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P28

  ..续本文上一页回复完整,然后来见佛陀,请求佛陀准许他入涅槃。接着他回到迦拉昔拉僧寺(KalasilaMonastery),并且在那里入般涅槃。他那成熟的恶业先产生果报,然后其业力才会消散,而只有那时他才能回复神通力。

  如是,如果你没有即将成熟的恶业,而且有神通,你能尝试从空难中逃脱。但是,普通的禅那或观智不能解救你脱离此危难。事实上,我们可以说一个人会遭遇这种意外事件的理由,通常是因为恶业已经成熟的缘故。

  心无法离开身体,因为心必须依靠身体的六处之一才能生起。六处乃是: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与心所依处。这六处都在你的身体中。生在人世间,若不凭借任何一处,心则无法生起。这是为何心不能离开身体。

  然而,如果你有禅那,我们建议你在发生危险之时迅速地进入禅那。这是指你必须已经完全熟练于入禅的工夫。如果你能在那时进入禅那,该禅那善业可能会帮你脱离危险。但我们无法保证确能如此。万一在禅那中死亡,你会投生到某一层梵天。

  如果你擅长于观禅,那么,在危险之时你应再度修行观禅。你应辨识行法(savkhara-dhamma)无常、苦、无我的本质。如果能在死亡发生之前彻底地修行观禅,你可能会证悟某一种道(magga)与果(phala),而死后投生于善道。若你证悟阿拉汉果,则将进入般涅槃。然而,万一你既没有神通或禅那,也不能修行观禅,你仍然能凭借着够强而且能导致长寿的善业而逃脱,正如摩诃迦那迦菩萨(Mahajanakabodhisatta)的例子。

  有一次摩诃迦那迦王子所乘的船沉入大海洋里,除了他之外,其它乘客都死在海洋中。他奋力在海洋中游了七天七夜。最后,由于他过去世的善业,护海女神把他救上岸,得保不死。

  问6-7:证悟道果的圣者(ariya)不会再退为凡夫(puthujjana),这是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的法则。得到授记的人不能放弃菩萨行,这也是正性决定的法则。但是佛陀宣称一切法都是无常[1]。上述所说的正性决定法则是否符合无常的法则?

  答6-7:在此你必须了解什么是法则,以及什么是常。依照业报的法则,恶业(不善业)产生恶报,善业产生善报,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但这是否表示善业与恶业是常(nicca)的呢?请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善业是恒常的,那么请思考这点:现在你正在听闻佛陀所教导的《阿毗达摩》,这是闻法的善业。它是恒常的吗?如果它是恒常的,那么在这一生当中,你将只有这个业,没有其它的业。你了解吗?善业产生善报,恶业产生恶报,这是恒常的法则,但这并不表示业本身是恒常的。善思(kusala-cetana善的动机)与不善思(akusala-cetana不善的动机)是业。这些业一生起之后就立即消灭。这就是它们的无常本质。但是业力(能产生个别果报的潜在力量)仍然存在名色的过程当中。

  假设这里有一棵芒果树,现在树上没有果实,但是终有一天它会结成果实。你可以说能产生果实的那个力量存在芒果树中。那个力量是什么呢?虽然我们剖析了树叶、树枝、树皮与树干,仍然无法找到那个力量,但并不表示它不存在,因为终有一天芒果树会产生果实。同样地,我们并没有说善业与恶业是恒常的;我们说业力以潜在力量的形式,存在于名色的过程中。并且有一天,当此力量成熟时,它会产生果报。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正性决定」(sammatta-niyama)。我们说道果法(maggaphala-dhamma)是正性决定的法,但是我们并未说道与果是恒常的。它们也是无常的。可是,道智的力量存在于证悟道果与涅槃者的名色过程中,那个力量也称为正性决定,它能产生一层比一层高的果位,而不能产生较低的果位,这是恒常不变的法则。在此你应当考虑到:证悟阿拉汉果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极大的精进来修行,同时坚强的毅力也是必要的。例如:释迦牟尼菩萨在他的最后一生中,为了证悟与一切知智(sabbabbuta-bana)相应的阿拉汉果,非常精进地苦行了六年。你可以想象那是多么的艰难。如果经历无数艰难而证悟阿拉汉果之后,他又再变成凡夫,那么修行的成果何在呢?你应仔细思考这一点。

  现在,我要解释在什么情况下,菩萨能得到授记?“Manussattamlivgasampatti,hetusattharadassanam;

  pabbajjagunasampatti,adhikarocachandata;

  atthadhammasamodhanaabhiniharosamijjhati.”

  具足下列八项条件时,他能够得到授记:

  一、Manussattam:他生为人。

  二、Livgasampatti:他生为男人。

  三、Hetu(因或根):他有充分的波罗蜜,只借着听闻佛陀讲说关于四圣谛的短偈,就足以证悟阿拉汉果。这意指:他必须曾在过去世彻底地修行观禅,达到行舍智。

  四、Sattharadassanam(见佛):他遇见佛陀。

  五、Pabbajja(出家):他出家为隐士或比库。

  六、Gunasampatti(成就善德):他修成八定(samapatti)与五神通(abhibbana)。

  七、Adhikaro(增上行):他具备能接受授记的充分波罗蜜。这意指:他必须曾于过去生中修行证悟一切知智的波罗蜜,因此他能够从佛陀那里接受授记。换句话说,他必须曾在过去佛的教化期中,播下一切知智的智慧(vijja)与正行(carana)种子。根据《耶输陀罗譬喻经YasodharaApadana》,后来的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公主曾在数万亿尊佛面前,为释迦牟尼佛的一切知智而发愿,并在这些佛的指导下,修行所有的波罗蜜。

  八、Chandata(强烈意愿):他具有想要成就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此意愿需要多强呢?假设全世界充满炽燃的火炭,有人告诉他说:如果他能赤脚从世界的这一端,走过炽燃的火炭,到达世界的另一端,则能成就一切知智。他必定毫不犹豫地走过那火炭。现在我请问你:你愿意走过那炽燃的火炭吗?且先不用说充满整个世界的火炭,如果从台湾到缅甸帕奥村的路上充满火炭,你愿意走过它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能以那样的强烈意愿证悟一切知智。菩萨愿意走过炽燃的火炭,这就是要证得一切知智的强烈意愿。

  如果菩萨具足这八项条件,他必然会得到佛陀授记。释迦牟尼菩萨在燃灯佛(DipavkaraBuddha)时是一位名为善慧(Sumedha)的隐士,他具足这八项条件。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得到燃灯佛如此的授记:「再过四阿僧祇(asavkhyeyya)与十万大劫(kappa)之后,你必定会证得一切知智,而你的族姓为乔达摩(Gotama瞿昙)」。

  为什么说授记是「肯定的」呢?因为它不会改变。我们并没有说它是恒常的。燃灯佛的名色法是无常的,善慧菩萨的名色法也是无常的,这是事实。但是,只要菩萨还未证得一切知智,其业力(尤其是他的波罗蜜)是不会消失的。燃灯佛的话(指授记)也是不会改变,不会是虚假的。如果那些话改变了,则授记就不是真的。那么就有另一个问题产生,即:佛陀会说假话[3]。佛陀唯有见到上述八项条件都具足时,才会给予授记。例如:当一个精通农业的人看见一棵条件良好的香蕉树时,他能告诉你:这棵香蕉树将在四个月后产生香蕉。为什么呢?因为他精通农业,并且他看到香蕉树长出的花与细叶。同理,当某人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时,佛陀看见他将能证得一切知智的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给予授记的原因。

  在燃灯佛时,释迦牟尼菩萨是善慧隐士,是一个凡夫;在最后一生证悟成佛之前,他还是一个凡夫;唯有在证悟之后他才成为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与一切知智相应的阿拉汉道之后,他不能改变他的阿拉汉果位,这是正性决定的法则。这里正性决定的法则指的是:阿拉汉道的结果不能改变。这并不表示阿拉汉道是恒常的,而是指由业力产生的果报是不能改变的。这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是指阿拉汉道必然产生阿拉汉果,而且阿拉汉道将灭除所有烦恼、所有恶业与所有善业,这也是必然的。这些烦恼、恶业与善业若未被灭除,则将于般涅槃之后产生它们的果报。这种业果法则称为正性决定,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正性决定与授记并不违背无常的法则。

  在此,我想再多作一些说明:单靠发愿或向往并不足以证得一切知智。当菩萨接受授记时,他们必须已具足上述的八项条件。再者,单靠授记也不能产生成佛之果。即使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们仍然必须继续修行,以圆满三种层次的十波罗蜜:

  一、他们必须借着牺牲儿子、女儿、妻子与外在财物来履行十种普通波罗蜜(parami波罗蜜);

  二、他们必须借着牺牲自己的肢体与器官,如:眼睛、手臂等来履行十种中等波罗蜜(upaparami近波罗蜜);

  三、他们必须借着牺牲自己的生命来履行十种上等波罗蜜(paramattha-parami最上波罗蜜)。

  总共有三十种波罗蜜,如果我们归纳它们,那么就只有布施(dana)、戒行(sila)与止观修行(bhavana)。这些是上等的善业,菩萨必须借着牺牲有生命与无生命的财物、自己的肢体乃至自己的生命,来完成这些善业。如果你相信自己是菩萨,你是否能够或者是否愿意履行这些善业呢?如果你能够,并且你也曾经从某尊佛之处得到授…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