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alt: auto">有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于彼思惟
4.具足正见持戒清净维持良心平安
七觉支的修习并非凭空无因而发生,有其先行的一连串因缘;如《中阿含52食经》所示:
七觉支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七觉支食?答曰:四念处为食。四念处亦有食非无食,何谓四念处食?答曰:三妙行为食。三妙行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三妙行食?答曰:护诸根为食。护诸根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护诸根食?答曰:正念、正智为食。正念、正智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念、正智食?答曰:正思惟为食。正思惟亦有食非无食;何谓正思惟食?答曰:信为食。信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信食?答曰:闻善法为食。闻善法亦有食非无食;何谓闻善法食?答曰:亲近善知识为食。亲近善知识亦有食非无食;何谓亲近善知识食?答曰:善人为食。[45]
由「四预流支」具足正信、正见,防护六根,持戒使身、口、意三业清净,正行无悔,心平气和,方便修习「四念处法门」。《杂阿含624经》佛陀所以告诉尊者郁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 [46]
(三)七觉支渐次修习满足
释尊详细说明初学者,如何正式次第修习七觉支:
佛告:「诸比丘、比丘尼!七觉分者,谓七道品法。诸比丘!此七觉分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诸比丘白佛:「云何七觉分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
「[1.(1)a.]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彼(内)身身观念住已,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方便修念觉分。方便修念觉分已,(念觉分)修习满足。
[2.(1)a.]谓修念觉分已,于法选择;当于尔时,修择法觉分方便。修择法觉分方便已,(择法觉分)修习满足。
如是[3.(1)a.]精进…[4.(1)a.]喜…[5.(1)a.]猗(轻安)…[6.(1)a.]定…[7.(1)a.]舍觉分亦如是说。
如[1.(1)a.]内身,如是[1.(1)b.]外身、[1.(1)c.]内外身。
(如内身、外身、内外身,如是) [1.(2)a.b.c.]受…[1.(3)a.b.c.]心…[1.(4)a.b.c.]法法观念住,专心系念不忘;当于尔时,方便修念觉分。方便修念觉分已,(念觉分)修习满足。
……乃至[7.(1)a.b.c.;7(2)a.b.c.; 7.(3)a.b.c.; 7.(4)a.b.c.]舍觉分亦如是说。
是名,比丘!七觉分渐次起,渐次起已,修习满足。」[47]
上引经文,附加下标[1.(1)a.] ……乃至[7.(4)c.]等等:1.~7.指 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乃至舍觉支等「七觉支」;(1)~(4) 指 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等「四念处」;a.~c.指“内”──个人自己、“外”──自己之外一切境界、“内外”──内识身外境界的互动等「三行」。如此,1.~7.、(1)~(4)、a.~c.,如是「三行」,依止「四念处」修习「七觉支」,包含一切生命的开展及包容一切生活的过程。
1.如法修习四念处法门
四念处为「一乘道(ekayana-magga 一行道)」,能够净化有情身、心,消灭忧、悲、苦、恼,得到如实法──成就正觉、涅槃。[48] 四念处法门的修行,要求于身、心的动、静维持敏锐的觉察力,独处、待人、接物、处事,根、境、识互动中一直保持正念、正知;明白作业与受报辗转次第「相生」,明了七觉支与五盖随时、随地「相克」。
四念处的初学者,需要次第修习 [49] :(1)身念住──注意外显的身体动、静的整个过程,(2)受念住──专注身、心感受若苦、若乐、不苦不乐的生、住、异、灭一连串的变化,(3)心念住──心有贪、瞋、痴或心无贪、瞋、痴,心分散或合一,心下劣或上胜,心解脱或束缚,念念清楚,(4)法念住──如实知五阴法、六内入处法、缘起法、五盖法与七觉支法。目标在于生活中有「三毒」「三结」「五盖」「五下分结」「五上分结」活动时,随即动用「七觉支」来排除惑、业、苦。如此,从外表的言谈举止到内心的感受、反应,从身、心互动到“世法”、“出世法”的如实知见;正念、正知身→受→心→法,于法随法念住,狭义的「法」指以「七觉支法」修治「五盖法」,广义的「法」指以「一切善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对治「一切恶法──惑、业、苦」。「四念处」以具有「法念处」,「一乘道」才能够名副其实。
具念正知(sata sampajana)的四念住,「正知」要求知觉与身体的任何动静一起反应,「具念」注意到身、心、身心的生、住、异、灭的反应。如《杂阿含622经》所说:
云何名比丘正智(sampajana 正知)?若比丘去来威仪 常随正智,回顾、视瞻,屈、伸、俯、仰,执持衣、,行、住、坐、卧,眠、觉、语、默,皆随正智住,是正智。
云何正念(sata 具念)?若比丘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受、心、法法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念。[50]
有关自己个人的身体、感受、心所、染法、净法,须要维持正念、正知;不但如此,尚且须要注意自己以外,其他有情的感受、心所的反应、其他众生的染、净法。因此,《杂阿含610经》指示:
云何修四念处?谓(1a.)内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忧悲;(1b.)外身[身观念住]……(1c.)内外身 观 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
如是,(2a.b.c.)受……(3a.b.c.)心……(4a.)内法……(4b.)外法……(4c.)内外法 观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调伏世间忧悲。
是名比丘修四念处。[51]
四念处(cattaro sati-patthana 四念住)的修习,可以确立七觉支法的基础──z「念觉支」,念觉支提供正念、正知,现念分明,才能够发动其他六个觉支,其他觉支有否在反应,也需要念觉支分辨。“sati-patthana=sati(念)-pa-(明了、先行)tthana(住立)”词义含有(1)念住、念现前、现念分明,(2)能忆念清楚,(3)能发趣、发动、调节七觉支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
「念觉支」在生活当下,在独处、待人、接物、处事时,第一步,提供具念、正知,无忘念、无不正知;第二步,要求择法觉支鉴别如此身、心的动作属善、属恶;第三步,发起惭愧心,追求存正念、去除妄念,作三妙行、不作三恶行;第四步,回忆种种去恶行善的方案;第五步,选择正确有效的方法改过、行善;第六步,发动精进觉支有效地操作四正勤;第七步,知道验收成果;第八步能察觉到成就感──喜行;第九步,能感受到轻安、乐受,第十步,觉察五盖、镇伏五盖──能知心处于近行定或刚才在安止定;第十一步,(五盖消失)没有定及慧的障碍,正好现观生命的缘起,生活中能与苦、集、灭、道四谛相应;第十二步自作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舍苦、断集,完成道谛、圆满灭谛。
2.如法拣别、抉择善恶,精进于改过行善
不知道言谈、举止、存心是善是恶,不能改过迁善,对身、语、意三行修持正念、正知,亦属徒然。修习「七觉支」所以能成就「明、解脱」的福利,其主体在于「择法觉支」分别善、恶,抉择去恶行善的有效方法;然后,交给「精进觉支」实际操作,直到完成三明、心解脱慧解脱。
由于见解的不同,对善、恶的看法也有所差异。世俗正见以五戒、十善业得享受人、天福报为善行、善果;犯五戒,行十恶业,得承受三恶趣的苦报为恶。圣、出世间的正见以有漏、有取的善行在天上人间受苦受乐,不得解脱有漏的轮回为非究竟的善;究竟的善行为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的「八支圣道」乃至「三十七品道」,成就诸漏尽的心解脱、慧解脱,究竟涅槃为善果。[52]
释尊教训我们分辨正法与非法、善法与恶法等等,如《杂阿含782经》所示:
世尊告:「诸比丘!有非法、是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非法?是法?谓邪见非法,正见是法……乃至邪定非法,正定是法。……
如非法、是法,如是非律、正律,非圣、是圣,不善法、善法,非习法、习法,非善哉法、善哉法,黑法、白法,非义、正义,卑法、胜法,有罪法、无罪法,应去法、不去法,一一经皆如上说。[53]
一切善法所以生成,皆因正见抉择善、恶,去恶行善导致;《杂阿含750经》即说:
若诸善法生,一切皆明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实知者;罪、无罪,亲近、不亲近,卑法、胜法,秽污、白净,有分别、无分别,缘起、非缘起悉如实知。
如实知者,是则正见;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脱贪、恚、痴;贪、恚、痴解脱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 不受后有。 [54]
(1) 在善根的培植阶段,在理智上要求建立道德观念,能「分别善、恶」;在感情上发挥「惭愧」心,不堪忍有恶无善;在意志上坚持「不放逸」于去一切恶、行一切善。
(2) 在信根的培养阶段,对佛、法、僧的功德,在理智上要求成就「信忍」,…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