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我們應對觀音特別尊重恭敬供養。
甲二 偈頌合顯
乙一 重問得名所以
爾時,無盡意菩薩以偈問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問彼:佛子何因緣,名爲觀世音?
本品長行,在前已經講完;本品偈頌,現在繼續來講。長行,是以散文的體裁宣說的;偈頌,是以韻文的體裁宣說的。佛所說經,大都具有這兩種體裁的。如法華經的二十八品,只有最後普賢菩薩勸發品沒有偈頌,其他各品是都有偈頌的。不過什公所譯的法華經,未將普門品的頌文譯出,後來有一位阇那笈多,將這偈頌譯出,其後諸師認爲這是梵本所有的,于是就將此偈,補在什公所譯長行普門品之後,合成完整一品。所以現在流通的法華經之普門品,都有此偈頌,因而依此頌文,略爲加以解釋。
偈頌是對長行講的,有叁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差別,但必要四句,方可爲一偈。梵語叫做偈陀,中國譯爲應頌,華梵兼舉,故稱偈頌。不過分而言之,亦有兩類差別:一是單獨結句以演法義的,在十二部經中稱做伽陀,譯爲孤起頌,或名不重頌;二是對前散文所說經義而在重結伽陀句,在十二部經中稱做祇夜,譯爲應頌,或名重頌。現在本品的偈頌,就屬重頌的一類。所以名爲重頌,亦有兩個意思:一是爲了後來法會的聽衆,亦得簡略的聽到, 前面, 散文所曾說過的;一是爲了對前所說未甚了解的聽衆,亦能因此而得了解並易于記在心中。
“爾時”,是指佛陀說完長行的時候。“無盡意菩薩”,就在這個時候,複“以偈”頌“問”于佛“曰”:
“世尊”,爲佛的十種通號之一,受世出世間的一切凡聖之所共尊而得名的。獲得無上正覺的世尊,與普通凡夫是不同的,是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所以說爲“妙相具”。具諸妙相,在提婆達多品,說爲“微妙淨法身,具相叁十二,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在藥王菩薩本事品,說爲“容顔甚奇妙”。佛的具諸妙相,一般都是約應化身說,而提婆達多品說法身具相,這是值得注意的一點!法身是不是具相,學者間有诤論的,現在不去深說,因爲說來話多。至于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屬煩瑣的名相,自不必一一的列出。主要的有:足下千輻輪相,胸前卍字相,眉間白毫相,頂上肉髻相等。相好不是偶然得來的,是由修諸福德所得的。所以有兩句話說:“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而且每一相好,須要百福培成,不是簡單的事!吾人如要得到相好,只要如法的實踐德行,就可如願以償,因爲這是修成的,不是天生的。
“我”無盡意“今”再“重問”佛陀:“彼佛子”是以“何因緣”,得“名爲觀世音”?頌中的彼及佛子,都是指的觀世音菩薩。佛子,本是信佛學佛者的通稱,如所說的四衆、七衆,都可稱爲佛子,但這裏是專指觀音菩薩說的。不過嚴格說來,佛視衆生等同一子,是則法界一切衆生,都稱佛子亦不爲過。但分別來說,亦有所謂嫡子、庶子之別。依大乘佛法說:二乘人爲佛的庶子,是不能繼承如來家業的;菩薩乘是佛的嫡子,能紹隆佛種擔荷如來家業的。是以真正堪稱爲佛陀嫡骨兒孫的,唯有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菩薩。觀音是位大菩薩,當有資格稱爲佛子。要知佛陀出世,完全以弘法度生爲家務事業,除了弘法度生,沒有別事是佛所要做的!我們現在既是佛子,就當如佛一樣的弘法度生,擔當如來所應擔當的事業,如爲人子者繼承保持父母的事業一樣。做了佛弟子,不能做佛化事業,而只是以應酬佛事爲終身事業,不特對佛爲不孝,亦辜負了自己做個佛子。特別是在現在這個時代,人類正需要佛法的救濟,爲佛子者,更應積極負起弘揚佛法的工作,以免世界人類毀于氫氣彈的威力之下!因此,我望有心紹隆佛種,不令斷絕的真正佛子,應知本身責任的重大,一致起來爲佛法爲人類爲衆生,努力做佛化事業!
乙二 合顯得名遊化
丙一 顯得名所以
丁一 總標
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汝聽觀音行,善應諸方所,弘誓深如海,曆劫不思議,侍多千億佛,發大清淨願。我爲汝略說,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無盡意用偈向佛請問,“具足妙相尊”的佛陀,也就以“偈答”覆“無盡意”說:“汝”今“聽”我來略說“觀音”菩薩所修的“行”門,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樣簡單的,而實在是微妙不可思議的。觀音所行的各種法門以及所得的各種功德,爲什麼不說觀或說視而說爲聽?這在前面解釋觀世音之所以得名觀世音,已經說過,由于菩薩的六根互用之故,現在不再重說。
由于觀音在修不可思議的行門中,已經獲得不可思議的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夠“善”于普“應諸方所”。這裏說的諸方所,是指的十方國土,意謂觀世音菩薩,本于叁十叁應身,應現于任何一個國土中,亦即在每個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觀音菩薩的示現,上面說的“無刹不現身”的這話,亦可作爲“善應諸方所”的注腳。不但在空間中,無一世界不現,就是在時間中,亦無一時間不現。
觀音能夠做到“無刹不現身”的這個程度,是由于他過去開始發心的時候,曾經發過其深似海這樣的弘誓,所以說“弘誓深如海”。弘是廣大的意思,誓是製約的意思,就是本著自己所立的大願做去,不論在怎樣的艱難困苦下,都不因遇到任何阻礙與挫折,放棄自己立願所要做的一切。法界次第下,有這樣幾句話:“廣普之緣,謂之爲弘,自製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滿足,故曰願也”。一個立志發願的人,如不自製其心,非要這樣去做,難免會要退敗下來。唯有本百折不撓的精神,于發誓立願以後,一心專志的向前奮鬥,在未滿足志願以前,決不罷休。
什麼才算弘誓?在佛法說,唯有度生的大誓願才是。但度生亦不是度一兩個衆生或少數衆生,而是普度一切衆生。如金剛經說:“所有一切衆生之類....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是爲真正的弘誓大願。觀音在凡夫位中初發心時,曾發十二大願,如說:“觀音大士,悉號圓通,十二大願誓弘深”,正好作此弘誓深如海的說明。所以一個真正菩薩行者,不但有他們所應共立的通願,亦有他們各自所立的別願,如觀音的十二大願,固然是別願,就是釋迦的五百大願,彌陀的四十八願,藥師的十二大願,都是約個別的誓願說的。
發了菩提心,立了弘誓願的觀音大士,不是在一天兩天之間,就完成其廣大誓願的,而是經過不思議的塵劫,精進勇猛的實踐菩薩行,才到達現在一生補處的地位,所以說“曆劫不思議”。劫在印度,叫做劫波,與刹那相對的。刹那,代表最短的時間;劫波,代表最長的時間,而這長時間,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時來計算它的。劫波,又譯大時,如智度論第十八說:“大時名劫”。向來分有小劫、中劫、大劫的叁類。觀音自行化他所經曆的時間,不是一劫兩劫,叁劫五劫,可爲我人心思口議所能測度到的,而是經過塵點之劫,不是我人所能思議得到的。
觀音菩薩經曆不可思議的塵沙之劫,廣修菩薩大行,其所經曆的時間當然是很長的,正因實踐菩薩行的時間極長,所以所奉事的佛也就多到百千萬億,如金剛經說:“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因此頌說“侍多千億佛”。諸佛出世,菩薩所以侍奉,一因菩薩是要常隨佛學的,雖說佛佛道同,但每尊佛的度生方便,畢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菩薩不得不事奉佛而隨之學習。二因菩薩是要助佛揚化的,雖千萬億佛出世,菩薩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聽候諸佛的遣使,以助諸佛的宣揚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積行當然亦勝,所以所發的願,亦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絕對不含有其他不純正的雜念在裏面,是爲“發大清淨願”。吾人立願,如果純爲個人謀求發展,那不但內心早就已不清淨,且由願力的推動,而表現于行爲的,自亦不是純潔的。菩薩立願的動機,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語意叁業的一切活動,或暫時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或永遠的遠離一切煩惱惡行的垢染,所謂叁業無過,名爲清淨,才是真正的清淨大願,亦唯有這樣的清淨大願,方能應身一切國土,普遍救度一切衆生。
通理法師說:“曆劫二句,顯自修行勝;言菩薩因地修行,所曆之劫,已至不可思議;所侍之佛,已至多千億數,其行可謂勝矣”。那末,發大清淨願,當然是顯所發願勝。“願大、行大、供佛多,源長流遠,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門示現的應化身,施大無畏,不可思議的妙力,猶如水漲船高,泥多佛大,這是釋迦佛贊歎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的妙力”。因此,觀音菩薩的若行若願,都是不可思議的,都是值得贊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這樣做的,實是爲了衆生才這樣做的,爲了一心教化衆生令得解脫,以致犧牲自己去證覺最高無上的佛果。
佛又進一步的對無盡意說:上面我雖爲你說了觀音菩薩的自他行願,現“我”還要“爲汝”要“略”的說一說觀音菩薩的化他之行。觀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薩,無時無刻不關懷我們衆生,因此,我們不論是“聞名”以“及見身”,乃至“心念”菩薩,都會得到菩薩的感應,而“不”致于“空過”的。通理法師說:“聞名必稱,以口業爲感;見身必禮,以身業爲感;心念必觀,以意業爲感。叁者皆能致應,故不空過”。有人以爲口頭稱名,身體禮拜,心念思惟,是無意義的浪費時間,沒有一點實益的,這是絕大的錯誤,亦是沒有宗教信念的過失!
“能滅諸有苦”者,這就是顯示聞名、見身、心念所得的殊勝利益。諸有,簡單的說,是指欲有、色有、無色有的叁有;處中而言,是指五趣雜居地、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非想處地的九有;詳細分析,是指叁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惡趣,六欲並梵天,四禅四空處,無想及不還。統稱爲有者,約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說的。平常我們把有,當著存在的意思講…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