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25

  ..续本文上一页定的第一种利益。

  二、观禅的利益(vipassana-nisamsa):禅那能支持禅修者得到观禅的结果。由于禅定,禅修者能清楚地照见究竟名色及它们的因缘,以及它们两者的无常、苦、无我本质。当禅修者彻底地修行观禅,尤其是达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或道智(maggabana)与果智(phalabana)时,通常禅那名法也稳定了。禅那法使观智清晰、分明、强而有力;而强有力的观智能灭除障碍止禅的烦恼,保护禅那,不使退落。

  再说,当禅修者长时间修行观禅之后,会感觉疲劳。疲劳发生时,他应长时间安住于某一禅那中,如此疲劳将会消失。当他的心恢复活力之后,可以再回来修行观禅。这是禅定的第二种利益。

  三、神通的利益(abhibba-nisamsa):若人想要拥有世间的神通,如:宿命通(pubbenivasanussati-abhibba)、天眼通(dibbacakkhu)、天耳通(dibba-sota)他心通(paracitta-vijanana)、如意通(iddhividha):能在空中飞行、在水上行走等等,他可以通过十四种方式来开展十遍禅与八定来达到目的。这是禅定的第三种利益。

  四、增上生的利益(bhavavisesavaha-nisamsa):若有人想投生到梵天界,他必须修行禅那,如:十遍禅、安般念禅、慈心禅。然后,他必须将禅那维持到死亡的剎那,这样才能如愿投生。这是禅定的第四种利益。

  五、寂灭的利益(nirodha-nisamsa):成就灭尽定(nirodha-samapatti)的利益。只有具备八定的阿那含(anagami)及阿拉汉才能进入灭尽定。灭尽定指的是:心(citta)、心所(cetasika)与心生色法(cittaja-rupa)的暂时停止。这里的「暂时」意指:最久七天。这决定于他们进入灭尽定之前所下的决心与意愿(adhitthana)。

  除了睡眠的时间以外,阿那含与阿拉汉整天、整夜、多天、多月、多年不停地, 见到名色及其因缘的生灭,或只见到坏灭。所以,有时他们不想再见到这些坏灭现象(bhavga-dhamma),但是般涅槃的时间还未到,因为他们的寿命尚未结束。于是,为了停止看见这些坏灭现象,他们进入灭尽定。

  为什么他们不停地见到这些坏灭的现象呢?他们已经灭除与禅支对立的五盖,因此有极深的定力。专注的心能如实地照见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所以他们一直见到坏灭的现象,即见到究竟名色法的本质。然而进入灭尽定时──譬如说七天的时间──他们见不到坏灭的现象,因为所有能认知坏灭现象的心与心所都已停止。

  若想进入灭尽定,首先必须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必须辨识初禅名法为无常、苦或无我。然后以同样方法修行第二禅乃至识无边处禅(vibbanancayatana-jhana)。接着进入无所有处禅(akibcabbayatana-jhana)。从无所有处禅出定之后,他们必须发四个愿:

  一、 入定某一段特定时间之后,将从灭尽定出来,例如:七天;

  二、 当佛陀要见他们时,将从灭尽定出来;

  三、 当僧团要见他们时,将从灭尽定出来;

  四、 他们的日常用品不会因任何状况而损坏,例如:火灾[1]。

  之后,他们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禅(nevasabba-nasabbayatana-jhana)。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只有一或二个心识剎那之后,他们就进入灭尽定,依所预定的时间住在定中,例如:七天。在定中他们见不到任何事物,因为所有的心与心所都已停止。这是禅定的第五种利益。

  诚然,八定能帮助辨识名色及其因缘,但是八定本身也是名法。因此,若禅修者已辨识包括八定在内的名色及其因缘之无常、苦、无我,达到行舍智(savkharupekkha-bana),他可以将辨识的范围限定于八定其中之一的禅那法,这是「双修」(yuganaddha)止禅与观禅,犹如用两头牛来拉一辆车。这是证悟道果与涅槃的另一种助缘。

  问5-2:用理论来觉知无常、苦、无我,与用禅定来辨识究竟法(paramattha-dhamma),这两种方法中那一种比较容易及快速证悟涅槃?

  答5-2:什么是无常?无常就是五蕴(aniccanti pabcakkhandha)。在许多注释中提到这个定义。什么是五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色蕴乃是二十八种色;受、想与行蕴乃是五十二种心所;识蕴乃是八十九种心(citta)。而二十八种色是色,五十二种心所与八十九种心是名,因此五蕴就是名色。五蕴及其因缘乃是观禅的对象。若禅修者能清楚地见到五蕴,则他能修行观禅,觉知无常、苦、无我,不成问题。但是若还未能见到五蕴,禅修者如何能修行观禅,觉知无常、苦、无我呢?如果未见到五蕴就尝试觉知,则他的观禅只是背诵式的观禅而已,不是真正的观禅。唯有修行真正的观禅才能证悟道智与果智。

  因此,佛陀在《大念处经Mahasatipatthana Sutta》中教导说:要证悟涅槃只有一条路(ekayana),没有其它的路。那条路是什么呢?佛陀说首先要修行禅定,因为专注的心能够透视究竟名色法与它们的因缘,以及它们两者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至于能否快速证悟涅槃,则取决于个人的波罗蜜。例如,舍利弗尊者精进修行两星期而证悟阿拉汉道果;目犍连尊者只精进修行七天就证悟阿拉汉道果;而婆醯只是听闻简短的开示:「Ditthe ditthamattam…」──「看时只有看……」就证悟阿拉汉道果。证悟阿拉汉道果的速度决定于他们的波罗蜜:舍利弗尊者与目犍连尊者以一阿僧祇(asavkhyeyya)与十万大劫(kappa)的时间积聚他们的波罗蜜,而婆醯只以十万大劫的时间积聚他的波罗蜜。但是,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的阿拉汉道与上首弟子的觉智(aggasavaka-bodhi-bana)相应,而婆醯的阿拉汉道只与大弟子的觉智(mahasavaka-bodhi-bana)相应;上首弟子的觉智高过大弟子的觉智。因此,证悟阿拉汉道果的速度决定于他们的波罗蜜,而不在于他们的愿望,因为证悟涅槃的路只有一条。

  问5-3:生死轮回(samsara)无始无终,而众生无量无边,所以曾经作过我们母亲的众生也是无量无边。我们如何借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修行慈心观呢?我们能否借着思惟一切众生都曾作我们的母亲来达到慈心禅(metta-jhana)?

  答5-3:慈心观并不牵涉过去与未来,它只涉及现在而以。因此,如果散播慈爱给已过世的人,我们将无法达到禅那。在无尽的生死轮回当中,可能没有一个众生不曾作过我们的父亲或母亲,但是慈心观与无尽的生死轮回并不相关。

  在《慈爱经Metta Sutta》中,佛陀说:「Mata yatha niyamputtamayusa ekaputtamanurakkhe; evampi sabba-bhutesu, manasam bhavaye aparimanam」──犹如只有一个儿子的母亲会以完全的慈爱来保护这个独生子,即使牺牲她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因此,比库应以母亲的态度来散播慈爱给一切众生。这是佛陀的教导。只有散播慈爱给现在的对象才能产生慈心禅,过去或未来的对象不行。不需要考虑这位曾作我们的母亲、那位曾作我们的父亲,只要以「愿此人健康快乐」的意念来散播慈爱,就能产生禅那。单靠思惟众生曾作我们母亲的态度并不足以产生禅那。

  问5-4:

  (以下这些问题一起回答)

  一、在佛陀的时代有菩萨吗?如果有,他是否证悟任何道果,或者他只是一个凡夫?

  二、为什么圣者(ariya)无法成为菩萨?

  三、声闻[2]弟子(savaka)能改变心意作菩萨吗?若不能,原因何在?

  四、若遵循禅师的教导而修行,禅修者能够证悟须陀洹道果(sotapatti-maggabana and sotapatti-phala-bana)。禅修者能否因为行菩萨道的誓愿而不证入道果呢?

  答5-4:在证悟道果之前,禅修者可以改变心意。证悟道果之后就无法再改变心意,因为根据佛陀在许多经中的开示,「道」是一种「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固定法)的法则。此固定的法则说:须陀洹道(sotapatti-magga)能产生须陀洹果(sotapatti-phala)。须陀洹能成为斯陀含(sakadagami),但不能退为凡夫。斯陀含能成为阿那含(anagami),但不能退为须陀洹或凡夫。阿那含能成为阿拉汉,但不能退为斯陀含、须陀洹或凡夫。阿拉汉死后进入般涅槃,不会再退为较低的圣人、凡夫或其它境界,阿拉汉果是生死轮回的终点。这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的法则。关于阿拉汉,佛陀开示过许多次:「Ayamantima jati natthidani puna bhavati」──「这是最后一生,不会再有来生。」 这是指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他不能改作菩萨。

  再者,在得到佛陀或阿拉汉的授记之后,他不能再改变自己的心愿。《清净道论》提到一位改变心愿的大长老。该大长老精通四念处。他修行止观达到行舍智,而且从来不曾做出没有…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