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P11

  ..续本文上一页在情感上发挥「信乐」,在意志上推动「信求」。

  (3) 在增上戒学的阶段,以正见(知)持「资具依止戒」,以正信(情)持「波罗提木叉戒」,以正勤(意)持「活命遍净戒」,以知、情、意三合平衡维持正念、正知持「根律仪戒」。

  (4) 在增上定学的阶段,以理智为主导,用「寂止随念、死念、四界差别观」修心;以纯情为主导,用佛、法、僧、戒、舍、天等「六随念」修心;以意志力为主导,用「十遍处、十不净、安般念、(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修心。

  (5) 在增上慧学的阶段,以正信主导亲近善士、多闻正法,充实「闻所成慧」的资粮;以正见主导内正思惟,充实「思所成慧」的资粮;以正定主导法次法向,充实「修所成慧」的资粮。

  人性善、恶随缘,知、情、意或健康或病态,而修行的目的在于人格完善,人性的健全。由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等「前三觉支」互动合作之下,带动「三十七菩提分法的整体运作」[55] ,成就「究竟的善根」──信、进、念、定、慧五出世根,完满「究竟的善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才能够止于至善。

  3. 但法自然 得喜、轻安、定及舍觉支

  去恶、行善有所成就者,法性使然,随顺因缘内心具有「不悔(avippatisara不追悔、无后悔、无恶作)」,并且一连串的善法次第随生。如《中阿含43不思经》所示:

  世尊告曰:「阿难!持戒者不应思:令我不悔。阿难!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难!有不悔者不应思:令我欢悦。阿难!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欢悦。阿难!有欢悦者不应思:令我喜。阿难!但法自然,有欢悦者便得喜。阿难!有喜者不应思。令我止(轻安)。阿难!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难!有止者不应思:令我乐。阿难!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觉乐。阿难!有乐者不应思:令我定。阿难!但法自然,有乐者便得定心。……阿难!有无欲者不应思:令我解脱。阿难!但法自然,有无欲者便得解脱一切淫、怒、痴。

  阿难!是为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欢悦,因欢悦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乐,因乐便得定心。阿难!多闻圣弟子有定心者便见如实、知如真,因见如实、知如真便得厌,因厌便得无欲,因无欲便得解脱,因解脱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为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谓度此岸,得至彼岸。」[56]

  前三觉支的修行有成,「但 法自然」相当于“dhammata esa(直译︰此法性;意译︰只要顺乎缘起法性)”《Cetana》AN v.p.2 的意译;合乎正道的修行,如七觉支、三无漏学,随顺道次第,通过一系列「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清净道、解脱道、灭苦道迹,从持戒清净乃至逮得第一义成正觉,从有漏的惑、业、苦此岸,得度至涅槃彼岸。

  (四)生活中适时调整七觉支,随所欲觉支等至

  每一有情的一生,有其特殊的个性倾向──性格、性行(carita);《清净道论》分析为六种性行:ragacarita(贪行者) dosacarita(瞋行者) mohacarita(痴行者) saddhacarita(信行者)buddhicarita(觉行者) vitakkacarita(寻行者)[57] 。专心从事修心时,透过念觉支与择法觉支的操作,贪行者宜修习十不净观、身至念等;瞋行者宜修习青、黄、赤、白遍及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痴行者宜修习安那般那念;觉行者宜修习死念、寂止随念、食厌想及四界差别观;信行者宜修习佛、法、僧、戒、舍、天等六随念。也有性格复杂者(vomissacarita 混杂行者),或者某一性行者,在一天当中心情改变频繁、变化多端;如此,则需要适时调整业处,由七觉支善巧安排,有效的修习得以进行。

  1. 有五盖时

  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时,以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等前三觉支,发现有盖,何种盖?如何掀盖?抉择业处!交给精进觉支对治修正。凡夫的生命活动、生活当中,不离五盖过日:「贪欲盖」及「瞋恚盖」属于病态的「情感」反应,可爱境、可意触、乐受必生起贪欲盖;反之,不可爱境、不可意触、苦受则生瞋恚盖。「意志力」不够时,容易「昏沈、睡眠」;意思活泼时,容易「掉举」、胡思乱想,若不然者则后悔不已、「恶作」不停。大部分的时间里,处于「疑盖」所覆,无明、怀疑,犹豫不决的状态,不能明辨善、恶,是、非,对、错,适当与否。因此,有「五盖」时,须要善知方便修七觉支;《杂阿含719经》如是开示:

  

  (尊者阿提目多)复问:「云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觉分?」

  优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觉分时,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脱[贪欲、瞋恚],不害睡、眠(昏沈、睡眠),不善调伏掉、悔,不害疑(「疑」原文作︰「睡眠」);如我念觉处法思惟,精进方便,不得平等。[如是不乐住正受]

  如是择法…精进…喜…猗(轻安)…定…舍觉分,亦如是说。

  若比丘念觉分方便时,先思惟:心善解脱[贪欲、瞋恚],正害睡、眠,调伏掉、悔, ;如我于此念觉处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觉分如是乐住正受。[58]

  有贪欲盖时,动用七觉支对「不净相」如理作意、正思惟,则可除去贪欲盖。有瞋恚盖时,动用七觉支对「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如理作意、正思惟,则可除去瞋恚盖。有昏沈、睡眠盖时,动用七觉支对「光明相」如理作意、正思惟,则可除去昏沈、睡眠盖。有掉、悔盖时,动用七觉支对「寂止随念」如理作意、正思惟,则可除去掉、悔盖。有疑盖时,动用七觉支对「善、恶业报以及十二支缘起法」如理作意、正思惟,则可除去疑盖。[59]

  2. 止观等持

  宗教生活中,主要在锻炼止观等持──集中精神的力量与观察事物的力量相当。因为,过分集中精神时,会减弱观察事物的能力;过度广泛观察事物时,会减弱对目标专注的能力。所以要求止观等持,于止力和观力相等时,则平等舍,放任不加干涉;但也不能过分专注于舍。如《杂阿含1247经》所说:

  应当专心方便 随时思惟三相!云何为三?随时思惟止相,随时思惟举相,随时思惟舍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则于是处,其心下劣;若复一向思惟举相,则于是处,掉乱心起;若复一向思惟舍相,则于是处不得正定,尽诸有漏。[60]

  3. 安止善巧

  修习增上心学难得入定者,《清净道论》建议修习十种安止善巧(dasavidha appana-kosalla):(1)依清洁事物;(2)依(五)根平等的行道;(3)依(取)相的善巧;(4)于宜策励心时,即于此时策励心;(5)于宜抑制心时,即于此时抑制心;(6)于宜使心喜悦时,即于此时使心喜悦;(7)于宜舍置心时,即于此时舍置心;(8)依回避不等持之人;(9)依亲近等持之人;(10)成为等持的胜解者。[61] 此中,第(4)(5)(6)(7)等四种操作,属于七觉支法门;其所根据的经典出处为《增支部 第六集第85得清凉经》:

  于宜抑制心时,即于此时对心抑制之;于宜策励心时,即于此时对心策励之;于宜使心喜悦时,即于此时使心喜悦之;于宜舍置心时,即于此时对心舍置之。[62]

  七觉支可分为三类:念觉支为其一,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为其二,猗觉支、定觉支、舍觉支为其三。以念觉支维持正念、正知以及安止善巧的开发;其他两类为随心情的变化,应时对治之或适时相顺修习之。表列如下:

  

所修觉支

  

《生活中的七觉支(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