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记,那么,终有一天你会证得一切知智。但是,根据上座部佛法,在同一段时间里只能有一尊佛出现,所以现在你是不能成佛的。
再者,菩萨必须以多久的时间履行波罗蜜呢?以我们的释迦牟尼菩萨为例,在得到授记之后,他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履行波罗蜜,这是最短的时间。然而,在得到授记之前,我们无法确定他已经修行多长的时间。因此,你应记住单靠发愿或向往是不足以成佛的。
问6-8:当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修行止观达到缘摄受智、生灭随观智或行舍智之后,死后他将不会堕入四恶道(apaya)。即使由于放逸而退失他的止观,曾经修行止观的业力仍然存在。《闻随行经SotanugataSutta》也说他将快速地证悟涅槃。那么,为什么禅师在六月二日回答问题的开示中说,菩萨从佛接受授记之后(即使他曾修行达到行舍智),仍然会堕入畜生道呢?在那一部经中提到这样的内容?
答6-8:这是因为菩萨道与普通弟子之道不同的缘故。你可以在《佛种姓经Buddhavamsa》与《行藏Cariyapitaka》里找到有关资料。
这两种情况怎样不同呢?虽然菩萨已经从佛得到授记,但是证得一切知智的波罗蜜还未成熟,他必须培育波罗蜜直到成熟。例如:释迦牟尼菩萨得到燃灯佛授记之后,还必须以四阿僧祇与十万大劫的时间培育波罗蜜,直到成熟为止。从得到授记到最后一生之间的时期,菩萨有时因为过去所造的恶业而投生于恶道。那时,他还不能灭除那些恶业的业力,所以当业力成熟之时,无可避免地,他必须遭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
但是,对于已经达到缘摄受智、生灭随观智或行舍智的普通弟子而言,他们证悟道智与果智的波罗蜜已经成熟,因此他们能在接着的未来生中证悟道果、彻见涅槃,这也是不变的法则。
问6-9:阿拉汉也能给予别人授记,这里授记的定义是什么?从那部经或来源可以查到这样的数据?
答6-9:请查阅《佛种姓经Buddhavamsa》与《譬喻经Apadana》。但唯有具备天眼通(dibba-cakkhu-abhibba),尤其是具有未来分智[4](anagatamsa-bana)的阿拉汉才能给予授记。他们只能见到未来的几生或几劫而已,无法有如佛陀般见到许多阿僧祇劫(asavkhyeyyakappa)。
问6-10:在非想非非想处定中能否修行观禅?在那部经或数据中能找到此答案?
答6-10:在任何禅那中都无法修行观禅,而非想非非想处定也是禅那。只有从禅那出定之后,禅修者才可以对禅那法(禅那的心与心所)修行观禅,例如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三十一种禅那名法。这在《中部‧后五十经篇‧各别经AnupadaSutta,Uparipannasa,MajjhimaNikaya》中提到。在这部经中,佛陀详细解说舍利弗尊者在证悟须陀洹道果之后十五天里的修行经验。
例如:舍利弗尊者进入初禅,从初禅出来之后,借着透视三十四种初禅名法的生时、住时与灭时,他逐一地辨识它们为无常、苦与无我。以此方式,他能辨识到无所有处定,这称为各别法观禅(anupadadhamma-vipassana):逐一地辨识行法的观禅。但是当他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时,他无法逐一地辨识它的禅那名法,只能整体地辨识,这称为聚思惟观禅(kalapa-sammasana-vipassana)。只有佛陀才能逐一地辨识非想非非想处定的禅法。即使像舍利弗尊者那样的弟子也无法如此辨识,因为它们极端微细。
问6-11:一个患上精神异常、幻听、精神分裂症、脑部疾病、中风或脑神经失调的人能否修行这种法门?如果能,必须注意那些事项?
答6-11:可以修行,但是通常不会成功,因为他们无法持续专注一段够长的时间。这里「够长的时间」指的是:当定强而有力时,必须维持此定力达到数小时,以及数次静坐。通常这种人的定力是不稳定的,这是问题的所在。若他们能在持续数次静坐、数天乃至数月里专注地修行,并且能够维持定力,则他们可以成功。
波咤左啰(Patacara)是一个有名的例子。她的丈夫与两个儿子在同一天死亡,而且父母亲与兄弟也在当天丧生。她因为遭遇这些悲惨的事件而发疯,光着身子到处逛荡。有一天,当佛陀在舍卫城(Savatthi)祇园精舍(Jetavana)中说法时,她走了过来。她在过去生所修积的波罗蜜即将成熟。由于这个原因,以及佛陀的慈悲,她能恭敬地聆听佛陀所教导的法。
慢慢地,她的心平静下来,并且能够了解法的意义。接着,她很快地成就初果须陀洹。她出家为比库尼并继续禅修,且能维持自己的禅定与观智。有一天,由于禅修成熟,她成为具足五神通与四无碍解智(patisambhida-bana)的阿拉汉。在精通戒律的比库尼当中,她排名第一。她持戒非常严谨,并且将律藏与注释全部背熟。
她曾经在胜莲华佛(PadumuttaraBuddha)教化期到迦叶佛(KassapaBuddha)教化期这段期间修行波罗蜜,尤其是在迦叶佛的教化期中。当时,她生为基毗王(KingKiki)的女儿,修行童真梵行(Komari-brahmacariya)两万年。童真梵行指的是遵守梵行五戒,即于普通五戒当中的不邪淫这条戒,她更进一步地遵守不淫欲戒。在长达两万年的时间里,她以在家居士身份修行三学:戒行(sila)、禅定(samadhi)与智慧(pabba)。那些波罗蜜在乔达摩佛陀(GotamaBuddha即释迦牟尼佛)的教化期中成熟了。所以,虽然曾经发疯,她仍然能修行三学,而且成就阿拉汉果。
当这种人修行时,善知识(kalyana-mitta)是很重要的。善知识指的是:好的老师、好的朋友或一起修行的朋友。适当的医药与适当的食物也是重要的助缘。从以往的经验中,我了解到他们大部份无法维持长时间的定力,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是疯颠的,这可能因为他们的波罗蜜还不充分或还不成熟的缘故。
问6-12:对于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如果成功地达到第四禅,这能否提升他与别人相处的技巧?达到禅那能否改善这样的问题?
答6-12:这些问题通常因为瞋怒(dosa)而产生,这是五盖当中的一种。在禅修当中,只要禅修者尚未能去除这种态度,他就还无法达到禅那。但是,如果能去除这种态度,他不但能达到禅那,还可能证悟道果,乃至成就阿拉汉。一个有名的例子是阐陀尊者(ChannaThera)的故事:他与我们的菩萨同一天诞生于迦毗罗卫城(Kapilavatthu)净饭王(KingSuddhodana)的宫殿中,他是净饭王一个女奴的儿子。小时候,他是菩萨悉达多太子的玩伴。这使他心中生起很大的骄慢,他总是这样想:「这是我的国王,佛陀是我的玩伴,法是我们的法。当太子厌离世间时,是我跟随他到阿拏摩河边(AnomaRiver),没有其它人跟随他。舍利弗与目犍连等人都是后来才开的花……」因为这种骄慢的态度,他总是口出粗暴的言语。他不尊敬大长老,如: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因此没有比库与他建立友善的关系。佛陀在世时他无法证得禅那或道果,因为他无法去除骄慢与瞋怒。
在般涅槃当天晚上,佛陀告诉阿难尊者对阐陀尊者执行梵罚(brahmadanda),即:所有比库都不可以跟阐陀尊者说话,即使阐陀尊者想找他们说话亦然。当没有人与他说话时,他的骄慢与瞋怒就渐渐消失了。这项羯磨法(savgha-kamma僧团的决议)执行于佛陀般涅槃后五个月,地点在憍赏弥(Kosambi)的瞿师多僧寺(Ghositarama)。
之后,阐陀尊者离开瞿师多僧寺,前往贝拉那斯(Benares)附近鹿野苑的仙人住处(Isipatana)僧寺。虽然他很精进地修行,但无法成功。因此,有一天他去请求阿难尊者帮助解决他的问题。为什么他不能成功呢?他辨识五蕴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但是他不修行缘起法。因此,阿难尊者教导他修行缘起的方法,并教他《迦旃延经KaccanagottaSutta》。聆听阿难尊者的说法之后,他证悟了须陀洹道。他继续修行,并且很快地成就阿拉汉。所以,如果一个人能改变自己的恶劣性格,并且以正确的方法修行止观,则他能证得禅那与道果。 -------------------------------------------------------------------
[1]编者注:佛陀未曾说:「一切法都是无常」;佛陀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或「诸行无常」。(法句经‧第二七七偈Dhammapada.)
[3]佛陀只说真实的言语,不会说假话。
[4]未来分智乃是天眼通当中的第二种神通力,能见到未来世的情形。
第七讲
如何培育观智以透视涅槃
前言
在上次的讲座里,我简要地解释如何依据第五法与第一法来辨识缘起。今天,我想要跟大家讨论如何继续修行观禅,直到证悟涅槃。
要证悟涅槃,禅修者必须逐步地培育十六种观智(bana)。
第一种观智是名色分别智(namarupa-pariccheda-bana)。在前面如何辨识名法与色法的讲座中,我已经解说了这种观智。
第二种观智是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a-bana),在上次的讲座中,我解说如何辨识过去、现在、未来的名…
《止观禅修的指导与问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