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P21

  ..續本文上一頁應要威猛折伏,威德並用,才能普救群生。

  佛教的護法金剛神,亦是有其來曆:相傳過去有轉輪聖王出世,娶二夫人,第一夫人生有一千王子,第二夫人僅生兩個王子。第一夫人的一千王子,自接觸佛法後,都發起大菩提心而廣行菩薩道,成爲名副其實的菩薩,將來當然會要成佛,可是誰先成佛呢?父王爲了知道這點,特令發菩提心的王子拈阄以定成佛的先後,結果,最初是拘留孫佛,末後是樓至如來,釋尊是第四成佛。所以要定次第,因爲在一世界中,不能有二佛同時出現于世的。第二夫人的兩位王子,見長兄們皆發菩提心將來成佛,于是大太子願作大梵天王,在諸兄成佛時,請佛轉妙*輪,第二太子願作護法神,在諸兄成佛後,爲佛法的護持者。此執金剛神,就是轉輪聖王第二夫人的第二太子。釋尊于千子中,爲第四位成佛,所以釋尊出世,先有大梵天王的請轉*輪,次有執金剛神的護持佛法。世間若有一類衆生,“應以執金剛神”去度化他才能“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執金剛神而爲”宣“說”護持如來正“法”的教法,使之依法而行,做個佛教的有力護法者。

  戊二 結德勸供

  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以叁十叁應身,在此娑婆世界遊化,這不過是舉一個簡單的數字,形容觀音菩薩以不同身分,遊行化導衆生的工作。實際,觀音菩薩,正如其他大菩薩一樣,能化千百萬億身形,于種種世界化度衆生的。爲此,釋尊特再總結觀音種種功德,以勸無盡意及諸天人發心供養。

  “無盡意”!釋尊這樣稱呼當機者的法名後說:“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如是,是指觀音救七難、離叁毒、應二求,乃至現種種不同身形在世間教化衆生所有的一切功德,而這一切功德,觀音菩薩都已圓滿成就,正因觀音成就了這麼多的功德,所以能“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以種種形,指現種種不同的身形,是顯觀音所現身形之多;遊諸國土,指觀音不但在此娑婆世界示現的機會多,同時亦于十方無量國土中,現種種身教化衆生,是形容菩薩遊化世界之廣;度脫衆生,意謂菩薩以種種不同身分,遊化一切國土,不如一般人的遊山玩水。亦不如現代人的到處觀光,遊覽風景,而是爲了度脫衆生的。要知娑婆世界的衆生痛苦,固然需要菩薩的教化和度脫,其他世界的所有衆生,亦同樣的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痛苦,亦需要菩薩去化度令得解脫,所以這是顯示觀音的教化之衆。

  在此要特別說明的:觀音菩薩本是極樂世界的補處大士,在他遊化諸國時,不如我們所想像的,今天遊化娑婆世界,明天遊化淨琉璃世界,後天又遊化另外一世界,假定如此,觀音菩薩真要忙得席不暇暖!所以嚴格說來,觀音遊化諸國,是在同一時間之內的,而且本有的觀音,沒有離開極樂世界一步!前曾說過,如天上月亮只有一個,但千江有水千江月,萬江有水萬江月,且不論千江月萬江月,都在同一時間顯現,而真月依然在天空中,從未來到江水中去。因此,有四句話說“一月普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月不下降水不升,水清月明法自爾”。通理法師說:“雖曰以種種形,唯是一真;雖曰遊諸國土,不離當處”。都是此一意思的徹底透露。

  在此更有要了解的:觀音菩薩大慈大悲,到十方世界度脫衆生,經過相當長久的時間,照理苦惱衆生應被度脫,爲什麼十方世界中,現在還有這麼多的苦惱衆生?別說其他國土,單以娑婆世界來說,就仍有許多沈于苦海中的衆生,受種種痛苦的襲擊,沒有得到解脫,這是什麼道理?依經中說,這不是觀音度生不夠努力,亦不是菩薩在度生過程中有分別心,這個我度,那個不度,問題在于衆生是否肯得接受菩薩的化度,或者看這衆生與觀音菩薩是否有緣?有的衆生與觀音無緣而爲觀音所化度不了的,當然就要其他菩薩來教化,才能得到解脫!所以佛菩薩只能化度有緣的衆生,假定無緣是沒法可化度的。正因如此,觀音菩薩,雖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化衆生,現今仍有很多衆生在苦海中不能解脫。問題不在菩薩身上,而在衆生身上,所以要想得到觀音菩薩的救度,首先要與菩薩結下法緣,不然的話,是不能得到菩薩度脫的!

  觀音菩薩成就這麼多的功德,以種種形遊化諸國,既然是爲度脫衆生,則菩薩對于衆生的恩德當然是很大的,“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講到供養,通常說有事供養與理供養的兩種。如四事供養,或六供養,或十供養,都叫事供養;設會其理而證入諸法法性,與佛菩薩同一鼻孔出氣,是爲理供養。經中又說:“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什麼叫做法供養?就是如法實行,爲最上的供養。像“身業供養是禮拜,口業供養是稱贊,意業供養是觀想相好”,都可稱爲法供養。不論什麼供養,最要的是一心一意,恭敬至誠,所以說一心供養。

  丁一 正答遊于娑婆

  戊一 顯示妙德

  己一 能施無畏

  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

  此明觀音能施衆生無畏,因而別號又名施無畏者。佛勸無盡意發心供養觀音後,接著又對無盡意說:“是觀世音菩薩摩诃薩,于怖畏急難之中,能施”衆生“無畏”。菩薩摩诃薩,意爲菩薩中的大菩薩,因同樣是菩薩,但有初發心菩薩與久修大行菩薩之別。觀音是位大菩薩,即將繼承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成佛,當然不是一般初發心的菩薩,所以稱爲菩薩摩诃薩。

  怖是恐怖,畏是畏懼,即通俗說的害怕。急難,是突如其來,使人措手不及,無法預防,無法應付的一種災難。有福慧者,急難當前,固可隨機應變的予以克服,但若智慧缺乏,不能應付急難,而于內心生起恐怖畏懼的時候,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立刻或隱或顯的在你面前,施予你的無畏,解救你的急難,“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爲施無畏者”。楞嚴經說:“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諸衆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爲施無畏者”,亦同于此。

  于怖畏急難中能施無畏,現在不妨舉一實例說明:

  在我國晉朝的時代,有一大德名釋達開。一次上山去采甘草,不意竟爲羌人捉住,關在一個木柵當中,而在達開之前,被關進柵內的,已經有十余人。羌人是很凶暴野蠻的,每日將被關的人加以烹煮,到最後只剩下達開一人,達開知道明日就要臨到自己,當然不免會生起怖畏,可是怖畏又有什麼用?只好誠懇的默誦觀音普門品,將自己的生命交給觀音菩薩。到了天快亮時,忽有一只大虎跑來,守衛木柵的羌人,看到老虎來了,就各自逃跑了,老虎不但不走,且將木柵咬出一個洞。達開這時心裏想:雖逃脫了羌人的殺害,但必不能逃出虎口,因而,一方面害怕不已,一方面誠念觀音,等到柵被老虎咬穿了時,虎不但不吃達開,且立刻的離柵而去。到這時候,達開知是觀音驅來相救的,于是得脫羌人之難!當知這就是菩薩的能施無畏!又如有一人獨自上山采藥,忽遇猛虎迎面撲來,不用說,此人這時心中,是感到相當怖畏的,可是就在這個時候,忽有一老婆婆出來大吼一聲,其凶猛可畏的老虎竟然回頭而去。采藥者于驚魂甫定之余,再去細看一看時,老婆婆已渺不可見。當知這位老婆婆,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爲救衆生急難而來施予無畏的!

  在這世間,怖畏急難,是很多的,但最大的怖畏與最大的急難,無過于生死,因爲一切怖畏,皆由生死而來,假定沒有輪轉生死的生命體,那裏會有各種怖畏急難現前?所以生死是最大的怖畏!衆生果真感到生死可畏,想要跳出生死輪回,觀音菩薩就會適應我們的要求,隨你所需要的怎樣身形,立即以怎樣的身形,現在你的面前,爲你說離生死之法,使你不再感到生死可畏,施予修行了生死的方法,才是真正施無畏者。佛法通常說有財施、法施、無畏施的叁種,一般以爲財施很重要,殊不知法施及無畏施更爲重要!觀音以無畏施于衆生,所以稱爲施無畏者。

  己二 能感供養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我今當供養觀世音菩薩,即解頸衆寶珠璎珞,價值百千兩金而以與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時觀世音菩薩不肯受之。無盡意複白觀世音菩薩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此明能感供養。釋尊勸大衆應一心供養觀音,無盡意是位大菩薩,深知供養的重要,所以在聽佛勸供後,“無盡意菩薩”立刻禀“白佛言:世尊”!你老人家要我們一心供養觀音,“我”們現“今當”遵慈命,來“供養觀世音菩薩”。說後,“即”刻“解”下挂在“頸”上的“衆寶珠璎珞”,而這寶珠璎珞的“價值”,大約值“百千兩金”,即值十萬兩黃金,以示其異常貴重,現在把這貴重的璎珞,供養觀世音菩薩,而“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寶璎珞”。仁者,是菩薩與菩薩間的互相稱呼,即具有仁慈的人,或具有仁德的人。無盡意雖這樣的誠心供養,但當“時觀世音菩薩”,卻“不肯”接“受”他的供養。從文字上看,這段文的意思,是很淺顯的,但文中所含的義理,卻是很深的,不可等閑過去!

  璎珞,在印度是一種裝飾品,挂在頸上的飾物叫璎,纏在身上的飾物叫珞。璎珞的貴賤,要看各人的身分地位及經濟環境以分別的。如現在的人,喜以鮮花結成花串,挂在頸上以爲裝飾,或以珠子穿成一串,挂在頸上以爲裝飾,均可名爲璎珞。現在無盡意所供養的璎珞,是以衆寶珠所串成的,單說寶珠,是指摩尼寶珠而言,現說衆寶珠,是指一切珍珠寶貝,亦即上文說的七寶。正因璎珞是衆寶珠所串成的,所以特別貴重,價值百千兩金。

  在這段文中,有句特別值得注意的話,就是“受此法施珍寶璎珞”。因爲無盡意所供養的寶珠璎珞,明明是財物,應該說爲財施才對,爲什麼說爲受此法施?財施是有形的物質,法施是無形的真理,二者是絕對不同的。現在我們要問:無盡意從頸項上解下來的寶珠璎珞,究竟是財物…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