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七覺支(楊郁文)▪P11

  ..續本文上一頁在情感上發揮「信樂」,在意志上推動「信求」。

  (3) 在增上戒學的階段,以正見(知)持「資具依止戒」,以正信(情)持「波羅提木叉戒」,以正勤(意)持「活命遍淨戒」,以知、情、意叁合平衡維持正念、正知持「根律儀戒」。

  (4) 在增上定學的階段,以理智爲主導,用「寂止隨念、死念、四界差別觀」修心;以純情爲主導,用佛、法、僧、戒、舍、天等「六隨念」修心;以意志力爲主導,用「十遍處、十不淨、安般念、(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四無色定」修心。

  (5) 在增上慧學的階段,以正信主導親近善士、多聞正法,充實「聞所成慧」的資糧;以正見主導內正思惟,充實「思所成慧」的資糧;以正定主導法次法向,充實「修所成慧」的資糧。

  人性善、惡隨緣,知、情、意或健康或病態,而修行的目的在于人格完善,人性的健全。由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等「前叁覺支」互動合作之下,帶動「叁十七菩提分法的整體運作」[55] ,成就「究竟的善根」──信、進、念、定、慧五出世根,完滿「究竟的善學」──戒、定、慧叁無漏學,才能夠止于至善。

  3. 但法自然 得喜、輕安、定及舍覺支

  去惡、行善有所成就者,法性使然,隨順因緣內心具有「不悔(avippatisara不追悔、無後悔、無惡作)」,並且一連串的善法次第隨生。如《中阿含43不思經》所示:

  世尊告曰:「阿難!持戒者不應思:令我不悔。阿難!但法自然,持戒者便得不悔。阿難!有不悔者不應思:令我歡悅。阿難!但法自然,有不悔者便得歡悅。阿難!有歡悅者不應思:令我喜。阿難!但法自然,有歡悅者便得喜。阿難!有喜者不應思。令我止(輕安)。阿難!但法自然,有喜者便得止身。阿難!有止者不應思:令我樂。阿難!但法自然,有止者便得覺樂。阿難!有樂者不應思:令我定。阿難!但法自然,有樂者便得定心。……阿難!有無欲者不應思:令我解脫。阿難!但法自然,有無欲者便得解脫一切淫、怒、癡。

  阿難!是爲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心。阿難!多聞聖弟子有定心者便見如實、知如真,因見如實、知如真便得厭,因厭便得無欲,因無欲便得解脫,因解脫便知解脫──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難!是爲法法相益,法法相因,如是此戒趣至第一,謂度此岸,得至彼岸。」[56]

  前叁覺支的修行有成,「但 法自然」相當于“dhammata esa(直譯︰此法性;意譯︰只要順乎緣起法性)”《Cetana》AN v.p.2 的意譯;合乎正道的修行,如七覺支、叁無漏學,隨順道次第,通過一系列「法法相益,法法相因」的清淨道、解脫道、滅苦道迹,從持戒清淨乃至逮得第一義成正覺,從有漏的惑、業、苦此岸,得度至涅槃彼岸。

  (四)生活中適時調整七覺支,隨所欲覺支等至

  每一有情的一生,有其特殊的個性傾向──性格、性行(carita);《清淨道論》分析爲六種性行:ragacarita(貪行者) dosacarita(瞋行者) mohacarita(癡行者) saddhacarita(信行者)buddhicarita(覺行者) vitakkacarita(尋行者)[57] 。專心從事修心時,透過念覺支與擇法覺支的操作,貪行者宜修習十不淨觀、身至念等;瞋行者宜修習青、黃、赤、白遍及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癡行者宜修習安那般那念;覺行者宜修習死念、寂止隨念、食厭想及四界差別觀;信行者宜修習佛、法、僧、戒、舍、天等六隨念。也有性格複雜者(vomissacarita 混雜行者),或者某一性行者,在一天當中心情改變頻繁、變化多端;如此,則需要適時調整業處,由七覺支善巧安排,有效的修習得以進行。

  1. 有五蓋時

  日常生活乃至宗教修持時,以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等前叁覺支,發現有蓋,何種蓋?如何掀蓋?抉擇業處!交給精進覺支對治修正。凡夫的生命活動、生活當中,不離五蓋過日:「貪欲蓋」及「瞋恚蓋」屬于病態的「情感」反應,可愛境、可意觸、樂受必生起貪欲蓋;反之,不可愛境、不可意觸、苦受則生瞋恚蓋。「意志力」不夠時,容易「昏沈、睡眠」;意思活潑時,容易「掉舉」、胡思亂想,若不然者則後悔不已、「惡作」不停。大部分的時間裏,處于「疑蓋」所覆,無明、懷疑,猶豫不決的狀態,不能明辨善、惡,是、非,對、錯,適當與否。因此,有「五蓋」時,須要善知方便修七覺支;《雜阿含719經》如是開示:

  

  (尊者阿提目多)複問:「雲何比丘善知方便修七覺分?」

  優波摩答言:「比丘方便修念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貪欲、瞋恚],不害睡、眠(昏沈、睡眠),不善調伏掉、悔,不害疑(「疑」原文作︰「睡眠」);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如是不樂住正受]

  如是擇法…精進…喜…猗(輕安)…定…舍覺分,亦如是說。

  若比丘念覺分方便時,先思惟:心善解脫[貪欲、瞋恚],正害睡、眠,調伏掉、悔, ;如我于此念覺處法思惟已,不勤方便而得平等。如是,阿提目多!比丘知方便修七覺分如是樂住正受。[58]

  有貪欲蓋時,動用七覺支對「不淨相」如理作意、正思惟,則可除去貪欲蓋。有瞋恚蓋時,動用七覺支對「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如理作意、正思惟,則可除去瞋恚蓋。有昏沈、睡眠蓋時,動用七覺支對「光明相」如理作意、正思惟,則可除去昏沈、睡眠蓋。有掉、悔蓋時,動用七覺支對「寂止隨念」如理作意、正思惟,則可除去掉、悔蓋。有疑蓋時,動用七覺支對「善、惡業報以及十二支緣起法」如理作意、正思惟,則可除去疑蓋。[59]

  2. 止觀等持

  宗教生活中,主要在鍛煉止觀等持──集中精神的力量與觀察事物的力量相當。因爲,過分集中精神時,會減弱觀察事物的能力;過度廣泛觀察事物時,會減弱對目標專注的能力。所以要求止觀等持,于止力和觀力相等時,則平等舍,放任不加幹涉;但也不能過分專注于舍。如《雜阿含1247經》所說:

  應當專心方便 隨時思惟叁相!雲何爲叁?隨時思惟止相,隨時思惟舉相,隨時思惟舍相。若比丘一向思惟止相,則于是處,其心下劣;若複一向思惟舉相,則于是處,掉亂心起;若複一向思惟舍相,則于是處不得正定,盡諸有漏。[60]

  3. 安止善巧

  修習增上心學難得入定者,《清淨道論》建議修習十種安止善巧(dasavidha appana-kosalla):(1)依清潔事物;(2)依(五)根平等的行道;(3)依(取)相的善巧;(4)于宜策勵心時,即于此時策勵心;(5)于宜抑製心時,即于此時抑製心;(6)于宜使心喜悅時,即于此時使心喜悅;(7)于宜舍置心時,即于此時舍置心;(8)依回避不等持之人;(9)依親近等持之人;(10)成爲等持的勝解者。[61] 此中,第(4)(5)(6)(7)等四種操作,屬于七覺支法門;其所根據的經典出處爲《增支部 第六集第85得清涼經》:

  于宜抑製心時,即于此時對心抑製之;于宜策勵心時,即于此時對心策勵之;于宜使心喜悅時,即于此時使心喜悅之;于宜舍置心時,即于此時對心舍置之。[62]

  七覺支可分爲叁類:念覺支爲其一,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爲其二,猗覺支、定覺支、舍覺支爲其叁。以念覺支維持正念、正知以及安止善巧的開發;其他兩類爲隨心情的變化,應時對治之或適時相順修習之。表列如下:

  

所修覺支

  

《生活中的七覺支(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