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P23

  ..续本文上一页所以我们应对观音特别尊重恭敬供养。

  甲二 偈颂合显

  乙一 重问得名所以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本品长行,在前已经讲完;本品偈颂,现在继续来讲。长行,是以散文的体裁宣说的;偈颂,是以韵文的体裁宣说的。佛所说经,大都具有这两种体裁的。如法华经的二十八品,只有最后普贤菩萨劝发品没有偈颂,其他各品是都有偈颂的。不过什公所译的法华经,未将普门品的颂文译出,后来有一位阇那笈多,将这偈颂译出,其后诸师认为这是梵本所有的,于是就将此偈,补在什公所译长行普门品之后,合成完整一品。所以现在流通的法华经之普门品,都有此偈颂,因而依此颂文,略为加以解释。

  偈颂是对长行讲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的差别,但必要四句,方可为一偈。梵语叫做偈陀,中国译为应颂,华梵兼举,故称偈颂。不过分而言之,亦有两类差别:一是单独结句以演法义的,在十二部经中称做伽陀,译为孤起颂,或名不重颂;二是对前散文所说经义而在重结伽陀句,在十二部经中称做祇夜,译为应颂,或名重颂。现在本品的偈颂,就属重颂的一类。所以名为重颂,亦有两个意思:一是为了后来法会的听众,亦得简略的听到, 前面, 散文所曾说过的;一是为了对前所说未甚了解的听众,亦能因此而得了解并易于记在心中。

  “尔时”,是指佛陀说完长行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在这个时候,复“以偈”颂“问”于佛“曰”:

  “世尊”,为佛的十种通号之一,受世出世间的一切凡圣之所共尊而得名的。获得无上正觉的世尊,与普通凡夫是不同的,是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所以说为“妙相具”。具诸妙相,在提婆达多品,说为“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在药王菩萨本事品,说为“容颜甚奇妙”。佛的具诸妙相,一般都是约应化身说,而提婆达多品说法身具相,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法身是不是具相,学者间有诤论的,现在不去深说,因为说来话多。至于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属烦琐的名相,自不必一一的列出。主要的有:足下千辐轮相,胸前卍字相,眉间白毫相,顶上肉髻相等。相好不是偶然得来的,是由修诸福德所得的。所以有两句话说:“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而且每一相好,须要百福培成,不是简单的事!吾人如要得到相好,只要如法的实践德行,就可如愿以偿,因为这是修成的,不是天生的。

  “我”无尽意“今”再“重问”佛陀:“彼佛子”是以“何因缘”,得“名为观世音”?颂中的彼及佛子,都是指的观世音菩萨。佛子,本是信佛学佛者的通称,如所说的四众、七众,都可称为佛子,但这里是专指观音菩萨说的。不过严格说来,佛视众生等同一子,是则法界一切众生,都称佛子亦不为过。但分别来说,亦有所谓嫡子、庶子之别。依大乘佛法说:二乘人为佛的庶子,是不能继承如来家业的;菩萨乘是佛的嫡子,能绍隆佛种担荷如来家业的。是以真正堪称为佛陀嫡骨儿孙的,唯有自利利他弘法度生的菩萨。观音是位大菩萨,当有资格称为佛子。要知佛陀出世,完全以弘法度生为家务事业,除了弘法度生,没有别事是佛所要做的!我们现在既是佛子,就当如佛一样的弘法度生,担当如来所应担当的事业,如为人子者继承保持父母的事业一样。做了佛弟子,不能做佛化事业,而只是以应酬佛事为终身事业,不特对佛为不孝,亦辜负了自己做个佛子。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人类正需要佛法的救济,为佛子者,更应积极负起弘扬佛法的工作,以免世界人类毁于氢气弹的威力之下!因此,我望有心绍隆佛种,不令断绝的真正佛子,应知本身责任的重大,一致起来为佛法为人类为众生,努力做佛化事业!

  乙二 合显得名游化

  丙一 显得名所以

  丁一 总标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无尽意用偈向佛请问,“具足妙相尊”的佛陀,也就以“偈答”覆“无尽意”说:“汝”今“听”我来略说“观音”菩萨所修的“行”门,不是如一般人所想像那样简单的,而实在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观音所行的各种法门以及所得的各种功德,为什么不说观或说视而说为听?这在前面解释观世音之所以得名观世音,已经说过,由于菩萨的六根互用之故,现在不再重说。

  由于观音在修不可思议的行门中,已经获得不可思议的威德神通之力,所以能够“善”于普“应诸方所”。这里说的诸方所,是指的十方国土,意谓观世音菩萨,本于三十三应身,应现于任何一个国土中,亦即在每个世界的每个角落,都有观音菩萨的示现,上面说的“无刹不现身”的这话,亦可作为“善应诸方所”的注脚。不但在空间中,无一世界不现,就是在时间中,亦无一时间不现。

  观音能够做到“无刹不现身”的这个程度,是由于他过去开始发心的时候,曾经发过其深似海这样的弘誓,所以说“弘誓深如海”。弘是广大的意思,誓是制约的意思,就是本著自己所立的大愿做去,不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下,都不因遇到任何阻碍与挫折,放弃自己立愿所要做的一切。法界次第下,有这样几句话:“广普之缘,谓之为弘,自制其心,名之曰誓,志求满足,故曰愿也”。一个立志发愿的人,如不自制其心,非要这样去做,难免会要退败下来。唯有本百折不挠的精神,于发誓立愿以后,一心专志的向前奋斗,在未满足志愿以前,决不罢休。

  什么才算弘誓?在佛法说,唯有度生的大誓愿才是。但度生亦不是度一两个众生或少数众生,而是普度一切众生。如金刚经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为真正的弘誓大愿。观音在凡夫位中初发心时,曾发十二大愿,如说:“观音大士,悉号圆通,十二大愿誓弘深”,正好作此弘誓深如海的说明。所以一个真正菩萨行者,不但有他们所应共立的通愿,亦有他们各自所立的别愿,如观音的十二大愿,固然是别愿,就是释迦的五百大愿,弥陀的四十八愿,药师的十二大愿,都是约个别的誓愿说的。

  发了菩提心,立了弘誓愿的观音大士,不是在一天两天之间,就完成其广大誓愿的,而是经过不思议的尘劫,精进勇猛的实践菩萨行,才到达现在一生补处的地位,所以说“历劫不思议”。劫在印度,叫做劫波,与刹那相对的。刹那,代表最短的时间;劫波,代表最长的时间,而这长时间,不能以通常的年月日时来计算它的。劫波,又译大时,如智度论第十八说:“大时名劫”。向来分有小劫、中劫、大劫的三类。观音自行化他所经历的时间,不是一劫两劫,三劫五劫,可为我人心思口议所能测度到的,而是经过尘点之劫,不是我人所能思议得到的。

  观音菩萨经历不可思议的尘沙之劫,广修菩萨大行,其所经历的时间当然是很长的,正因实践菩萨行的时间极长,所以所奉事的佛也就多到百千万亿,如金刚经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此颂说“侍多千亿佛”。诸佛出世,菩萨所以侍奉,一因菩萨是要常随佛学的,虽说佛佛道同,但每尊佛的度生方便,毕竟是有所不同的,所以菩萨不得不事奉佛而随之学习。二因菩萨是要助佛扬化的,虽千万亿佛出世,菩萨不得不事奉在佛的座前,听候诸佛的遣使,以助诸佛的宣扬法化。

  侍佛既然很多,积行当然亦胜,所以所发的愿,亦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绝对不含有其他不纯正的杂念在里面,是为“发大清净愿”。吾人立愿,如果纯为个人谋求发展,那不但内心早就已不清净,且由愿力的推动,而表现于行为的,自亦不是纯洁的。菩萨立愿的动机,向上看,所求唯有佛道,向下看,所求唯在度生,因而身语意三业的一切活动,或暂时的远离一切烦恼恶行的垢染,或永远的远离一切烦恼恶行的垢染,所谓三业无过,名为清净,才是真正的清净大愿,亦唯有这样的清净大愿,方能应身一切国土,普遍救度一切众生。

  通理法师说:“历劫二句,显自修行胜;言菩萨因地修行,所历之劫,已至不可思议;所侍之佛,已至多千亿数,其行可谓胜矣”。那末,发大清净愿,当然是显所发愿胜。“愿大、行大、供佛多,源长流远,根深蒂固,所以具有如是普门示现的应化身,施大无畏,不可思议的妙力,犹如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这是释迦佛赞叹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的妙力”。因此,观音菩萨的若行若愿,都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值得赞美的,因他不是自身要这样做的,实是为了众生才这样做的,为了一心教化众生令得解脱,以致牺牲自己去证觉最高无上的佛果。

  佛又进一步的对无尽意说:上面我虽为你说了观音菩萨的自他行愿,现“我”还要“为汝”要“略”的说一说观音菩萨的化他之行。观音是位大慈大悲的菩萨,无时无刻不关怀我们众生,因此,我们不论是“闻名”以“及见身”,乃至“心念”菩萨,都会得到菩萨的感应,而“不”致于“空过”的。通理法师说:“闻名必称,以口业为感;见身必礼,以身业为感;心念必观,以意业为感。三者皆能致应,故不空过”。有人以为口头称名,身体礼拜,心念思惟,是无意义的浪费时间,没有一点实益的,这是绝大的错误,亦是没有宗教信念的过失!

  “能灭诸有苦”者,这就是显示闻名、见身、心念所得的殊胜利益。诸有,简单的说,是指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三有;处中而言,是指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非想处地的九有;详细分析,是指三界二十五有,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及不还。统称为有者,约其有因有果,因果不昧说的。平常我们把有,当著存在的意思讲…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