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叁界內的每個有情生命體,雖沒有實在自我可得,但緣起和合的假相,的確是存在這個世間的,所以說名爲有。
二十五有的不同生命體,從世間的觀點去看,當然是有苦樂懸殊差別的,如天上是極樂的,地獄是極苦的,人間是苦樂參半的;可是,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叁界二十五有的衆生,同在生死苦海中,沒有那個不受苦痛逼迫的。苦以逼惱爲義,通常說有八苦,現依智度論第十二,略說二種苦:一、內苦,是指身體上的四百四病苦,心理上的憂愁嫉妒等苦;二、外苦,是指惡賊虎狼等的加害之苦,風雨寒熱等的災難之苦。不論內苦外苦來逼,只要收攝叁業,一心稱名、身禮、心念,就可得到菩薩感應,滅除二十五有的諸苦以及各項的厄難,而得身心的究竟解脫!
丁一 別顯
戊一 能免叁災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從此以下,重頌觀音菩薩的救災救難。這兩頌,是明能免火災、水災、風災的叁災。
“假使”在這世間,有這麼一個對你“興”起陷“害”的心“意”,而且真的把你“推落”到“大火坑”裏,以期結束你的生命,那你這時不必對他生起惡念,只要你能稱“念彼觀音”菩薩聖號,就可得到菩薩威德神“力”的惑應,就可使你所落進去的大“火坑”,頃刻之間“變成”清涼“池”,令你不會受到毫末的傷害。華嚴經入法界品說:“摩羅耶山,出旃檀香,若以塗身,設入大火,火不能燒”。世間的旃檀香木,尚且有這樣的力量,何況菩薩的行願之力?高僧傳說魏時有位法力法師,發心修塔起舍,出外募化,得麻一車,行至澤中,忽逢野火,恰巧這時,法力法師倦極而眠,待火燒到他的身邊,才被煙火薰醒,立即稱念聖號,剛將一個觀字說出口,還沒念到世音兩字,風就應聲而轉,火亦隨之熄滅,可見念觀音聖號的效力。至于火是嗔火,前面已說,不必再贅。但亦有以火坑,比喻惡趣。如說:“叁惡火坑,臨終欲入”。一個人生前造了罪惡,到了臨命終時,當然會要墮叁惡道的,可是正在這個時候,如能一心稱念觀音聖號,仰仗觀音慈悲威德之力,立即轉叁惡趣而上生善趣,甚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觀世音大悲陀羅尼說:“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亦即是這意思。
被人推落火坑,而不對人生起惡念,這在有宗教修養的人才能做到,普通一般世人,不說你要致他死地,他要和你拚命,就是有點稍微不如他意,他亦會想辦法要來報複你的,所以做人最好要有宗教的信仰和宗教的修養。
“或”者有人乘船橫渡海洋,當船進入海洋之中,忽然遇到狂風暴浪,將船“漂流巨海”打翻而人跌入海中,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因爲不但水深無以自拔,而且還有“龍魚”羅刹“諸鬼”的災“難”!說老實話,這時不被淹死,就葬身魚腹中,很少獲得生存的機會!當此千鈞一發之際,你如能夠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那你就可仰仗觀音菩薩的威神之“力”,令諸波浪不致將你沒于海底,所以說“波浪不能沒”。當知這裏說的巨海,是指無邊生死大海,龍魚諸鬼,是指吾人內心煩惱。煩惱在吾人心中興風作浪,致使吾人永遠漂流在生死海中,不得到涅槃彼岸的那邊!
從事相上,舉一二感應來說:在清朝順治年間,有位秣陵姓劉的,發心朝禮南海普陀,舟中發願得見菩薩,那知後來忽遇風濤,船覆劉入水中,可是人雖在水,但眼前所見的,四周都是紅光,而且有一僧人,帶他回家裏去,在剛到家時候,僧人就失所在。當知這個僧人,就是爲搭救劉君而示現的觀音菩薩!
比丘尼傳中,說晉時有尼法名令宗,首于冀州,因念聖號,得免賊難。晚上到達孟津,因爲無船可度,乃更虔念聖號,忽有一白鹿來,下涉河流,宗隨鹿行,竟不沾濡,因得到家。當知白鹿,亦是觀音示現來救令宗的!
戊二 能脫八難
己一 怨賊刑戮難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須彌,又名須彌樓,亦名蘇迷盧,中國譯爲妙高。因爲此山是七寶所成的;所以稱妙;因爲此山高出七金山上,所以稱高。在大海中,據金輪上,日月之所回泊,諸天之所遊舍,七山七海,環峙環列,四面各有一色:東面是黃金色,南面是琉璃色,西面是白銀色,北面是頗梨色,而且不論那一方面,其水都同山的顔色一樣。此山之高,計有八萬四千由旬,入水四萬二千由旬,出水四萬二千由旬,是娑婆世界的中心。其實,佛經所說的須彌山,就是現在的喜馬拉雅山,這確是世間唯一的高山。
佛說:設“或”有人立“在須彌”山的最高“峰”,突然被人把他推倒山下面去,不用說,這個人非致粉身碎骨不可,絕對不會有再生的希望,所以說“爲入所推墮”。但若正在這個時候,被人推墮的人,虔誠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得彼觀音威“力”的加被,“如日”于“虛空”中安“住”一樣,不致跌落下去一命嗚呼!推你下去的人,不是你的怨家,就是謀財害命的盜賊;被推的人得以不墮,全是觀音威力的加持。脫此怨賊之難,所以特別要約須彌來說,因爲妙高山王,上臨空際,下瞰大海,救難是很不容易救的,在這絕頂高峰都能去救,其余的地方得到觀音的救濟,自更是不成問題的。
廣信府志,載有這樣一個事實:宋朝的時候,有人入山采取銅礦,掘洞至于深不可測,以致該山將欲崩倒,正在這個時候,忽有一女提籃盛金魚一條來賣,在坑中采銅的人,聽到女人賣魚的音聲,大家爭先恐後的出來,到所有工人都走出山洞,其山立即崩倒,而賣魚的女人,不知那裏去了。待大家驚魂甫定,始知這是觀音來救度的!
須彌高山,在此是喻我慢高山。人生世間,沒有那個沒有貢高我慢的存在,這從人們自恃淩他的態度,可以明白看出來的。我慢之山最高的人,往往睨視一切,沒有什麼人在他眼下的,自以爲是最了不起的,所以始終要想保持自己最高的地位。一旦感覺到什麼不如意,不爲大多數人之所尊重時,就又自暴自棄的自甘墮落,等于被人推下須彌峰一樣。所以做人不要自高自大,而應多所自謙。如能常念觀世音,就可安然的坐在自己本位上了!
“或”者有這麼一個人,“被”凶“惡”殘暴的“人”,在後面不斷的追“逐”,逼得他無路可以逃走,結果,“墮落”到“金剛山”下面去,不用說,這是非常危險的,生命很難保存的;但若就在這個危急關頭,被人追逐的人,情急智生,懇切至誠的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得彼觀音威“力”的加被,使其生命體上的發膚,不致受到毫末的損傷,所以說“不能損一毛”。
金剛山是中國話,印度叫做斫迦羅。依起世經說,在諸余大山及須彌山王之外,另有一座大山叫做斫迦羅(亦有譯爲鐵圍山的),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橫亦六百八十萬由旬,彌密牢固金剛所成,很難予以破壞摧毀,所以名爲金剛山。但若其他東西觸及金剛,倒是很快就毀壞的。
最極堅固的金剛山,不要完全看成是外在的山,而是指內在的我執說的。依佛法看,最難打破的,無過于衆生的我執。雖分別我執,在一登初地,便能完全頓斷,但俱生我執,是任運而起的,是最極微細的,初登地時,還不能解決它,要在修道位上,修習生空智觀,才能逐漸斷除,所以喻如金剛。正因衆生的我執堅強,所以圍繞在我執左右的煩惱惡人,經常的在推動我人向懸崖絕壁的險路上走,終而從我執山上,跌落到惡趣中去,受諸痛苦!
設“或”世間有這麼一個人,忽然“值”遇很多的“怨”敵以及很多的盜“賊”,首先將他一圈一圈的圍“繞”住,使之沒有辦法逃脫,然後“各”各再以手裏“執”著的一把“刀”,欲對他“加”以殺“害”,不論怎樣,這個人是很難得以死裏逃生的。可是就在這個時候,你如稱“念彼觀音”菩薩的聖號,就可得觀音菩薩的慈“力”加被,使他們不但不再有殺你的念頭,而且立刻生起慈悲心來,對你發生極大的好感,所以說“鹹即起慈心”。
在此,說個事實:民國初年,我國江蘇揚州邵伯李家莊地方,有位大善人,姓李名國琚。不論地方發生什麼事情,只要他的力之所及,都設法予以有力的幫助,務必使事情獲得合理的解決。不幸,一次盜賊闖進他的屋裏,要想搶劫他的錢財。李大善人見賊進來,從容不迫而又極安然的對賊說:你們生活困難我不知道,以致未能和你們略結善緣,今天難得你們來到敝舍,如果有什麼需要,我當盡力貢獻,不過現在你們太辛苦了,想來這麼晚還未用過晚餐,現在先請你們用餐,聊表我的一點微意。盜賊聽到李善人這麼說,雖然吃了他的東西,但不好意思再要他的財物,而且受了李善人的偉大精神感召,從此不再做打家劫舍的勾當,而做一個改邪歸正的好人了!
當知這裏說的怨賊,誠如前面長行所說,不是外在的賊,而是內在的賊,如劫功德法財的煩惱,固然是內在的賊,就是見聞覺知的六根,亦是內在的賊。外在的賊容易防範,就是劫奪,亦不過是屬身外之物;內在的賊卻很難防,而且所盜取的,是屬積聚的法寶,使我們在生死苦海中,永遠做個貧窮孤陋的人。所以做人,特別是做個學佛的人,外賊是不必怕的,如有李善人的精神,不特不會受到怨賊的迫害,而且轉化他們成爲好人;值得我們可怕的,是自己內心中的賊,這個內賊,不但使我們長時期的在生死海中流浪,且更會迫我們走上危險的叁惡道去。
設“或”有這麼一個人,犯了國家的法律,要受法律的製裁。在過去專製時代,所謂朕即是國家,國王本其無上的權威,要怎樣的給你治罪,就怎樣的來處罰你,所以說“遭王難苦”。當國王下令使劊子手來殺你的頭,而你在“臨刑”將“欲壽”命“終”結的時候,你如能夠誠心誠意的“念彼觀…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