,這才是最上供養,才是真正供養。

  或作這樣的解說亦可,就是所供養的雖屬財物,但當正在供養之時,決不在這上面著相,了達所謂叁輪體空,根本沒有實在能施的人,沒有實在接受布施的人,亦沒有中間所布施的財物,所以雖終日實行布施,而絲毫不居布施的功德,且認爲我這樣做,是自己本分內的事,因而即財布施而轉爲法布施。吾人發心布施,財施即爲財施,是因發心布施以後,牢牢記著布施這件事,不能做到叁輪體空這個程度,所以不能即財施而爲法施。

  同時,還可作這樣的說,就是無盡意供養寶珠璎珞,不是爲自己求功德的,而是爲衆生求福德的,如爲自己求功德的話,這功德就是屬于有漏功德,不能成爲無漏的清淨功德。因爲是爲衆生求福的,所以將此供養功德,回向法界一切衆生,使諸衆生同樣得到這功德利益,所以能即財布施而轉爲法布施。我們衆生不同,不論做了什麼功德,總認這功德是自己所有的,不肯與諸衆生共享其利,好像給了衆生,自己就有所缺少,故不能即財施而爲法施。

  衆生所以不能無相布施及回施衆生,因爲以爲這是實有的,而不知道能如此做,所得功德更多更大;菩薩深深的了解這點,所以能不著相行施而又回施衆生。無盡意是位大菩薩,通達財法二施等無差別,故即財施而爲法施。

  有以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代表智慧,而以觀世音所成就的功德,是代表慈悲,悲智爲每一菩薩行者所共具有的,但經中往往以某一功德,爲某一菩薩所特有,如觀世音以悲爲他的特德,無盡意以智爲他的特德,現在無盡意以其所特有的智慧,奉獻給具大慈悲的觀音,因而使得觀音悲智交融,上求下化,運用自如,所以稱爲法施。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而觀世音卻不肯接受,這是什麼道理?就世俗說,珠寶是人人所愛的,沒有的時候,千方百計去求得,如果有人送你,怎會不肯接受?衆生所以不斷的在追求珠寶財物,是由貪欲的驅使;觀音菩薩早已遠離了貪欲,那裏還會隨便接受別人的供養珍寶?是以不受。就佛法說,觀世音固然具有無盡意的智慧,無盡意亦同樣具有觀世音的慈悲,每一大菩薩都是悲智具足的,還有什麼與及受可說?觀世音菩薩深深了解這點,所以無盡意雖誠心誠意的供養,但觀世音卻很客氣的婉拒接受。

  “無盡意”菩薩見觀世音菩薩,不肯接受他的璎珞供養,于是“複”又很誠懇的禀“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我們的供養是很誠意的,請您“愍”念“我等”沒有種種功德莊嚴自己的原“故”,慈悲接“受此”微分的“璎珞”供養,使我們略爲培植一點功德!從無盡意的再度請求,可知無盡意的發心供養,不是專門爲自己的,而是爲了一切衆生。因無盡意見到衆生在生死中受苦受難,就是由于過去沒有培植福德,現在你觀世音如不慈悲接受我們供養,那衆生在未來世中,豈不苦難更多?因此請求接受供養,亦唯有如是爲衆生發心供養,才是真心供養。

  己叁 能修供養

  爾時,佛告觀世音菩薩:當愍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時觀世音菩薩,愍諸四衆及與天、龍、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無盡意誠心供養,觀世音婉拒接受,在此情況下,要供養的供養不到,當會感到異常失望!不過在此還須知道的,就是觀世音菩薩來此娑婆世界教化衆生,即單純的以教化衆生爲目的,決不含有其他的絲毫副作用,當更不會指望別人供養自己。現在無盡意受釋尊的勸告發心供養,在未得佛陀勸告接受之前,觀世音菩薩自不可隨便的接受。

  釋尊深知觀音的用心,所以當“爾”之“時”,大聖“佛”陀就來“告”訴“觀世音菩薩”說,你應“當愍”念“此無盡意菩薩及四衆、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這些衆生,在娑婆世界,都很苦惱的,因從來很少種諸善根,培諸福德,現無盡意代表衆生發心供養,亦如自己缺少福德善根,如觀音菩薩不肯接受,豈非令衆生長夜于貧窮困苦中,永無培植福德善根的機會?爲令衆生培植福德善根,所以佛陀特令觀音接受供養。

  “即”在聞佛慈悲勸告的“時”候,“觀世音菩薩”立刻懷著「愍諸四衆及于天、龍、人非人等”的心情,接“受其”無盡意代表衆生所供養的“璎珞”。

  于此所應特別注意的:上面佛要觀世音接受璎珞,不但要他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亦複要他愍念無盡意菩薩,現在觀世音表示接受璎珞,只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未說愍念無盡意菩薩,這是什麼意思?佛比菩薩高一級,在佛的立場,固然可說愍念無盡意菩薩;觀世音與無盡意,都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彼此的地位是相等的,在菩薩的立場,觀世音說話,就要有分寸,不能說愍念無盡意菩薩。因爲這個緣故,所以只說愍念四衆及天龍八部。

  觀世音菩薩,爲了聽從佛陀的勸告,爲了愍念四衆及天龍等,將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接受過來,但觀世音菩薩並未將之據爲己有,立刻把它“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經文至此,可說已經講完,但其中還有深義,必須再略爲說明:

  觀音最初不接受供養,後經佛陀勸告接受此璎珞,是爲不受而受,以佛法的理論說:不受,是顯示性空;而受,是顯示緣起。所以不受而受,乃是即性空而緣起的意思。觀音接受後,立刻轉伸供養,等于未受,是爲受而不受,以佛法的理論說:受是顯示緣起,不受顯示性空,所以受而不受,乃是即緣起而性空的意思。可見在這文中,實包含了性空而緣起,緣起而性空的甚深義理。即緣起而性空,就是一般說的妙有真空,亦即心經說的色即是空;即性空而緣起,就是一般說的真空妙有,亦即心經說的空即是色。觀音菩薩契入畢竟空寂性中,不再執著一切諸法有實自性,所以即將璎珞分作二分,供養現在的釋迦佛與過去的多寶佛,自己仍是不受。

  釋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亦即現在佛,應當要供養,是不用說的。可是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還得略爲一談。釋迦,是種族名,義譯能仁;牟尼,是聖者德,義譯寂默。所謂能仁,代表佛陀利他的所有慈悲,謂具拔苦與樂的仁慈,而又有積極利他的才能,是爲能仁之義。所謂寂默,代表佛陀自利的甚深智慧,謂具廣大無邊的智慧,以之破除煩惱而獲自利,是爲寂默之義。實行仁慈,是顯佛陀的入世度生,寂靜默照,是顯佛陀的出世空寂。從這釋迦牟尼四字之義,我們可以看出佛是怎樣的自利利他並重,又怎樣的統一世出世間的兩面。

  多寶佛是過去佛,怎麼會出現在法華會上的?其因緣也得略爲說明一下:據法華經告訴我們:當釋尊在靈鹫山說法華經,說完正宗分,將要講流通分時,忽有一寶塔,從地下出現于空中,塔中安置多寶佛的舍利,塔中並且發出很大的音聲,贊歎釋迦牟尼世尊所說的法華經,都是真實不虛的。如該經見寶塔品說:“爾時佛前有七寶塔,高五百由旬,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從地湧出,住在空中,種種寶物而莊校之....爾時寶塔中出大音聲歎言: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爲大衆說,如是!如是!釋迦牟尼世尊,如所說者,皆是真實”。接著又說:“爾時佛告大樂說菩薩:此寶塔中有如來全身,乃往過去東方無量千萬億阿僧祇世界,國名寶淨,彼中有佛,號曰多寶。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于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處,我之塔廟,爲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爲作證明,贊言善哉”!由于這種因緣,所以當佛說法華經時,多寶佛爲實現其弘願,佛塔即從地湧現,爲釋迦牟尼佛而作證明。

  在當時法會中,有過去多寶佛,有現在釋迦佛,佛佛是道同的,觀音菩薩轉伸供養,不能單供養那一尊佛,所以分作二分:一分奉釋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寶佛塔。

  戊二 應問結答

  無盡意!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于娑婆世界。

  到此應問結答,佛又叫聲“無盡意”說:“觀世音菩薩,有”我上面所說的“如是自在神”通威德之“力”,而“遊于娑婆世界”教化衆生。

  講到自在,有所謂四自在、六自在、十自在之說,但最重要的,不外身心二大自在。如身能夠進退無礙,名爲身自在;如心能夠遠離系縛,對于一切通達無礙,名爲心自在。法華經序品說:“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是心自在義;唯識演秘中說:“施爲無擁,名爲自在”,是身自在義。講到神力,就是神通力,有人對這叁字作這樣的解說:“神爲妙用不測之義,通爲通融自在之義,力爲力用之義”。綜合自在神力四字,就是不假作意,任運現前,神妙莫測的意思。如是自在神力,是指前文所說現叁十叁應身,作十九說法,教化救度各類不同衆生而言。

  遊于娑婆世界與前遊諸國土,是彼此互影的:即前說遊諸國土的時候,並不是不現身于此娑婆世界,現在說遊此娑婆世界時,亦不是不赴感于十方諸國土,但因觀音菩薩與娑婆衆生特別有緣,又因娑婆濁惡,菩薩大慈大悲,特別常時遊化,…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